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tigermom 于 2010-8-4 12:33 编辑

这是韩国人写的一本书, 我觉得蛮好的, 现在将她的序发在这里代为书的介绍了。    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曾经有这样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他的父母全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对自己独子的教育格外重视。根据母亲的安排,这个孩子从四岁时起就开始在专门的英文幼儿园上学。然而他的英语学习还没开始多久,就出现了不少问题。他动不动就无缘无故地殴打和他一块儿学习的孩子,还躺在幼儿园的门口不起来,撒泼耍赖。
焦急的母亲跑到附近的儿童问题咨询所,给他做了智商测试,结果孩子的智商只有80. 当这位吃惊不小的母亲跑来找我的时候,她的孩子连说话都要比别的孩子慢,可是她本人竟然不知道!
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无误,我再次对孩子的智商做了检查,结果和上次大同小异。在对这个孩子进行了仔细认真的观察之后,我发现他的实际智力并不像智商测试结果显示的那么低。孩子的智商检测结果之所以低,并不是因为他不会回答测试问题,而是因为他对智商测试本身就拒绝合作。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
这个孩子非常讨厌上专门的英语幼儿园。虽然根据妈妈和老师们的要求,不得不背那些枯燥无味的英语单词,可是他本人并不喜欢。结果英语学习的负担和压力使孩子丧失了对生活的自信心。这种心理通过殴打幼儿园的其他孩子或拒绝上学这样的行为表现了出来。随着对学习的反感和排斥,在潜意识中他对智商检查这样简单的测试也产生了排斥心理,最终导致他对整个检测拒绝合作。
我在给这个孩子进行治疗的时候感到非常地痛心,这个孩子本来不应该有任何问题,可是却因为母亲过高的期待和强迫患上了心理上的疾病。如果一个孩子仅仅是身体不适,或染上了什么生理上的疾病,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般是可以被治愈的。可是,一旦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创伤的话,那么要想治愈就非常不易了。令人痛心的是:随着我国早期教育热的愈演愈烈,这样的患儿也在激增。尽管如此,我国的早期教育热仍然没有丝毫减退的迹象,相反还从单纯的早期教育热发展到了早期的出国留学热。当然,我并非不了解母亲们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心情。母亲们总是在担心:人家都在这么做,如果惟独我们家的孩子落于人后,那该怎么办?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是啊,为什么不能理解呢?因为在我做儿科心理医生的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我大儿子上幼儿园之前,我也像其他母亲一样尝试过各种各样据说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有益的方法。我常常拉住对学习根本没有兴趣的孩子,诱导他:“景慕,你看看这是什么?”孩子皱着眉头说:“不知道。”即便如此,我仍然耐心地哄着他说:“不要这样,仔细看好了。”然后想出各种方法试图教他学习一些东西。有时我也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好吗?然而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心里又会感到十分不安。
每当我们邻居孩子的母亲向我们夸耀说:自己的孩子在短期内已经学会了所有的母语字母,英文字母也已背的滚瓜烂熟,如此等等,我就想:是不是我家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呢?因此不安感就更强了。
无论是谁都有拒绝使用手机的权利,也有拒绝上网的权利。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拒绝使用这些技术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孤立无援了。因此,如果有谁想要拒绝使用新技术的话,他就需要有克服孤独的勇气。对一般的人来说,想要具备这种勇气并非一件易事,所以就只好随大流。现在的早期教育热难道不正是这样吗?尽管本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可是因为别人都在那样做,所以我也不能落后。
在这本书里,我较为详细地讲述了我为什么相信孩子们应该慢慢地培养,以及为了慢慢地培养孩子,母亲们应该如何去做。作为一个儿童心理医生和两个孩子的母亲,通过接触到的大量实例和多次挫折,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本书里都有所反映。
现在,我已下定决心冒着被人辱骂的危险刊行此书。我要以这本书向盲目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的母亲、向助长这种风潮的各种理论以及教育机关宣战。我并不害怕,因为我只是在做一件早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最盼望的也许只有一件事:这就是使自己的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并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我对我自己的孩子也抱有同样的期望。我就是以这样一种心境写作本书的,我没有感到丝毫的后悔。最后,我真诚地希望,本书能够为整天因望子成龙而焦急不安的父母们提供哪怕是一点点的帮助。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附件下不下来, 本来想在这里全文转载的, 考虑到版权问题,那我把有关育儿书放在下载区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会员加入

