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璐菜菜子 于 2011-10-25 10:43 编辑
在生活中教给孩子哲学
——阴阳与接纳的关系
西方有哲学辩证法,在中国便是阴阳之道。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初步理解了阴阳关系: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坏中有好的成分,好中蕴含着坏的因素。多少互补,和谐统一。因此,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接纳所有的事物使其平衡,才是真正理解了阴阳的关系,从自然中学到了人生的哲学。
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更是要把这样的道理带给他们。
吃饭时说话可以不可以!?通常吃饭是不要随便说话的,但是说一句两句又有什么关系呢。
玩塑料玩具可以不可以!?可以,但是不要全部都是塑料玩具。
看电视可以不可以!?可以,看电视可以得到很多有趣,有价值的内容;可是看得多了就使思维被动了,人也就变懒了,生活内容也就随之减少了。
讲到这里,很多家长一定会联想到现代教育中的界限。很多家长都在这个界限里面绕圈子。在孩子的生活中当然是有底限的,那个底限就是不能影响别人。当孩子在试探大人的底限时,也是要明确的给孩子,就是对长辈的尊重。但是偶尔一次,两次影响了别人,没有尊重长辈,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是经常性的,那就一定要使用成人的权威来制止。这样也就把握住了教育的度。
很多家长在自由与界限中绕圈子。自由好不好,限制好不好!?只能说各有各的好。象这样对立的事物,通常是需要平衡的。纯粹的自由的教育,和纯粹的限制教育都不是好的教育。
教好不好,不教好不好呢!?教也好,不教也好。要站在不教的立场上教,站在教的立场上不教。也就是要把要教给的知识隐藏起来,隐藏到故事中,玩具中,生活中。让孩子通过自己感受,思考,探索得到。
桌子上掉了饭菜要不要捡起来吃呢?桌子干净就吃,不干净当然不能吃。孩子的抵抗能力强就吃,本来身体就弱,或者还在拉肚子当然不要吃了。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最最要不得。
安静的生活好,还是吵闹的生活好。象舞狮子那样热闹的活动当然可以去,可以增加生活中的乐趣,还可以使孩子模仿表演的技能。但是整日整夜在那样的吵闹声中度过,恐怕一定是要生病的。
这样看来,世界真的是因它的多姿多彩才美丽的。如果人们都爱红花,那么黄的,粉的,紫的花就会逐渐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那世界就成了单一的颜色,还有什么美的。
人们的接纳才能使世界变的丰富多彩。那我们还需要执着的认为红花绝对好吗?难道还不能接纳自己的孩子!?不能接纳另一半!?不能接纳自己!?还不能接纳我们所生活的社会!?
是的,我们的教育是出了大问题,它需要我们当代的父母有更多的智慧去帮助孩子平衡传统教育带来的危害。
在生活的大局上我们把握了哲学辩证法,在细节上应该做些什么呢?当孩子说:“某某是班里的坏孩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告诉他,那孩子其实不错的,他很活泼,很大方,并且总能找到有趣的事情,不是吗?
当孩子说他喜欢红花,你告诉他:黄花也不错的。
孔子时期有一个典故,有一天,有个一身绿的人到来到孔子教学的地方,见一个年轻人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他便上前问道:“你是孔子的学生吗?”年轻人骄傲地答道:“是的,有何见教?”“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如果你说得对,我向你磕三个响头;如果你说得不对,你应向我磕三个响头,不知可否?
年轻人仗着是孔子的弟子不以为然,绿衣人说:“你说一年有几季?”“四季!”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不对,一年只有三季!”于是俩人争论不休,此时孔子路过,年轻人遇到救星,让孔子评理,孔子一笑说道:“一年只有三季!你输了,给他磕头吧!”绿衣人抚掌大笑,待年轻人磕完头扬长而去。年轻人大惑不解,问孔子,为什么说三季,明明是四季,孔子笑着说道:这个人一身绿衣。和你争论时又一口咬定一年只有三季,他分明是个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给他磕三个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我们教孩子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了就表扬,错了就惩罚。结果孩子长大后对领导说:“这样才对”,可是对有什么用,把领导得罪了,还不是受苦;假话不能说,于是就只说真话,结果总是没有办法顾及到别人的情感,伤了感情。这样的人就有很严重的思维定式。
当孩子真正理解了阴阳之道,就懂得了接纳,平衡与和谐的道理。也就理解了哲学中的辩证关系。将来孩子做事情不偏执,不执着,没有思维定式,在生活中可以得到更大的幸福
我觉得事情应该不只是两面的,多面性更贴切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