本帖最后由 lilyinfield 于 2017-8-16 09:34 编辑
我们是自学田纳西科学,2017年6月开始,截止8月中看完g2. 学习时未按照教程章节顺序,而是选了最喜欢的物理开始。学习开始时间无误,中间日期只是大概。因为中文科学非常强势(比英文),所以笔记中有些是他对书中内容的质疑,有些是已经解决不在存疑。目前只发文字,图片待上传(我恨排版)。
引用AMY-10-浙G的话——我和孩子是这样子说的(回应英文低阶教材和中文科学书有冲突的地方),“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认知这个世界是一步步来的,我们学习的过程是契合了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发展,所以随着往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有冲突的地方、不是代表以前就全盘否定,而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研究到了这一步 ”
G1笔记
一、g1.3 20170612
P205,讲田纳西那个铁路博物馆, forces(push pull)make train move and change direction 我把train换成团团英文名的同时也推拉他身体,玩着学。这页的activity放弃不做,主要是大娃早都玩过小火车了。
二、g1.3 20170613
P207,固体液体相同处,团团回答是不能压缩balabala以及和气体比较,后来我用百度检验他说的
三、g1.3 20170614
P209,物质形态,书上给固态液态定义,团团说除了固液气还有其他的,等离子什么的
四、g1.3 20170615
P215,看固态液态这课。团团给我讲了讲物质的七种形态。我说等以后若往上看(英语教材)再了解更多吧。实际上他一直对书上英文那句固液气三种形态有纠结,认为说的不准确。我解释就是这是面对一年级小朋友的教材。
五、g1.3 20170616
P216,团团对书里有一句话有异议“天平不称重”,他说有砝码的时候可以的。我说它主要是用来比较。 精确度不够。 精确的要用scale,见p219页所示。
六、g1.3 20170617
P231,盐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团团回答,蒸馏法可以分离盐和水。
七、g1.3 20170618
P233,团团回答,因为物体密度不同,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放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和物体所排出的液体重量比较,物体有的漂浮,有的下沉。
八、g1.3 20170619
P237,混合干果没买过,只买单一品种吃。被看做点心,hiking时带的食品。欧洲地区认为是student food。至于用trail,阳爸观点“这个可能可以用来示踪迹,比较小,可以撒在地上作为返回的路线,鸟不敢吃五颜六色的”
关于trail mix
九、g1.3 20170620
P263,团团对gravity的看法,引力不光将东西拉向地球,还能将东西拉向任何有质量的物体。
团爸观点“引力是任意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又称为万有引力。这里的 引 可以理解为吸引的意思。宏观范围内不存在万有斥力。”
十、g1.3 20170621
P271,对磁铁吸引含铁物质这句,团团认为这是不准确的,磁铁也可以吸引钴镍。
旁边表格里,washers google eyes东西见过,英文名对应上了。
十一、g1.3 20170622
P297,using Natural Resources示例图中,sand是resources,glass是product。团团称,两者成分均为二氧化硅。沙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分子,规则排列。不从沙子里提取石英,直接找矿。玻璃是二氧化硅分子无规则排列,无固定熔点、沸点,不同种类玻璃的熔点沸点值差可能较大。
十二、g1.3 20170623
P308,没做实验,团团判断气泡塑料的最保温,所以冰块化的少。他并且认为铝箔的会化的最快。有待实际检验。
十三、g1.2 20170626
十四、g1.2 20170630
P176-177,这几种石头一半听过,把所有都标注一下吧。玄武岩花岗岩砂岩大理石白垩浮岩石灰石黑曜石
十五、g1.2 20170702
P188,本文用的华氏,团团再次讲了开尔文华氏摄氏三种温度单位的区别和换算(273.15 9/5)。三个温度首字母连起来是KFC
十六、g1.1 20170709
P120,团团认为fresh water定义要把没有给去掉只留little字样,做不到完全不含氯化钠。这块内容待查。
十七、g1.1 20170712
P133,回答提问时啰里巴索一堆,后来用讯飞语记app重新回答一遍,相当于回答两个问题。
十八、g1.2 20170713
团团看见compare里提到韦恩图,即用封闭曲线表示集合及其关系的图形。截图页为G1.3的science skills,在g2的单元内容中更多出现图示。这点是我觉得书里应该介绍一下什么是韦恩图,但是g1教材没介绍,g2目前没看完未知。我没去查 同年级的数学教材有没有介绍韦恩图。也许介绍了。那么科学教材中只是用一下,不介绍也可。
TENNESSEE SCIENCE G2
Douglas学习记录注:仍从physical science开始。总体而言,娃对内容的疑问不多,主要就是指南针、足迹、以及mealworm实验三处,其他大多数是我的感想。但,我们共同对life science里的各种名词感到苦恼。正文中黄标词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有释义。苦恼的是图片上的示例,像植物(花)名尤其记不住,比如九重葛,汉语我们都是第一回听说。对生词,学习过程中,用百词斩查发音,看视频。偶尔用海词看一下常用释义占比情况。我曾经想把本年级生词列一下,不过总结这份笔记时又犯懒,不弄了,等将来刷加州科学时遇到再整理吧。