八版
1092 查看 6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yueliang

    2010-8-3 14:21:29 使用道具

    又有沙发可坐
  • tigermom

    楼主 2010-8-4 11:42:01 使用道具



    早期教育中的慢速培养含义

        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认为早期教育就无条件地不好。孩子越是幼小,就越容
    易吸收各种学习经验。如果这种学习是在适当的时期进行的话,确实能收到很好的
    效果。对这一点,我从来都不加否认。

        问题并不在于早期教育本身,而在于实施这种教育的方法。

        说到早期教育,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首先都会浮现出婴幼儿用的各种教材,或者
    那些所谓教育天才的机构,并想到要把在幼儿园或小学才学的知识过早地就灌输给
    幼儿们,这样他们就可以比别人更快地成长和发展起来。我遇到的大多数母亲都抱
    有这样的想法,实际上她们确实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教他们英语和母语
    了。

        但是,这种过早地教孩子学习的方式并不总是能行的通,在教孩子学一些什么
    东西的时候,你要清楚在这时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具有与其他年龄孩子学习时完
    全不同的一些特点,对这些特点一定要很好地加以利用。孩子们在婴幼儿时期,一
    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他们总是本能地想要去探索一些新东西。也就是说,对于
    孩子们来说,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种本能,因此每当他们看到一些新的、有趣的东西
    之后,总是会感到特别高兴。孩子们的这种探索活动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非常
    重要的学习过程。当他们看到周围有一个新的东西,跑过去摸它的时候,这个行为
    本身就是学习。

        就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吧。在孩子面前有一个锅盖,孩子们在看到这个圆圆的东
    西之后,会感到很新奇,他们会想:“它的样子长得真古怪啊,妈妈用它盖什么呢?
    为什么要盖呢?”以这种好奇心为基础,孩子们会得到大人们难以想象的知识和信
    息。

        以婴幼儿的这一特征为基础提出的早期教育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
    “One step behind ”(晚一步)理论,另一种是“One step ahead”(早一步)
    理论。

        “One step behind ”(晚一步)理论指的是:对孩子的行为要稍微慢一拍地
    去应对。也就是说首先要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孩子的行动,当孩子对什么东西显示出
    好奇心以后,母亲再因势利导加以推动就可以了。简单一点儿地说,就是你只要去
    附和孩子就可以了。

        与之相反,“One step ahead" (早一步)理论指的是要比孩子的行动提前一
    步作出反应。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坐在一碗米饭前,正在说:”佛,
    佛,佛……“的时候,一旁的妈妈可以提前一步十分明确地说出”饭“这个词。

        我认为,如果能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同时适当地加以应用的话,就会取得
    最佳的早期教育效果。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什么时候应该“One step behind"(晚一步),什么
    时候应该”One step ahead" (早一步)。既有错过了孩子最佳学习时期的母亲,
    又有过于着急,在孩子对学习还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就提前让他进入了学习过程的
    母亲。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取决于母亲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如何。平时就把自己的全部
    爱心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的那些母亲是既不会错过、也不会在孩子最佳学习时期到
    来之前就过早地进行早期教育的。

        既然如此,那么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母亲们最关心的母语、英语等方面的学习,
    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呢?

