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大国教育 于 2025-3-10 10:12 编辑

    又是一个开学的时候,年味已经收尾,收心可能还不理想。现在才写到三,真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言归正传,闲话少叙。
今天我们再讲讲属于数学的那点事情。
    上个开学讲了讲题海,这次我就拿些练习好好讲讲题怎么成了题海,学的一滴水怎么考成了一片海。
    先看一道题:
1、9×2
    是不是一道很简单的表内乘法。那我们接着考虑下符合结果的表内乘法还有那些:
2、3×6
    从第1题到第2题有什么变化吗?有,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连乘。
3、3×3×2
    从第1题开始我们可以通过第3题的变化得到第2题。这里面又增加了一个新知识点:乘法结合律。
4、3×(3×2)
    那么我们就得到了一组完整的变化过程:
5、9×2
=3×3×2
=3×(3×2)
=3×6
    反过来也是可以的。
    讲了这么多,各位可能觉得如此简单,废如此篇墨,简直像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别急,请仔细阅读,也许能让你醍醐灌顶。
    接着我们再看一道题。有这样一道题被称为小学奥数或者思维拓展题(也是校外培训机构乐此不疲的练习):
6、999999×222222+333333×333334
    我们简化一下,把数字对应减少一下:
7、99×22+33×34
    再减少一下:
8、9×2+3×4
    我们再把1到5的思维过程用到7,行不行?
    我们再把1到5的思维过程用到8,行不行?
    我们再把1到5的思维过程用到6,行不行?
    数学课本上学了没,学了。
    有用吗?没有。实际上的过程是:
  9×2+3×4
=18+12
=30
    这样的过程可以不可以?可以。有没有必要?有。但是,在做完上面的过程以后我们能不能在问一个问题,有没有别的解答呢?这样的解答可以用在什么样的题呢?这些,就是教育的作用,孩子没接触过,教育者就要进行有效引导,而不是强行灌输或者直接告知,更多的甚至是不屑一顾。
    我们再看看我别的文章里写的一道题
                              
    以上是小学,下面是初中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总有人不断在你耳边絮絮叨叨的强调,学校没教,课本防自学,不学奥数就麻烦了。不断强调,学校教的一滴水,**考了一片海。其实不是,只是为了赚钱的一种不折手段而已。你信了,你就离学习很远了。
    和我第一次的文章连起来,从来没有什么题海,只是不能把书读厚以后再读薄,只是没有几个老师愿意帮你分析总结这些基础的知识,填鸭教育要看填的什么料,填的草料还是精饲料要看填的人,这个人给你的是草料,你觉得你能吃的多好。
    所以,任何一本教辅,对学生的学习提升都不是根本的,根本的是学生如何利用好课本。
    所以,题海不是不能摆脱,而是在客观情况下,谁在帮你总结习题和课本的衔接,每一册课本知识的联系。
    当教的人都不知道24本数学书之间的联系(小学12本,初中6本,高中6本: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显示人教版的高中数学一共有6册。)上面两者都无法客观完成的时候。读书的痛苦就显而易见。学习的事倍功半就是标准。
    其实,如果你真的要参与孩子的学习,并且给他提供学习上的帮助,最好是去请教或者寻求那些真正理解课本,联系课本的人,让他从专业一点的出发点去帮助你给孩子筛选适合孩子的每一道题,做适合他的,做引导他的,做提升他的,而不是购买多本教辅,做大量重复无趣不用过多思考,或者不符合现在的自己思考能力的,又或者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学那些跳出书本的培训、补习、课程,最终走向题海而苦作舟。
    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如果你认同这个教育理念,可以留言板留言,我们一起学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会员加入

教育观点
73 查看 0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还没人评论此主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