一,P293,测量气体质量的玩法
二,P300,引入压缩概念,举例是冬天常见情形
三,P328-329,介绍振动(big small fast slow)和音高(loud soft)(high low)的关系
四,关于magnet的 g1讲吸引含铁物质。g2讲除了吸引含铁还吸引含镍的。等再往后看,因为还吸引含钴的。钢其实也是铁的一种,含量不同。推荐阅读小牛顿里铁那个单本。p332,我问,磁铁中除了铁以外,还包含什么元素?团团答,包含元素钕铁铜铝等。磁铁有很多种,比如铝铜铁磁铁,钕铁硼磁铁,铝钴镍磁铁。以钕铁硼磁铁为例,硼一般是吸收中子,但是在磁铁里它并不会扮演吸收中子的角色,有可能是为了增强点磁力,也可能是为了更加坚固。P338(右图),磁铁吸引铁屑(高年级书中更详细讲)。
五,P339,对图中说指南针的针是一块指向地球北极的磁铁,团团首先纠结了地理北极和磁北极是不同的,其次应该是异性相吸,如果指北说明磁铁本身磁性相反。我问了度娘,解答为:指南针看的是N的方向(一般用红色标明),根据异名磁极相吸引原理,指向地磁的南极(指南针称呼的由来),也就是地理的北极(指北针称呼的由来)。实际使用要看标注。
六,P347,引力通过人作用在物体上。(质量大的受的引力大.在地球上物体的重量,就是它受的引力)
七,P348,力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以棒球为例。团团翻出《力学就是这么有趣》书,同样是棒球,有图解。
八,P350,同等高度同时扔一张纸和一枚硬币会同时落地吗?团团答,不考虑空气阻力,两者同时落地。重力加速度不变。参见比萨斜塔实验。伽利略用此实验反驳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
九,P172,g2.2的chapter4 比g1多了rotation axis orbit的相关,以及季节更替的更详细点解释。 月相还介绍四个,但p177里给了八种的。
十,P196,简单一句介绍韦恩图的用法
十一,P208,遇到一个较长但是非常好理解的单词(词组) nonrenewable resource,这一单元还讲到污染,环保的3R原则reduce reuse recycle,而我借机让娃体会re这个前缀,举一反三,repeat review 他开始对词根有一点感受。
十二,P233,这单元内容另他回想起今年参观国家气象局科普日的情景,并表示明年还有就还去看更专业的设备。
十三,P262,虽然sapphire emerald还是不认得,但是回忆起参观 博物馆里的石头,记住加工后蓝宝祖母绿钻石是非常美丽的宝石饰品。
十四,P69,p53,足迹分别是鸡 熊 兔子(不确定兔子的),后由Jolin妈妈确定并提供了各种动物足迹详图。
十五,P130,当晚刚学到火和水,旱灾都是自然事件(用natural event没用disaster),就发生了九寨沟地震,于是我们又回顾了下g2.3中的3R原则
十六,P136,提到科学家在中国戈壁沙漠发现kryptobaatar(和恐龙同时代的像老鼠那么小的哺乳动物)化石,科学教材中第一次提到中国。田纳西这套的前两级相当本土化,示例绝大多数是本州内的景色生物,少量美国其他州,但在reading in science会提美国科学家(多数就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世界各地开展的研究。
十七,P90,观察mealworm怎样生长。我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在盖子上戳洞 2为什么把米虫和苹果皮放在一个容器里。团团答问,1盖盖的同时在盖子上戳个洞,既能防止容器中存留的真菌和细菌被大风刮走,又能让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钻进来,以便和食物发生反应,让食物变异。2为了让虫子长大。针对他的回答,我请教了几位老师,得到答复如下。
kiraki: oatmeal是培养基,苹果是提供水分的。详解见图。
steve:盖子上戳洞的理解思维要纠正,实际上中世纪的认识就是这样,认为食物长虫是无中生有。变异是对活生物而言,食物是不会变异的,这些词的理解需要大人纠正,虫卵可以变成虫,细菌和真菌也不会变成虫。
但食物是不会变异的,食物变质也不会无中生有出虫子的,真菌和细菌跟虫子物种亲缘关系相差巨大,不可能由他们几天时间进化出来的。虫子是由虫卵发育来的,全天候观察的话可以看到别的飞虫苍蝇飞进容器把虫卵带进来。如果能穿插讲解历史上那个实验((1688年,意大利医生、诗人雷迪(1626-1697)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目的是为了反驳那些不相信生物是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观点))效果会更好。总之要纠正生物不会无中生有,随便大尺度变异这个基本原理,这点很重要。
公元1600年~公元1839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doc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8883-672255.html
小多:一般是进了果蝇,做过实验,果蝇来得很快,飞走后过几天虫卵就发育了。
戳洞是让果蝇有进出的口,然后封上就可以观察到完整的孵化过程了。
霉变不会生虫,只会腐烂,两种不同的形态,真正腐烂的时候是无法给果蝇提供生存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