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0-6 01:18 编辑

按:本人今天发在我们德国论坛上的贴子,主要是针对海外中文教育而言。与国内学童开蒙阶段学习的教育也相关,故转发。

     几年来的海外中文教育实践,让我逐渐认识到传统蒙学学习对海外中文教育,特别是突破识字关开始阅读这一阶段之意义重大。

     读真正的经典,例如大学论语诗经易经,从文化角度而言绝对是更为重要的,但是多数海外华人父母对一开始就让孩子读经信心不足。——这种信心不足非常可以理解,毕竟多数人从小到大都没有机会完整地学习过一部完整的经典。而且从传统教育角度而言,大多数孩子也都是先以蒙学课本开蒙。当然论语大学也可以起到开蒙的作用,例如我的女儿就可以说是读论语开蒙的,輔以一些蒙学作品而已,从开蒙到独立阅读纯文字书籍的过程也非常顺利。但是几年来的经验让我意识到传统蒙学学习对更多人来说或许是更容易接受和操作。而且如果孩子可以顺利开蒙和阅读,爱上中文学习,6,7岁或者7,8岁再开始论语等经典也并不晚。

     下面是关于海外中文教育的老生常谈。不妨再重复一下。了解了的朋友跳过就是。

       海外中文教育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识字速度过慢、识字量过小而导致中文阅读不足和阅读困难,更细致的说,是在孩子西文阅读已经顺利开展的同时,中文阅读没有同步进展,而导致中文学习越来越被动,而且多年中文学习因为没有达到中文自主阅读的状态,最后无法进入中文自学阶段,离开中文学校或者的家长监督,中文学习则自动停滞,乃至水平迅速下降,多年周末学校学习的辛苦也付之东流。

      如不能自由阅读,则学生的汉语学习主要停留于口语层面,词汇量有限而较浅显,不能进入有更丰富词汇和更高度文化水准的书面文字学习,无法形成词汇积累扩展和深入理解机制。

    而什么情况下孩子可以开始并喜欢中文阅读呢?很简单,要认识足够多的汉字才能读书!阅读的关键点就在突破识字关。又因为海外学生同步学习西文母语的特殊情况——作为弱势母语的中文阅读还必须抢占先机,之后才有可能平衡发展两种母语阅读。

    因此海外中文阅读的关键点是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帮助孩子突破汉字识字关。七八岁前突破最好,十余岁也不能说晚,只是越晚则要付出的时间精力成倍增加。

    可是因为海外学习的天然条件所限,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足,导致快速识字一直是海外中文教育的难题之一。而近几年的海外读经实践表明,读经让孩子快则一两年,慢则两三年内就可突破常用字的识字关。中国传统私塾的蒙学教育,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让小孩子在一两年左右大量识字。

    因为普通的识字教学方法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认, 一个字一个字的教。每教一个字就要让孩子会读会写,“掌握”、“理解”字义甚至是会组词造句。这种看似周全的教法其实是不了解语文学习的规律,浪费了少儿的识字黄金期。   

        王财贵博士对于汉字识字法打过这样一个煮汤圆的理论,即普通的教法是一次放六七个汤圆——也就是每周教六七个汉字,而且是先挑小的煮——即简单的字先学;等这六七个汤圆熟了再放六七个进去。国内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煮汤圆,六年煮了教学大纲要求的两千六百个汤圆。虽然慢,但是孩子最后终于是可以读书了。可是在没有中文环境的海外教学中这样煮汤圆,煮了几年,孩子的识字量还不足以独立看书——因为上中文课煮煮,放假又停停,还要不时忘一忘,则十年中文学习也就煮一千多个汤圆甚至更少。孩子始终处于半饥饿状态,永远无法真正满足孩子的中文求知欲。可是读经教育是怎么认字呢?是不管多少汤圆,不管这个 汤圆大的、小的,你不要管它哪个先熟、哪个后熟,你就全部放下去——拿起一本经典就读,不管里面的字有多少,都一概带孩子读下去,孩子边读边指书上对应的 汉字。读了一段时间,渐渐就把汉字的字音和字形对应起来了。好像煮汤圆时就七、八个,十几个汤圆一起浮起来,有时候浮到半空中呢它又沉下去了,因为还没有 完全熟,等一下再浮起来。所以浮浮沉沉、浮浮沉沉就等于认字的小朋友有时候记住,有时候忘记。这都很正常。但是两三年后,汤圆就都煮熟了——经典里出现的 几千个字都会认了。识字关就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

