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带依依和苒苒去儿童博物馆时,一个小朋友在两位家长帮助下占住了小卖部游戏室里的绝大多数蔬果模型,家长在旁边护着让小朋友使用模型称。小朋友以及小朋友的家长严密的护住那个称量的小柜台,不许依依和苒苒再靠近,却没有注意到他们其实是抢了依依和苒苒的位置,他们来这个游戏室之前依依和苒苒已经在那里玩了。我和苒苒妈都站在远处不说话,因为孩子并没有向我们求助,因为其它体验项目还很多,不是必须要完成这一项才能开始下一项。 我悄悄地对苒苒妈妈说:“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不好那不好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他们自己的行为在孩子幼年的心灵里种下了什么。”
小时候亲身给孩子示范着霸道无理、目无他人,怎么能期望孩子长大了成为谦和有礼、广受欢迎的人呢?
许多儿童教育专家讨论打孩子和惩罚孩子的问题,我觉得这些手段问题不是关键问题,打孩子是因为孩子的原因,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惩罚孩子时明确告诉孩子惩罚的原因,采取适度的惩罚,未见得不可以。我知道我这么写有一定的危险性,危险性在于很多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待他人(包括孩子)的态度区分开来,孩子往往成为这部分家长的出气筒。
关键中的关键是采取该手段的原因。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明确的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受鼓励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受鼓励的。像上文写到的这个孩子家长,如果是回答问题,她们一定说她们想要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仁爱、谦和、正直、诚信的广受欢迎的人,可是当她们看见自己孩子把别的孩子挤走时脸上露出的笑容却是在鼓励孩子做一个霸道的不讲理的人,并亲身示范着那霸道不讲理的行为。
孩子的道德观念是在日复一日的行为中慢慢内化到内心的。孩子是很敏感的,或者通过试探,知道什么行为是被家长鼓励的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被批评的。我们对孩子的日常行为的态度,鼓励、禁止、批评都是向孩子灌输道德观念的手段,也是真正能起到作用的部分。无论我们用多么动听的语言向孩子强调多少遍“要分享”“要谦和”“要仁爱”“要善良”“要尊老爱幼”,当我们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冲突的时候,孩子接收到的绝对是家长实际行动中隐含的道德观念。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照射出我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