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马上要期末**了,上初二的老大,让我帮她听写语文课本上可能写错和拼错的字,顺带帮她检查一下文言文。我翻她课本,觉得《孟子》三章比较难,就浏览了一下她的课本,发现了一些问题,也不知道自己理解得对不对。

一、在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我看到,“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第一个和第三个“之”的下面,孩子注为“到”,我很讶异。我说,“之”字作动词,完整的意思是“到…去”,后面一般要接地点。孩子解释说,老师在课堂上就是这么讲的。

我查看《初中文言文全解》教参,其译文是“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和“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这样翻译并没有错,但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认为这里的“之”是动词“到…去”的意思。

其实,这里的“至”是名词“极”的意思,“寡助”是指“少的帮助”,“多助”是指“多的帮助”。因此,这里的“之至”的“之”是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少助的极致,亲戚背叛他;多助的极致,天下归顺他”。我们假设,有两个国家,当初都是五五开的帮助,后来一个国家五十一,另一个四十九,四十九的那个就“亲戚畔之”吗?肯定是某一个临界点,即“至”,才会引发“亲戚畔之”。

“到极点”似乎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的极点”强调的是一个结果,正如“听而不闻”中,往曰听,来曰闻,“听”是“去听”这个动作,而“闻”是指“听进心里了”这个结果。

二、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一文中,我看到最末一句“此之谓大丈夫”的“之”下面,孩子注为“主谓取独”。我很奇怪,就问她,什么是主谓取独?我听到比较多的“主语取独”,或“宾语取独”,但没有听说过“主谓取独”的说法。如果按教参的译文“这才叫作大丈夫”,那么,“此”译为“这”,“谓”译为“叫作”,这不是好好的主谓吗?这取的是什么独?

所谓“取独”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简写,通常有“取消句子主语的独立性,使短语成为主语”,或“取消句子宾语的独立性,使短语成为宾语”。那“主谓取独”,应该理解为“取消句子主语和谓语的独立性”,可是,“主语谓语”取消独立性之后,又变成什么成分了呢?真是奇怪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谓此大丈夫。”其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起宾语前置的作用(这里的“此”和“大丈夫”是双宾语)。为什么要把“此”前置呢?想来作者是为了要强调“此”这个宾语,因为“此”等于前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种情况。

三、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有如下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感觉孩子理解得不太透彻,试着帮她梳理一下:

注释:将,将要;苦,困扰;劳,疲劳;饿,饥饿;空乏,贫穷;

行拂乱其所为。拂乱,背离扰乱;所为,“所”字结构,“所”+动词“为”,所做的(事情),所定的(目标)等;这一句比较难,因为句读都有很大的争议。教参上译为“使他做事不顺”,这更是彻底的意译,课堂上,老师一句话带过,孩子完全不懂开头的“行”和后面的“所为”的含义;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之)动(其)心忍(其)性;东汉以后才是今天“所以”的意思,因此,这里是“所”+介词“以”+动词“动”和“忍”,可译为“用(这个办法)触动(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性情”,当然,“动”和“忍”都可用使动用法来译;

所不能,“所”+否定副词“不”+动词“能”,译为“所不能够(做)的事情”;能,也可作名词“才能”解,但“不”一般做“否定副词”,不能加在名词前,所以,教参上译为“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实际上是意译,即,增加了他(原来)不能够做的事情,自然是增加了这个人的才能。换句话说,现在在他能做的事情清单上,增加了很多原来他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

试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降临给这个人,必定先使他的心志困扰,使他的筋骨疲劳,使他的体肤受饿,使他的人贫穷,行动背离扰乱他所定的目标,用这个办法触动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原来)所不能够(做)的事情。

我觉得,遇到比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句子,学校老师应该首先告诉孩子直译的意思,然后再告诉孩子意译的意思。教参用来参考,没问题,但不能唯教参是从。倘若教参上没有注释的知识点,老师还是应该自己想办法弄明白。

我现在有些疑惑,就是现在的语文课,到底是为了陶冶性情呢,还是为了掌握语文这门技术?如果说是前者,为什么语文**更多的是考“语文技术”?如果说是后者,那为什么很多课文的选择,更像是陶冶性情呢?抑或兼而有之?那具体到我们家长,是更好地让孩子掌握技术呢?还是陶冶性情?


344 查看 2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Giant

    2021-12-31 10:25:34 使用道具

    学习了!
  • Sjjessica

    2022-1-1 12:40:08 使用道具

    语文兼具思想教育的功能,因此语文的教学既应体现出提升学生表达技能(含理解能力)的一面,又有正三观的能力。要学好文言文,其实和学好英语、现代文是一样的,既要有精读,也要有泛读,要有相当的浸泡才好,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课堂上的精读,字字落实部分,其实是构架骨架,血肉则是来自于大量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