        虽然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那些首先要求以具有一定的思考
    能力为前提的学习来说,一般要等孩子长到4-5 岁的时候进行才能收到效果。因为
    起码要到了这个年龄,孩子们的大脑皮层才能发达到足以吸收并消化这些知识的程
    度。

        在孩子还只有两岁的时候,就有不少母亲试图教自己的孩子认字。但是,这时
    孩子对字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它们的样子是圆的这样一种程度。当然,孩子在母
    亲的强迫下也完全可以把这些字背下来,并能阅读它们。但是,这和鹦鹉学舌并没
    有太大的区别。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确实也有一些在认知力(认识并理解问题的能力)上发育
    比较早的孩子,有一些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特别强、探求欲望特别高的孩子。对于他
    们,即使没有母亲的强迫,他们也会对认字这样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你的
    孩子表现出了这种兴趣的话,就没必要阻止他。如果你对孩子在学习方面是否有兴
    趣、以及这种兴趣到底有多大不太清楚的话,只需认真地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就
    可以知道了。如果孩子讨厌这种学习的话,就应该立即中止。

        有一天,我妹妹很兴奋地打电话给我,告诉我说她的女儿能认字了。事情是这
    样的:有一次,这个孩子在她经常去的地铁站上,看到写着站名的标志牌,就大声
    念了出来。开始的时候,大人们还认为这不过是偶然的巧合。可是,后来即使到了
    其他地方,只要是有写着那个车站名字的文字出现,她都能准确地念出来。到底是
    什么原因使这个刚刚才两岁的孩子就能够“识文断字”了呢?

        原来,这个孩子的外婆就住在她最初读出站牌的那个地铁站旁边。孩子平常就
    特别喜欢去外婆家,来回都会听到列车播音员多次播报这个车站的站名,去了几次
    之后,就在无意之中把它记了下来,然后孩子把站牌上写的字和听到的车站名联系
    起来,并把它背住了。也就是说,孩子之所以能够识文断字,其中的秘密完全在于
    儿童那种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表现出的天真无邪的关心。

        可是,在电话里兴奋了半天的妹妹却正式宣布说:“从现在开始,我要正式地
    教她识字了!”我对她详细地说明了孩子之所以能够识字的原因,提醒她,强迫孩
    子学习的教育方式,是绝对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效果的。然而,对孩子充满了期望的
    妹妹根本听不进我的话,马上就开始教连话都说不流利的孩子学习母语了。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没过多久,妹妹又打来了电话,告诉我说:只要她一把识
    字卡片放在孩子的手里,孩子就会大哭大闹,把卡片远远地扔在一边。没办法,她
    只好放弃了教孩子学习母语的想法。

        尽管这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我也曾这样想过:万一孩子在这个妈妈强加
    给她的学习过程中对认字产生了兴趣,说不定也是可以提前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
    育的。因为只要孩子有兴趣并能从中得到乐趣,那么对孩子来说,学习识字和其他
    游戏就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我朋友的孩子中间,有一个孩子特别喜欢吃美国31种风味冰淇淋(Baskin-Robbins)。
    经常和孩子一起去冷饮店的妈妈,有一次无意中指着Baskin-Robins 冰淇淋的第一
    个字母对孩子说“这个字母念B ”。孩子在听到这句话的瞬间就背住了这个英文字
    母,以后无论他走到哪里,只要看到B 字就会大声地把它念出来。

        像这样把学习和孩子喜欢的东西联系起来,就会使孩子产生出切实的学习欲望。
    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到的东西就会深深地刻在孩子的脑海里。

        不顾孩子的兴趣强迫孩子进行的学习则不仅会使学习的效果明显降低,而且还
    会使孩子失去其他很多宝贵的东西。比如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在学习的态度和方
    式上,还会使孩子形成只会机械记忆、不会积极思考的习惯。结果,强行进行的早
    期教育反而成了制造没有思想的孩子的捷径。有一个出生于富裕之家的孩子。他的
    父母全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因此对自己独子的教育就更是格外重视。根据母亲的安
    排,这个孩子从四岁开始就在专门的英文幼儿园上学了。

        由于母亲的强迫而不得不去学英语的这个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后没多久,就开
    始无缘无故地动手殴打和他一块儿学习的孩子,并表现出其他一些十分反常的行为,
    常常躺在幼儿园门口不起来。

        焦急的母亲跑到附近的儿童问题咨询所,给孩子做了智能检查,结果孩子的智
    商只有80. 当这位吃惊不小的母亲跑来找我的时候,她孩子说话都比别的孩子慢,
    可是她本人竟然不知道!

