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1-10 17:12 编辑

按:檀作文老师是国内出色的青年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在首都示范大学任教。国内优秀的国学学者中,指点少儿国学教育的不少,但是因为這幾代学者中几乎没有从小读经的经历,绝大部分学者自身也不参与少儿国学教育,因而很多指点又似乎多有欠缺。像檀老師这种既学有专长,又亲自开办少儿国学课堂的学者,可谓凤毛麟角。可以说,雒誦堂的教学,在全国众多的少儿国学课堂和私塾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这里转发雒誦堂的教学笔记。目前雒誦堂的课程,都是周末课程。每周一次,每次三小時。
先转一份檀作文老师写的文章,也可以了解檀作文老师对国学教育的思考。

怎样学国学:(一份演讲提纲)   文/檀作文
国学卮言

正名:

所谓国学,指的是中国固有之学。但国学的名目产生却很晚,是有了西学名目之后才有的。具体的年代大约在晚清。西学东渐规模浩大之时,方有西学、国学名目之分。西学,是西洋来的学问。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

今人喜言国学。国学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概念之国学,范围甚广。国际汉语教育专业招研究生或招聘教师,往往会问会不会太极拳,会不会书法。太极拳和书法,乃至古琴、汉服,皆在广义国学范畴。世俗社会所津津乐道之广义国学诸门类,其特点皆在于表演性。
狭义概念之国学则仅指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只在读书与修身之二端,初不关乎表演。

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
儒学之昌明,以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为代表。先秦儒学,代表人物为孔子、曾子、子思子及孟子。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为二程子、朱子及王阳明。宋明理学好言性理,先秦儒学则相对朴实。先秦儒学,为宋明理学之本源。宋明理学,为先秦儒学之发挥。
经学有汉学、宋学之分。汉学又有今古文经学之分。所争多在字句之解释。至其所据,则皆六经。

清季以来,多言十三经。唐以前则只言五经(六经)。十三经为五经及四书之集合(多出《孝经》及《尔雅》二种)。五经乃《诗》《书》《礼》《易》《春秋》,在先秦为各家所共读,而尤为儒家提倡。四书乃《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分别为先秦儒家圣人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所作(非所写之意)。
治国学,必自四书五经始。四书五经之精神,在修身。

论修身:

国学之国字是形容词,学方是实词。治国学,须先知何者为学。欲知何为儒门之学,须参《论语·学而》篇及曾子《大学》。

《论语·学而》篇章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章七: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据此二章,孔门之学,乃在做人。

儒门之学,有小学大学之分。
南宋朱子,作有《小学》。先秦曾子,作有《大学》。
小学重洒扫应对之礼,大学讲经世致用之学。

《大学》篇首: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为《大学》之经,有三纲八目之说。
三纲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目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以修身为中心环节。

三纲八目,一言以蔽之,曰:致良知。儒学无外乎读书与修身二端。读书之目的在致良知。修身之功用,亦在致良知。

至于修身之具体内容,则在仁义礼智信之五端。
孟子多仁义礼智并论。
《孟子·告子上》云: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这几句话,无非告诉我们仁义礼智,乃吾人内心所固有。吾人但须努力护持,而勿失之。

仁为孔子思想之核心。究其实质,不过仁者爱人。仁者之爱,非无原则之爱。老子倡以德报怨,孔子倡以直报怨。孔子之仁,贵在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其思考方式,无非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中庸》言“义者,谊也。”谊,合适,合宜。孟子重义,明义利之辨,倡舍身取义之说。儒门论义,尤可贵者,如《大学》“国不以利为利,而以义为利也”,董仲舒“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

……

论读书:

《荀子·劝学》言“学之道,莫便乎近其人。”然自民国以来,大树飘零,老师硕儒,世不一见。固吾人不得不溯源经典。
读国学,必自四书五经始。因其为先秦之书,为中国文化元典。中国文化重述而不作,后世儒学之书,多为阐发四书五经之作。即便欲读先秦非儒家学者著作,亦当先读四书五经。非儒家著作,多以儒家之言为标靶。

读书之根本方法,无非涵泳体认。
朱子尤重涵泳。所谓涵泳,不过“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耳。经书须诵读,贵在有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熟读千遍,自有心得。如无诵读涵泳之功夫,则终究随人说短长,绝无自家之判断。

今人读古书,基本途径有四:知句读,明训诂,考背景,揆情理。
考背景之一端,试读《毛诗·郑风·有女同车》便知。

今人工作繁忙,初学者之实用读书法有三:诵读、抄经、听音频。


国文教育之反思:

新式白话文教育,造就了一个世纪的教育难民。长时期遗忘经典,整个民族在国学方面明显营养不良。
网络多引钱宾四、 唐德刚先生言,今复引于兹:
钱穆先生言:
及"五四运动"以后,国文新教科书出现,自"人手足刀尺"以至"小猫三只四只""白布五匹六匹",乃至"三个小仙女"之类,始大悟,以为此等教材乃视儿童为白痴,否则限于教导学生为一庸碌人,又否则为一心理不正常之人。除却教其认识字义之外,实无其他教育意义存在。
唐德刚先生言:
学龄儿童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实是他们本能上记忆最强的时期,真是所谓出口成诵。……尤这时如果能熟读一点古典文学名著,实在是很容易的事——至少一大部份儿童是可以接受的;这也是他们一生将来受用不尽的训练。这个黄金时代一过去,便再也学不好了。
如果我们把一些智力上能接受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学龄儿童们的黄金时代,给“喔喔喔”或“叮当叮”,叮当去了,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6761 查看 7 收藏帖子 (6)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nyyy57120

    2011-10-26 17:50:22 使用道具

    就看了最后一段,十二三岁读古典。现在搞成二三岁非读不可似的。
  • 家有春夏

    楼主 2011-10-26 18:52:3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0-26 18:56 编辑
    nyyy57120 发表于 2011-10-26 17:50
    就看了最后一段,十二三岁读古典。现在搞成二三岁非读不可似的。

    其實最後一段唐德剛先生寫的是十二三歲,但是他十二三歲的時候,都讀了7,8年改良私塾了。你算算他幾歲開始讀書的啊。當然,也不是說就一定要從兩三歲,四五歲開始讀,我想唐先生的意思是概指孩子的少兒期,確實記憶力好,適合這種教育方法。
  • 家有春夏

    楼主 2012-1-8 01:29:53 使用道具

    按:转录两句

    ”茂的《论语》烂熟于心,不假思索地就背了《乡党》等篇目的好多段。全日制读经学校里出来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论语》诵读过不下一百遍,早已在他的心里生根。讨论问题,脱口而出。其他的孩子不是读经学校里出来的,《论语》通读不到十遍,便做不到脱口而出。讨论问题的时候,信心便明显不足,基本开不了口。嘉宣估计是因为读国际学校的缘故,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结合日常生活方面,说得非常好。孩子们的讨论非常好,我们做了全程录音。这次讨论课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一是《论语》诵读过一百遍跟随意读读,效果完全不一样。以后应该考虑暑假开“《论语》一百”班。二是要定期组织孩子们上讨论课,系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雒诵堂少年国学辛卯秋学期第十五课教学手记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文/檀作文


    本学期最后一次课。赶上下雪,原以为会有好多同学不来。没想到除景琦之外,孩子们都来了。还多了两位来体验课程的新同学。家长也来了好多。座位不够,只能委屈家长们站着旁听,真是过意不去。雨轩的书法作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装裱出来了,颇是大气。

    因为是最后一次课,没讲新的内容。第一节课让大家吟诗。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生吟1、3、5……奇数篇,女生吟2、4、6……偶数篇。女生组比男生组少一个人,而且有两位是第一次来。我安慰她们说你们比男生吟得好太多,完全可以以少胜多。况且可以拉万老师跟你们一起吟。结果是男生组吟得非常有气势。女生组生气全无。美仑据说今天嗓子不好,没怎么开口。子誉声音也很小。只有子琳跟小兵两个人的声音。男生组以子彧为中坚,梦熹为先锋,其他几位齐心合力,完胜。一共吟了七十首七绝。给两位新来的同学解释了一下“平长仄短、逢入必断”的吟诗原则。然后让每人分别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吟出来供大家欣赏。嘉宣吟的是赵师秀《有约》,我笑着说大师兄是微博控,每天在微博上熬到“夜半”。小师妹小兵最喜欢的,跟大师兄嘉宣是同一首。雨轩吟的是程颢《春日偶成》。子琳和子彧,最喜欢的居然是同一首苏轼《中秋月》。两人各吟了一遍。看来这两孩子已经开始欣赏感伤了。子琳另外吟了一首朱熹的《秋月》,我说子琳喜欢美丽的意象,所以喜欢这篇。美仑吟了高骈的《山亭夏日》,我说美仑是因为喜欢“水晶帘”才吟这首诗的,美仑说“人家分明喜欢满架蔷薇一院香”嘛。子誉吟的是王建《宫词》。这三个女生都喜欢诗,喜欢美丽的意象,是三人帮,专门组队欺负男生。正茂吟的是《寒食》,用了雒诵堂和陈琴老师两个调子。荷马没吟。梦熹吟的是王安石《元日》。敏宽吟的是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真没想到敏宽居然最喜欢这篇诗。我把敏宽的《千家诗》课本展示给大家看,每读一遍,都做了记号。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画满了正字。孩子们说这才是“读书破万卷”啊。