        关于快速识字,目前也有很多海外中文老师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都在纷纷摸索一套适合海外的集中大量识字方式。例如北美的马立平教材、中华字经以及一些地方的快速识字课程,都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外学生的识字速度和识字量。马立平教材采用先认字后学拼音,重认字轻写字的方式、中华字经采用韵语识字都确实是摸到了中文快速大量识字的一点方向。但是前者所选材料多是儿歌和小故事,文本本身没有更多的文化价值,也不适合诵读,更没有背诵的价值,孩子在认字之余,中文听说能力并不会增长太多,而且就目前可见的教材来看,识字速度仍然不够快;后者则是依照传统蒙学识字思路而作,如果能坚持教学,也可能有较好的识字效果。 但是中华字经的文学价值远远不及《千字文》,后面的章节更是完全为了识字而做,颇多牵强,谈不上任何文学性。除了识字,没有其他学习价值。

                 与上述方法相比,传统蒙学教育优势明显。
        
         下面谈谈传统蒙学。
        首先说说最常见的传统蒙学读物: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这几个文本的字数总量在一万三千字左右,生字量超过2100字,常用字超过2000个。如果每天学习半小时到一小时(可以分两三次),每天学习40字新内容,同步复习,一般孩子们都可以在一年内学完这些蒙学读物。

        这些蒙学文本的文字皆朗朗上口,适合幼童发音读诵。其中三字经是三字一句,百家姓和千字文是四字一句,节奏分明,易读有趣;千家诗则都是五言或者七言诗歌,音韵和谐。而且传统蒙学教学都以吟诵方式进行,孩子们且诵且吟,在欢快的节奏中就可以愉快地完成学习,达到正音识字,掌握吟诵的目的。并对诗词格律有了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如果家长老师可以配合其中的内容给孩子讲述相关古代故事和文化知识,自然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配合传统蒙学诵读吟诵中的指读识字,也可以多种方法加深孩子对单独汉字的识字情况。例如让孩子在文本中做找字找词的游戏,或者运用字卡和阅读等手段让孩子在不同环境情况尽可能多地接触汉字。就字卡而言,可以使用一面是楷书一面是篆书的字卡,或者让孩子每天看几个文本中出现过的汉字,了解这个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偶尔也可以动手画画。这些都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汉字游戏。蒙学学习,特别海外蒙学学习,因为中文环境不足,最好配合亲子阅读,以达到最佳的识字效果,同时为孩子后续的自主阅读进行铺垫。

        可以说,传统蒙学是一举多得而高效的识字方式,而且在识字之外,孩子们可以得到口齿锻炼,掌握吟诵,特别是千字文和千家诗可领孩子初步领略汉语文字之美。而这种音韵和意象上的不可量化的语感和美感教育,给孩子日后的中文学习奠定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对于大多数海外华人父母和老师,即使过去没有机会深入学习过文言,因为蒙学的诵读、吟诵和内容本身都相对简单,也都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并进而教授孩童,因此是操作性非常高的一种开蒙教育方式。

      我们汉堡的一些父母老师,计划就海外蒙学教学,为各位提供我们的教学计划和实践经验,并分享我们的教学资料,为海外中文教育的开蒙识字和阅读实践积累经验。

     这次汉堡读经营,我们使用的《千字文》。千字文是非常优秀的传统蒙学读物,四字一句,读来朗朗上口,加之文辞优美,用典恰当,是孩童识字和积累文史知识的开蒙佳作,因此历经千年而流传不衰。
        (待续)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40 理由 收起
球球 + 20 我很喜欢!
Jean + 20 很给力!
3093 查看 15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xiaobao99

    2011-10-5 21:52:26 使用道具


    嗯, 很感兴趣
  • 相视而笑811

    2011-10-6 01:36:48 使用道具

    感兴趣!! 期待中
  • 家有春夏

    楼主 2011-10-20 18:54:00 使用道具

    三字经。
    先上传了一些三字经的资料。大家可以去网上下载。
    包括 1. 三字经大字拼音本和对应朗读音频 (育灵童版)
    2. (和刻本) 大字三字经
    3. 三字经吟诵节选  戴学忱,徐健順,程滨  

    我也有六艺国学馆的全部三字经版本,但是个人非常不喜欢啊。所以就没有放进去。选择了《我爱吟诵》里的三字经吟诵节选。三字经不需要听完整的,大家可以根据节选录音找到规律,完成全部吟诵的。我个人最喜欢戴学忱老师的三字经吟诵。不过徐老師和程老师的也很不错。

    下载地址 http://wtrns.fr/r8oYOORf1VexwQ

    当然,除了打印现有版本给孩子指读,还可以从网上下载三字经文本,做成50号~70号字的版本,适合幼儿指读,或者看读。
  • 琪花瑶草

    2011-10-20 21:57:37 使用道具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0-20 18:54
    三字经。
    先上传了一些三字经的资料。大家可以去网上下载。
    包括 1. 三字经大字拼音本和对应朗读音频 (育 ...