        为了确保准确无误,我再次对孩子的智商做了检查,结果和上次没有太大的差
    别。可是,在对这个孩子进行了一段时间仔细认真的观察之后,我发现他的实际智
    力并不像智商测试结果显示的那么低。孩子的智商检测结果之所以低,并不是因为
    他不会回答测试的问题,而是因为他对智商测试本身就拒绝合作。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检测结果呢?

        这个孩子从上专门的英语幼儿园那天起,就非常讨厌学习。虽然根据妈妈和老
    师们的要求不得不背那些枯燥无味的英语单词,可是,并不能因为这种努力就可以
    使他在短时间内喜欢上原本讨厌的东西。结果,孩子因为英语学习的负担和压力丧
    失了对生活的自信心。这种心理通过殴打幼儿园的其他孩子或撒泼耍赖、拒绝上学
    这样的行为表现了出来。一旦孩子失去了自信心,在他的潜意识中对智商检查这样
    普通的测试也会产生出一种排斥心理。

        父母们常常认为,把单词背会并能原封不动地写出来的记忆能力就是智商,实
    际上并非如此。相反,孩子们不知道一两个单词并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
    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当遇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能够独立思考、寻找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懂得问为什么的能力更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做基础,只会背单
    词和数字,那么这样的儿童只能成长为“记忆能手”,成为一个不会思维只会背诵
    的傻瓜。

        我大儿子景慕是在入学前两个月才开始学习母语的。按照我们现在的一般看法,
    到了8 岁还不会写字可以说是匪夷所思、骇人听闻了。可是,就是在这短短的两个
    月里,我们的景慕就学习并掌握了母语。

        “这个太容易了,为什么要教我学这个呢?比学英文字母简单多了!”景慕在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母语并不说明他本人是一个天才,而是因为他的学习完全
    是按照大脑发育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如果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教这个固执的要命
    的孩子学习母语的话,说不定反而会引发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我想起了在早期教育发源地美国的一件事,那时我曾经访问了一个幼儿园。在
    这个被认为是丹佛市最好的幼儿园里,根本就找不到幼儿用教材、教具一类的东西,
    甚至连一般幼儿园里可以经常见到的玩具汽车都没有。如果说还有什么的话,那里
    只有宽阔的草地、泥土和汽车轮胎这一类的东西。老师们说,孩子们如果想要什么
    东西的话,他们会自己研究并动手把它们做出来。成品玩具会阻碍孩子们创造力的
    发展,他们是绝对不会使用的。

        我非常想让那些随时想教孩子一些什么东西的母亲们,也到那个幼儿园去看看。
    如果那样的话,我就不需要费力地向她们说明为什么要慢慢地培养孩子了。

        想要慢速培养自己孩子的话,首先就要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弄清楚他们
    最需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然后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你可能
    会犯无数的错误,但是,你不能讨厌或害怕犯这些错误。因为,这是希望慢速培养
    自己孩子的父母们最起码应该做到的事情。
  • ygf666

    2010-8-14 13:53:54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tigermom

    楼主 2010-8-29 01:13:04 使用道具

    父母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

        有一次,不知道是对什么不满意,我的大儿子突然大哭大闹了起来。好像是他
    正在玩儿的玩具出了什么故障的样子。可是,无论我如何哄他劝他,他就是不听。
    而且还变本加厉,见了玩具就乱扔、乱撕。

        我的火气也开始冒了出来。我放弃了对他好言相劝的念头,开始训斥起他来。
    如果再往前稍微发展一步的话,我很可能还会动手。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猜到了我的
    这种心理,他干脆躺在地上,到处打滚了。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可
    想了,我只好使出了最后一招。

        “景慕,坐到椅子上去反省!”

