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一周一次的论语语音课继续进行着,这次萧老师将从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我们讲解,欢迎大家积极而热烈地参加。
参与方式请看下方说明:

活动频道:82181136 爸妈网官方YY频道,
子频道:论语课堂

活动时间:10月21日(周五)晚上7点开始
内容:颜渊第十三句起。




该贴已经同步到 宝宝贝贝2000的微博
5809 查看 19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春光无限

    2011-10-16 20:37:06 使用道具

    我来留印,谢谢萧版
  • 云逸的妈妈

    2011-10-16 21:14:24 使用道具

    版主好!我刚来,怎么参加啊?
  • 巍巍

    2011-10-16 21:28:26 使用道具

    颜渊篇十二13-----24句。
  • 德香

    2011-10-16 21:35:08 使用道具

    争取参加。谢谢。
  • zwhyzm

    2011-10-16 21:50:35 使用道具

    争取听,今天刚开始读了学而第一。
  • 南京东东妈妈

    2011-10-17 09:56:59 使用道具

    我报名的。怎么收听呢?
  • jt008947

    2011-10-17 10:48:35 使用道具

    云逸的妈妈 发表于 2011-10-16 21:14
    版主好!我刚来,怎么参加啊?

    新来的同学请先安装YY
    yy使用步骤:
             1. 到http://www.yy.com/这里下载软件并安装;
             2. 申请yy账号(需要验证邮箱的);
             3.登录,寻找爸妈网官方YY频道ID:82181136
  • 玉米妈

    2011-10-19 09:05:52 使用道具

    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旁听?
  • 红尘》骆驼

    2011-10-19 09:52:27 使用道具

    一定准时参加 谢谢!
  • 付付

    2011-10-19 23:31:28 使用道具

    这次怎么没有发课件啊,手头上有的朋友能帮忙发下吗?谢谢{:soso_e163:}
  • jt008947

    2011-10-20 10:39:30 使用道具

    【原文】
    12·13 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2)乎!”

    【注释】
    (1)听讼:讼,音sòng,诉讼。审理诉讼案件。
    (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原文】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评析】
    以上两章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他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释】
    (1)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27章。

    【原文】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评析】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 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原文】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原文】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问题。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这样,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原文】
    12·22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4)矣。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注释】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
    (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动词,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评析】
    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仁是人的发现。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但在历史上,许多贤能之才不但没有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原文】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评析】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驰的一种。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其实,孔子这里所 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原文】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评析】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这是君子之所为。以上这两章谈的都是交友的问题,事实上在五伦当中,儒家对于朋友这一伦还是比较重视的。
  • jt008947

    2011-10-20 10:40:27 使用道具

    明晚请假{:soso_e115:}
    要到医院陪夜
  • 付付

    2011-10-20 10:49:17 使用道具

    jt008947 发表于 2011-10-20 10:39
    【原文】
    12·13 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2)乎!”

    {: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谢谢!
  • zhuzhuyuli

    2011-10-20 16:44:50 使用道具

    打算旁听哟
  • 聆弦

    2011-10-21 15:49:31 使用道具

    晚上回家旁听
  • 心有沉香

    2011-10-21 17:33:11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韦祎宝贝

    2011-10-21 19:40:15 使用道具

    {:soso_e127:}进去晚了,已经结束了。{:soso_e140:}
  • 苏芯

    2011-10-23 20:41:58 使用道具

    明天七点我也来听课。
  • yanzi.wang

    2011-10-24 14:11:50 使用道具

    因为水平有限,一直不敢教孩子经典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