    下载了,非常感谢。
  • pajaro

    2011-10-21 09:25:49 使用道具

    我家两个都是用千字文启蒙。但效果很不一样~

    磐读完千字文已经认识不少字,但墨几乎还是白纸一张。我发现有一部分孩子的确对字敏感度更高些。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第二个孩子,能够分到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
  • 蒙蒙妈

    2011-11-28 11:12:22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
  • pajaro

    2011-11-28 13:17:51 使用道具

    这个帖又到前面来了,忍不住还想说几句.
    上次春夏妈妈说的每个孩子的输出都不一样,我现在比较平心静气地在陪墨读老子.打算多给她一些时间看看,也许两年,也许三年.毕竟我们正式拿起书来读经也才半年多,也是最近才能够真正指着字读书.

    我是不该对她要求太高.
  • 家有春夏

    楼主 2011-11-28 15:11:15 使用道具

    六艺里的三字经是月月读的,唐调,听着有点闷。我个人更喜欢戴先生和徐健顺老师在《我爱吟诵》里的版本。
  • 仲夏恋颖

    2011-11-28 16:29:52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家有春夏

    楼主 2011-11-28 16:40:00 使用道具

    pajaro 发表于 2011-11-28 13:17
    这个帖又到前面来了,忍不住还想说几句.
    上次春夏妈妈说的每个孩子的输出都不一样,我现在比较平心静气地在陪 ...

    墨只有3岁1个月啊。那已经做得太好了。我家春子正式读经是3岁9個月呢,之前都不太要求她的。现在小夏3岁4個月,我也是还没有正式带他读经,他属于家里的闲散人员,每天听听,偶尔读读。
    不急不急。

  • pajaro

    2011-11-28 18:08:1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pajaro 于 2011-11-28 18:14 编辑
    里仁  上次看到墨一日400字10遍。不知道咋读,一句句跟读还是读完一遍再跟读第二遍。我不太记遍数,字数,今天我试了孟子,1小时的只能完成墨的三分之一。墨多久完成呐,每句都跟读还是啥  发表于 4 小时前

    一句句跟读。
    我们通常上午下午各读五遍,每遍大概需要六到八分钟,看她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但还没有比八分钟更长的时候。你说了我特地去数了一下,应该差不多是有四百字的,也许差个二三十个,出入不会特别大。最近她只读三加三遍,大概是二十分钟左右一次的时间。到了很熟和我齐读时,三遍大概十二三分钟,她自己背大概十五分钟,因为她喜欢拖腔拖调。有时候还想不起来得等我提。
    我们读书中间一律不做其他事情,她好象现在比较能坐住了,可能也是减了遍数觉得比较轻松,也没有提过要喝水什么的。以前磐就会一直要喝水,要上厕所,要这样那样。不过那时候量上得大,经常一读一个半小时,现在回想一下,可以理解他。弄得那小子现在读书二十分钟也是中间有诸多过场。反正我们家论遍数的,过场就过场,占了后面玩的时间我不负责。

    如果你一个小时只能完成三分之一,又是怎么读的呢?
    齐妈,有问题的时候尽量用回复不用点评好不好?因为我没有办法直接点击回复你的点评。

  • 里仁

    2011-11-29 10:07:59 使用道具

    pajaro 发表于 2011-11-28 18:08
    一句句跟读。
    我们通常上午下午各读五遍,每遍大概需要六到八分钟,看她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但还没有比八 ...

    回复时看不到原帖啊

    近日的孟子是以前齐能背的梁惠王上下,
    我想他自己读,结果是即便提醒也是前言不搭后语。

    昨天我特意想完成400字左右带读,未果。嘿嘿。

    自己会读的就自己读,读3遍;
    中间有生字的,我带10遍,昨天带读自读各半,
    1小时也只完成200字的样子吧。

    以前新篇带读,也不能墨这么快滴。
    前2周教过老子吟诵,也带读过,慢啊。
    20分钟400字,3遍,完全没可能,不过我可以再去试试

    孟子记得源妈一篇带读30-40分钟,
    我们最快也得1小时,慢时2次,1。5小时是常事。

    如果是1遍1遍带读,一般是要更慢。

    话说,指书读,认字没啥改进,基本完全不能背
    如果想要他背,非得不看书跟读
    不看书背下来的,放下忘的更快

    我遇到的是什么主啊?






  • woaiaoao

    2011-11-29 10:26:59 使用道具

    除了识字大关的突破,感觉对注意力上的培养也很有效。我家就是这样读过来的。
  • yiyayi1984

    2013-7-16 15:32:40 使用道具

    不错  能推荐哪个版本的蒙学读物比较好呢
  • 家有春夏

    楼主 2013-7-17 20:37:38 使用道具

    推薦王財貴讀經教育推廣中心最新出版的《幼兒大字讀經課本》,詳細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52756e0101euo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