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还小,不会讲话,凡事只能用哭闹代替的时候。
作为父母的大家,是通过什么方式判断孩子是:肚子饿了,尿裤子了,不愿意做某事,耍赖。
肚子饿了和尿裤子都容易判断并解决,但是不愿意做某事和耍赖,家长应当如何解决呢?
先说一个例子。
椰子姐姐的娃娃,一岁六个月,会的词语是简单的叠词,如爸爸妈妈,舅舅婆婆等,连在一起的表达尚且不会。
该小朋友一直到现在,吃米粥、各种肉类、青菜搅成糊状,娃娃一天吃3顿,每次吃1整碗。
优:该娃娃体质特别好,基本不生病,即使病了也是几天就好了,除了每次吃的多和营养以外,每天晒4个小时以上的太阳,比较少在家里进行其他类似文字类的教育;
劣:每次吃饭,都如同战场一般,不肯吃,哭闹,耍赖,婆婆一般是用玩具吸引她的注意力,然后“骗”她吃进去;牙齿长得比较慢,目前大约8颗(估计和缺少对不同食物的咀嚼,所以长得慢)
上次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孩子不肯吃,哭闹,怎么都不肯吃,婆婆喂得也没了耐心,生气了。娃娃知道婆婆生气了,就走到婆婆身边哭着叫婆婆,但婆婆不理她,我们也是冷处理。渐渐地,快不哭的时候,婆婆也不生气了,就把她抱起来了。
这下糟糕了,孩子突然哭得超级大声,怎么哄都止不住,更不要说喂她吃东西了。
所以我就在思考,当孩子的耍赖情绪上来,不停地在试探你的底限时,你要如何对她表达自己的情绪?
婆婆这样做显然有些操之过急,只要继续冷处理,孩子就会知道她做得不对,耍赖也无法达到目的,也就不哭了,但是末了哄她这一步,却是让孩子困惑了,原来她的哭是有效果的,于是她哭得更大声了,而婆婆就一直在哄她不哭,闹了整整一个多小时。
大人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肯定也有自己的情绪,有时不一定是孩子的错,但在于两者沟通出现了问题。如何适当地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显然尤为重要。
举回刚刚的例子,我认为孩子那么大了,应当开始学自己吃饭并且咀嚼不同的食物,当然,我也同意婆婆的观点,因为那样孩子吃得不多,营养会跟不上,因为孩子的身体确实比同龄段的孩子好太多,所以这点我也没有异议。千篇一律的喂饭显然很乏味,但是吃饭慢几乎是所有孩子的特点,所以为此生气是没有必要的,想想如何解决,才是根本。
当孩子不肯吃饭的时候,不能用骗,也不要精神太紧张,让孩子分散注意力来吃饭我并不赞同,这样会养成孩子不专心的习惯。当孩子哭闹,耍赖的时候,这时,大人最好能平静地对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依旧哭闹不止,冷处理,直到不哭了,可以抱起来哄一下,若是接着耍赖大哭大闹,立马放下,继续冷处理。
之前看汪培挺的书,就觉得这是个特别有智慧的妈妈,因为她懂得适当地既表达自己的情绪又体现出对孩子的爱。
书里说到,有一回爬山回来,大家都很累,而孩子还让她去给他揉脚,她当时是这么回答的:虽然妈妈很累,但是因为妈妈爱你,所以妈妈帮你揉脚。
做父母的也同样有喜怒哀乐,不要随意地对孩子怒,但是一定要表达自己的“愤怒”:你这样做妈妈真的很生气……
写了一大堆,好像不知道写了些啥……大家就根据对孩子表达父母的情绪发表一下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