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儿子总在学校揽活儿怎么办?
董丽燕

我的儿子振振今年10岁,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在班里,他是公认的热心积极分子、老师的好帮手,每每老师提到“谁的家长可以帮老师(或学校)做xx、谁可以从家里拿xx”时,振振总是不假思索地率先举手。我们总是表扬振振热心助人,主动帮助班里做好事的行为。

对于孩子“领”回来的任务,我们从不怠慢,总是竭尽全力去完成。最初,主要是帮老师打印、复印试题,因为单位有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每次看到儿子很自豪地抱着复印好的试题去了学校,我也感到非常欣慰。班里的簸箕和笤帚用破了,老师问:“谁家有富余的簸箕和笤帚?”振振又是第一个举起手。虽然家里并没有多余的簸箕和笤帚,但一想到儿子是为班级做好事应该鼓励,我就到超市去买了一套新的。

后来儿子做好事成了习惯,每次老师询问时,同学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振振。为此,振振充满了自豪感。

前年,班里需要一个书柜,老师问:“谁家里有要扔掉的旧家具?”振振又举起了手。可家里并没有不用的家具,我只好把家里的书腾到纸箱里,然后用老公部队的货车把书柜送到了学校。去年开学前,学校重新粉刷后,需要清洁全校的门窗和玻璃,老师又问:“谁的家长能帮忙?”振振再次不假思索地举起了手。最后老公派一个排的士兵去完成了任务。

最近,振振回家后又问我:“妈妈,老师问谁的家长是做工程的,能不能帮学校修一修大门?爸爸能派人去吗?”这回可让我犯了难,修大门一要技术、二要材料钱,但这两样我都没有,我们认识的朋友中也没有擅长的,所以我第一次很坚决地对儿子说“不”!

真不知道“热心助人”的儿子还会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我真怕自己会无力应对。

庞女士
(待续)
2404 查看 8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封疆大吏041010

    2010-11-1 10:54:4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封疆大吏041010 于 2010-11-1 10:55 编辑

    这个文摘,让我听的怕怕的~~~~~

    上星期,上幼儿园的女儿回来说,老师说的家里有种辣椒的,可以把花盆带到幼儿园,让大家看,辣椒生长时是什么样的?
    其实,我们家根本不种植物的,是奶奶家种的,而且只是阳台上的几盆植物而已。
    完了,完了,完了,可把奶奶心疼了。。。。。但奶奶没有怪她,还是给她带走了。
    爷爷对孙女说,以后老师再说,“谁家里有XXXX,你就说家里有爸爸,要不要。”
    因为当时我不在,孩子的爸在,女儿不好意思,回答也干脆:“不,家里有妈妈。”
    爸爸说,孩子不能养成耀眼争强的习惯(其实女儿根本没这么想,唉,LG连这个都不了解女儿)

    当我回到家,他们都对我说了,然后我亲自问女儿,才知道,老师是问的,我女儿因为坐在了前排(意思是后排的小朋友有跟风习惯),所以她举手,没注意到其它小朋友。
    后来我跟女儿说:“你首先要知道奶奶愿不愿意把花盆带到幼儿园,没必要马上作出回应的。第二,碰到这事,要么不举手,你看看把家里人急得~。要么,跟老师说,有,但需要等几天。跟奶奶商量,再嫁接一个。”
    女儿似懂非懂的点头。但,那天我虽然不在家,我知道,我女儿被爷爷奶奶爸爸搞得非常不好意思,不知道怎么做。

    所以,楼主,你的续集~~~呢~~~,我想听听。
  • Jean

    楼主 2010-11-1 11:08:0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Jean 于 2010-11-1 11:08 编辑

    捐资捐物以助学助教,是应该提倡和鼓励的义举和善行,但是具体到庞女士一家的情况来说,似乎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动机似乎不太纯

    孩子爱校如爱家、主动为老师分忧解难,这样的责任感和慈悲心是比学习和技能更重要的,为此,振振的行为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分析庞女士一家行为的出发点,似乎存有私心,那就是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和家长的功利心。家长希望通过讨好老师、讨好学校,以争取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和关照;而振振渐渐形成了自己父母“无所不能”的优越心理,也因此获得了同学的羡慕饿老师的器重。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振振乐此不疲地从学校“领”回任务,而庞女士夫妇则不遗余力、绞尽脑汁地帮助儿子完成任务。

    2、做好事公私不分

    庞女士一家为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许多事情是他们借助单位的物力和人力完成的。从单位的角度来看,这是不折不扣的“以权谋私”,不仅不是好事,甚至是应该遭到谴责的行为,这就背离了做好事的初衷。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出于私心之外,还与庞女士夫妇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善于根据自己的实力勇敢地说“不”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既没有引导孩子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付出去做一好事,也没有教会孩子面对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如何谦逊地退让,其结果就是振振事事强出头,庞女士绞尽脑汁侵占公利。

    3、不良影响在所难免

    从振振面对公益人物当仁不让的习惯来看,他已经不自觉地有了“特权”意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利用权力解老师的燃眉之急,足以使孩子受到老师的垂青、在同伴中产生强烈的优越感。而且,振振每次“领”回任务后,自己并不用动手,而只是动动嘴,这与“不劳而获”有什么区别?长此以往,足以在振振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良的种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父母拥有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为我服务。如果有一天父母没有条件承担这些事情的时候,不知道孩子会不会丧失信心、一蹶不振?