        孩子的脸上马上表现出了不满的神情,接着就放声大哭起来,作为他最后的反
    抗。但是,看到我脸上仍旧是一副严厉的表情,他知道不管再怎么闹都没有用了,
    只好很不情愿地坐到了椅子上。

        现在,虽然再也没有这种必要了,但是直到孩子长到四、五岁的时候,在我们
    家的一个角落里还始终安放着一把“反省椅”。在孩子毫无原由地哭闹、耍性子的
    时候,如果哄劝、训斥等方法都不管用的话,它就会被派上用场。

        当孩子长到五岁左右的时候,你就可以和他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和对话了。在
    这之前,他对周围状况的思维能力还是非常不够的。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无论母亲
    多么冷静地用孩子最容易懂的话去劝慰他,只要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撒泼
    耍赖、使性子。我们家的孩子就是这样。

        因此,我就想出了“反省椅”这么一个办法。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抱着
    “这样做管用吗”这样一种半信半疑的心理让孩子坐在椅子上的。其实,这样做最
    初的出发点与其说是为了让孩子反省,还不如说是为了先镇静一下自己被激怒的心
    情。
  • tigermom

    楼主 2010-8-29 01:13:59 使用道具

      在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常常会在某个瞬间被激怒,从而发起火来。事情
    到了这种地步,反而会把事态弄得更糟,更不要说解决问题了。有一次,一位患者
    的父亲打来电话。他大概是看了我在电视台做的关于人类暴力倾向的节目,才决定
    打这个电话的。

        我在那个节目中讲的主要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暴力倾向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本能。父母必须从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起就帮
    助他们,使他们学会对这种本能进行调节。为了能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必须要善
    于调节自己的感情,成为孩子学习的模范。不管在孩子身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都
    不能生气,都要加以包容。

        那位父亲向我这样问道:

        “为什么必须只想着孩子?难道不能也让他们了解一下父母的一片苦心吗?”

        我可以理解这位父亲的心情。从父母的立场上看,要忍受的东西实在是没完没
    了,看不到尽头。在每个周末,本来应该呆在家里好好休息,可是不行,因为你是
    父母,所以你还要围着孩子跑前跑后;不管孩子的脾气有多么坏,父母都要一一忍
    受;不管自己的情绪如何不好,父母都要用一张笑脸面对孩子……。父母也是人,
    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必须承受所有这一切呢?俗话说“人非圣贤”,让父母们经
    常这样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一边,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确实是非常之难。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不断地告诫父母们:忍耐,再忍耐!这是因为,不管怎样,
    和发育还很不充分的子女相比,父母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成熟了,所以在忍耐力上也
    更强一些。

        相反,对于孩子来说,则不具备这种忍耐力。如果强迫正在成长的孩子学习如
    何进行忍耐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感情的方法,从而产生心理上的
    不安。对于父母来说,因为他们已经是心理成熟的成年人,就不太会产生这样的问
    题。因此,应该让有忍耐能力的一方去忍耐,而不是相反。难道不是这样吗?

        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乔尼克,为了弄清3-6 个月的儿童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感情
    的,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先让母亲对着自己的孩子微笑,然后表情突然变得
    严厉起来,并将视线转向其他方向。不管孩子怎么向着妈妈看,妈妈始终不和他对
    眼神,只是表现出一幅很生气的样子。

        这些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们,先是把眼睛睁得圆圆的,脸上显得非常吃惊。然后
    脸上就变得毫无表情,并竭力回避别人投来的目光。三分钟后,妈妈又重新对孩子
    笑了,可是孩子毫无表情的脸孔却要一直持续好几个小时。可见,虽然孩子天生有
    一个在构造上和成年人相同的大脑,可是如果母亲不帮助他调节情绪的话,他很容
    易地就把这种生气的表情学会了,其程度之深有时会达到不可逆转的地步。

        那么,请想一想吧,女性们一旦和自己的丈夫吵架以后,夫妻间的冷战通常都
    要持续三、四天的时间。因此,在照看孩子的时候,这种不好的情绪也会从脸上流
    露出来。如果这种情形经常出现的话,孩子不是很自然就学会了吗?

