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个妈妈的留言让我突然想起来, 目前热门流行的英语启蒙理论里面,一直忘记扒“二语习得”。
“习得”的说法,让不少关注英语启蒙的妈妈们,脑子里产生了如下推理:
第1步
习得=在家创设英语环境(磨耳朵:听儿歌、看动画片、读绘本)
注:越早越好,轻松易得,可以把英语学成第二母语
第2步
学得=学教材、背单词、学语法(报班、应试)
注:错过敏感期,越大越困难,输在了起跑线上
第3步
习得>学得
结论:最好孩子一出生就在家创造双语环境,让孩子像学母语一样同步习得英语,无需刻意学习,让英语成为第二母语。
我这里没有大数据统计,暂时不太清楚这条路线究竟有多少孩子走通了,如果正在看文章的你能提供案例,欢迎在留言区给大家分享一下。
接下来,我只是想对那些没走通的妈妈们聊聊我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首先,让我们从专业角度来搞清楚二语习得理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目前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基本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研究的背景是本国社会现实中大量英语不是母语的移民孩子,在学校究竟应该如何学习英语。比如美国最多的研究对象是大批量西班牙为母语的孩子。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基本空白,能找到的理论支撑几乎全部来自国外。
目前超级流行的“二语习得”理论主要是来自美国的著名语言专家克拉申博士,他前前后后一共更新换代了5代相关的理论,目前在大力推广“自由自愿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看过《阅读的力量》这本书的应该比较清楚,作者就是克拉申。
他提出的理论都叫Hypothesis,也就是“假说”,换种说法就是不一定正确。他的个别理论不仅仅是遭到了学术界的一些争议,还曾经因为他的双语教育方案在公立学校推广后效果非常差,以至于民怨沸腾,最终被法令废止了。
下面这张漫画就是在讽刺他。
当然,即使如此他的很多理论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有非常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一张图帮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他最主要的理论:
用最通俗的语言来帮大家理解一下克拉申博士的二语习得理论:
起初克拉申博士提出第二语言主要是在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区分了一下自然习得和刻意学习的概念,后来又开始补充解释,认为想要很好的习得,必须要有大量的输入,而且是可理解性的输入。
但实际上第二代理论是他受到争议最大的,因为人的大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水桶,倒进去多少就能输出来多少,所以第三代理论完善的时候,克拉申博士开始强调大脑的作用,大概意思就是说习得的知识表达出来以后,学得知识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纠正和规范,开始强调大脑的作用。
再后来博士又开始补充情感方面的影响,说白了就是只有娃心情好的时候,才有可能有效习得。到了第五代假说,开始研究习得的自然顺序,比如娃们基本都是先习得现在进行时ing形式,才会习得过去式。这个结论也是目前很多教材编写顺序的依据。
再强调一遍,以上所有假说的研究背景都是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