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图画书来,我们的目光往往投向国外的经典作品。对于国内的原创,关注远远不够。这里面既有作为读者的视野有限之元素,也有国内原创作品毕竟起步较晚,且良莠不齐的原因。曾经在一位编辑朋友的文章中看到,说澳大利亚的一本图画书的出版,最少要经过一年的运作,而国内的一本图画书从选题到上市,一个月就够了。当然,我相信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是创作态度的严谨与否,的确极大地影响了原创图画书的整体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为什么要做图画书?就是为了赶时髦吗?就是为了赚钱吗?如果抱着这样的态度,那我们岂不是等同于那个小故事里的小伙子——一天就可以画完一幅画,可一年也卖不出去!
幸好,国内的出版人都在为推动图画书的阅读,尤其是推动国内原创图画书的创作而努力着。从这一次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评比就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一点。在《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第一届获奖作品展》一文的评论中,我这样写道:作为外行,不可能从美术的角度发表专业的看法,但的确感受到了非常浓郁的中国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原创绘本必须坚持应当坚持的,才能走出五彩缤纷的精彩来。我和我的女儿最喜欢的还是《团圆》,因为那种暖暖的“在一起”的感觉,令我们感到安心和幸福。读完书之后,妞爱不释手地翻了又翻,而我却不由得想起那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来……是的,非常喜欢《团圆》。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在城里盖大房子的爸爸每年只回家一次,也就是过年的时候。短短几天里,一家人说话,包汤圆,拜年,整理屋子,看舞龙……转眼间,就又到了分别的时候。
这个故事是从小妞妞的视角来讲述的,儿童味儿很浓。就像爸爸回家的那一天——妈妈赶紧迎出去帮他拎起了旅行包,而妞妞却躲在门的里面,和那只小白猫站在一起。她为什么不像妈妈那样迎出去?她为什么不扑到爸爸的怀里撒娇?她是因为被爸爸的胡子扎疼了脸蛋而哭喊起来的吗?这就是孩子。我不能不回忆起自己五岁那年的情景。那时的我已经没有了父亲,和母亲也分开了。有一天,我正一个人在门口的打麦场上玩,忽然一抬头,就看见村里的那条大路上远远走来了一个人——是妈妈!我的心跳得好厉害——这种感觉今天还是那么熟悉。我撒腿就跑,不是跑向妈妈,而是跑向家里,跑到门后,把自己藏起来,然后偷偷往外看……
作者的构思也很妙。表面上看,这实在是一个太平常的故事。多少个家庭,都是这么过年这么团圆的。但是,因为那一个“好运硬币”,这个故事就有了一种牵挂,有了一点波澜。妞妞是那么珍爱那枚硬币,攥在小手里,攥得紧紧的,也攥得暖暖的。她会因为硬币丢了而在雪地里嚎啕大哭,也会为找到了它而心花怒放,而到了和爸爸告别的时候,她会郑重地把这枚“好运硬币”放在爸爸的大手里,期盼着下一次的团圆。
我们一家三口都很喜欢《团圆》的画面。画者很自然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把这个故事描绘得不仅优美,而且亲切,是那种很有温度的亲切。且不说那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也不说那满眼的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也不说那神气活现的舞龙表演,单单在围巾、
小棉袄、床单、窗帘……到处可见的小碎花,就美极了。画者对于人物神情的表现更是生动得呼之欲出。那胡子拉碴的爸爸看到妻儿时满眼的柔情蜜意,那小丫头把“好运硬币”拿出来炫耀的得意洋洋,那妻子给将要远行的丈夫收拾行李时的悄然垂泪……怎不让读者感同身受?
没想到,在读完书后,我五岁的女儿竟然很感慨:“我真喜欢这本书啊,太感动了,让人有点儿想哭。”
好的书就是这样的,它能拨动我们心底的那根弦,而且余音袅袅,许久难忘。
2011-10-21
该贴已经同步到 风行水上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