        如果观察一下来医院治疗“少儿期忧郁症”的儿童,我们就会发现,在他们母
    亲的身上一般都存在上述的问题。在这种时候,母亲就要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如
    果母亲在接受治疗以后恢复了正常的话,孩子过不了几个月也会有明显的好转。因
    此,母亲们不仅要在照看孩子的时候,而且要在其他所有的生活场景中都要很好地
    调节自己的感情。我常常这样叮嘱前来找我求治的母亲们、也叮嘱我自己:

        " 要经常反观自身,要经常检查自己情绪所处的状态。"

        在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下,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对待孩子的大的原则:

        " 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绝对不责骂孩子。"

        既然我们每一位母亲都是普通的人,那么谁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就拿我自
    己来说吧,有时候,我也会感到非常地忧郁和烦躁,非常讨厌去医院上班。像这样,
    当我的情绪状态亮起红灯的时候,不管孩子是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还是又违背了向
    我许下的诺言,我都不会去管他。因为在这种时候,不论你如何试图和颜悦色地对
    待孩子,你的这种坏情绪还是会在脸上表现出来。等到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
    打个比方,如果说感情指数的最高值是10的话,起码要在达到7-8 以上的时候)你
    才可以开始对孩子说你想对他说的话。

        可是,大多数的父母一般都是不管自己的情绪好不好,都用目光去盯着孩子、
    去抱孩子、哄孩子,结果这样做着做着就发了火,甚至还会动手打孩子。这种过程
    在以后还会反复不断地出现。在火就要冒出来的时候,如何才能把它压制住?这并
    不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商或理性程度。我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被称为很有理性的人,
    随随便便地对待自己的孩子,由着自己的情绪去处理问题。

        要想对感情进行很好的调节,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大量的训练是不太可能的。
    虽然也有一少部分人天生就非常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但是因为抚育孩子这件事本
    身就需要巨大的忍耐和牺牲,所以母亲们个人的努力还是非常必要的。

        我是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为了调节我的情绪,我选择了欣赏音乐的方法。平
    时我是非常喜欢爬山的,可是并不是经常能有这样的条件,因此作为一种替代的方
    法,我选择了欣赏音乐。在听过一些轻松的音乐以后,我能感觉到我的情绪开始逐
    步地平稳并镇静了下来。

        在听音乐也不管用的时候,我干脆就回避和孩子见面。比如说可以留在医院里
    做功课、或者读书来消磨时间,一直到很晚的时候再回去。尽管我也知道孩子在等
    着妈妈回来,可是与其心情沉重地回去向孩子皱眉头,还不如晚一点回去的好。

        但是,人是一种感情的动物,通过努力就可以完美地调节自己感情的人并不是
    很多。与其试图在每时每刻都想做到完美无暇,还不如从做错了以后能够马上察觉
    并立即改正开始做起。虽说想要在一两天里取得大的进步不太可能,但是,你能知
    道你在对待孩子时做的不对,总比你在做错了以后还无知无觉(更不知道这种失误
    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要好的多。

        有时候,我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发火,过后才猛然醒悟到“哎哟,又做错
    了!”这时,我就会对孩子说:“景慕,刚才是妈妈做的不对,对不起。我也不知
    道为什么就会生这么大的气。”这时孩子反而会劝慰我说:“是不是因为妈妈做的
    事情太多了?是这样吧?”孩子已经在隐隐约约中看出了我的这种努力和心理。

        所以,我想向母亲们呼吁:“就像考虑你们应该穿什么样的内衣那样,认真地
    思考一下,该如何调节好你们的感情吧。”

        我曾经在前面讲到过,孩子的潜力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因此,在孩子
    的某些能力发育显得有些迟缓的时候,你也要经常拿出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因
    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丧失自信心,才会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完成自己的发展。

        可是,如果父母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的话,不但不会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反而会使他们经常不断地向后退缩。因此,如果你不想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话,从
    现在起就学习一下调节自己感情的方法吧。
  • rayna_ching

    2012-8-17 23:14:30 使用道具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