    (待续)

  • Jean

    楼主 2010-11-1 11:21:48 使用道具

    我们并不否定振振和父母热心为学校事务和公益活动的热情,只要把握住底线、方法得当,父母就可以培养孩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只是家长应该注意几个原则。

    1、提纯动机

    家长应该消除私心杂念,公益就是公益、奉献就是奉献,不要把做好事与孩子赢得过多的关注和照顾联系起来。不在孩子们面前承诺能帮老师和学校做什么,即使帮忙也要尽量避开孩子,单独与老师联系,示意老师不要因此而影响孩子的正常管理和教育,避免孩子因此产生特权意识,以及骄傲自大的情绪。同时,家长还要教育孩子,能帮老师做事并不意味着特殊,只是一次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而已。

    2、量力而行

    教会孩子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以及家庭实力,不要勉强承担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许多孩子将老师的话视为“圣旨”,言听计从,他们往往会忽略老师话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语气,不能正确理解老师话中的确切含义,如把老师的征询理解为命令。因此家长还要教会孩子正确理解老师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比如,老师所谓的“多余”并不是要求家长掏钱去买新的,所谓的“谁家有”并不是强迫必须去买。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如果总是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好事”,就会成为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心理负担,“主动”就会变成“不情愿”,并且驱使孩子和家长寻找“旁门左道”。只有力所能及、不影响家庭正常生活的“好事”才能做得长久、做得快乐、做得发自内心。

    3、公私分明

    这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家长帮助学校做好事,这是家庭内部自愿的事情,并不是家长单位的公事,绝不可利用职务之便顺水推舟送人情,或顺手牵羊送物品。不然的话,那就不是“好事”而是“坏事”了,也违背了学校和老师鼓励学生做好事的初衷。模糊的公私界限,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视为己出,据为己有。因此,当振振向爸爸提出“让士兵叔叔帮学校搞清洁”的时候,庞女士的丈夫应该严肃认真地向振振解释:虽然爸爸是部队领导,但没有权力调遣士兵帮你完成任务;即使去做了,那也是部队和学校两个单位之间的事情,与你没有任何关系。

    (待续)
  • Jean

    楼主 2010-11-1 11:33:41 使用道具

    4、亲力而为

    这是振振最应该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孩子通过付出辛勤的汗水,体验劳动后的快乐,体验力所能及所带来的成就感,这才是让孩子劳动、做好事的意义。然而,振振的父母却把所有的任务全部承担下来,让振振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因此他才会不加思考地承担了班里的任务。
    庞女士帮学校做的许多事原本是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甚至承担的,比如,打印试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帮助打字、复印,这样他才会体会辛苦,同时也增长了技能;比如,为班里捐笤帚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让他自己从市场上了解价格,考虑如何从自己的零用钱中省出买笤帚的钱。只有亲自出过力,才能使责任感实实在在落在孩子的肩上,让他懂得“量力”而行,懂得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即使遇到真的需要家长帮助的事情,也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家长的意愿、估计家长的感受,而不是不由分说地承揽下来要求家长完成。

    建议:

    1、清点“历史”

    庞女士有必要与振振对过去所做的“好事”做一个清点,理清哪些是“孩子做的事”,哪些是“孩子该做但家长代劳的事”,哪些是“侵占了公家利益做的事”,家长带头检讨,明辨是非。

    2、设置“底线”

    为孩子明确“量力而行”的原则,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底线不能碰。

    3、讨论“高招”

    为鼓励孩子继续为集体做好事的积极性,与孩子讨论做好事的方法,如,相信其他同学,调动集体的力量,成立打字、维修等不同的志愿者小组;通过环保劳动,比如捡废品等积攒班费。让孩子把这些“高招”记录整理下来,征得老师同意后付诸行动。

    (完)
  • cyndafu

    2010-11-1 11:43:26 使用道具

    这个事例挺离谱的。先不讲涉及孩子教育什么,怎么学校什么都要家长资助啊。太夸张了,花啊,可利用纸张我倒觉得无所谓了。打扫个卫生还要家长帮忙?我们交的钱真是是只用在孩子学习上了啊。要真这样倒好了。
  • lixingmeibec

    2010-11-1 15:59:39 使用道具

    很好的案例!!现在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亲密了许多,做得不好,真是适得其反了。谢谢欣妈分享!!
  • 小臭乖

    2011-7-15 09:55:04 使用道具

    我家孩子的班上没有这种现象
  • 翔妈

    2011-7-15 18:31:01 使用道具

    很好的帖子,给很多爸妈提了醒,孩子从小这样轻易承诺,长大很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