    应《小学语文·国学》的素闻老师之约,第二节课专门讨论《论语》和礼。先跟孩子们一起诵了一遍《论语·颜渊第十二》,然后开始讨论。为了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我没做任何限定,只是提醒孩子们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记得《论语》里哪句,就引用哪句。讨论了一节课,涉及到“礼与履”“礼与别”“礼与仁”“礼与恭”“礼与敬”“礼与让”“礼与祭祀”“礼与孝亲”“礼与治国”等多方面。讨论的时候,正茂和嘉宣表现最好。正茂的《论语》烂熟于心,不假思索地就背了《乡党》等篇目的好多段。全日制读经学校里出来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论语》诵读过不下一百遍,早已在他的心里生根。讨论问题,脱口而出。其他的孩子不是读经学校里出来的,《论语》通读不到十遍,便做不到脱口而出。讨论问题的时候,信心便明显不足,基本开不了口。嘉宣估计是因为读国际学校的缘故,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结合日常生活方面,说得非常好。孩子们的讨论非常好,我们做了全程录音。这次讨论课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一是《论语》诵读过一百遍跟随意读读,效果完全不一样。以后应该考虑暑假开“《论语》一百”班。二是要定期组织孩子们上讨论课,系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的《论语》讲读课虽然有讨论,但时间给的不够,不足以充分展开。

    最后只剩了20分钟,孩子们还吵着要写诗。我说下雪了,就咏雪吧。不写诗的,就作一个诗钟,“礼花”四唱。敏宽老早就吵着要对对联,自己拿了万老师对联题目去对。小兵将《小学语文·国学》上的题目全做了一遍,还给万老师画了两幅像。梦熹片刻就写了一首五绝。押的四支韵。可惜三四两句平仄不协。我让他自己吟,他说平仄错了好多。我说去改一下噻。他呼呼噜噜又写了一首。他大概觉得还是重写省事吧。

    新来的雨宁在子琳帮助和我的提醒之下,诗钟作业写得蛮好:“千秋仁礼安天下,万顷霜花醉帝都。”

    子誉的诗题,居然是《礼花》:迎新礼竹雄。送去一年终。未到放花日,先爆暖意洪。

    嘉宣《游峨眉金顶》:雾松直上映冰心。别有美猴窜晚霖。阳照普贤银雪落,兴君传道共清吟。

    雨轩《咏雪》:壬辰降至天飘雪,凛冽冬风破碧空。飞雁何时重复返,青龙参宿映苍穹。

    美仑《咏雪》:茅舍铺银毡。晨窗落玉璇。傲梅霜里默,君我别香缘。

    子琳《咏雪》:纷旋梅逊白,簪冷月辉分。踏雪觅春去,飞花映暮曛。

    子彧《咏雪》:不知冬景冷,常受落梅欺。未觉春将至,丹阳映雪枝。

    时间太短,孩子们居然多数能完成作业,真不容易。但缺点也很明显。多数字迹潦草,未标韵部,或者没署名。都被我打回去重弄。美仑说韵部是十三元,我说不可能,她自己查韵书,发现果然不是。

    雒诵堂少年国学辛卯秋学期十五次课,终于全部上完。吟完《千家诗》所选全部七绝,读了四篇《论语》。更重要的是,让新加入雒诵堂少年国学课程的七八个小朋友喜欢上了吟诗和对对联,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对“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儒门之学,有所理解。

    跟大家商量了一下寒假课程安排。决定节前上5天课,元月14日-18日上课。节后上10天课,2月1日-2月11日上课(2月6日元宵节,停课一次)。每天晚上6点到9点上课。一小时念《千家诗》,一小时读《论语》,一小时诗词写作。

    初级班亦拟在2月1日开班,准备花一年时间,带孩子们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重点放在《千字文》和《声律启蒙》。


  • 家有春夏

    楼主 2012-1-10 05:17:06 使用道具

    雒诵堂少年国学2011暑期第一课教学手记


    2011年7月25日

    雒诵堂的暑期课终于开班了。

    直接将蜗居改装成教室,是不折不扣的私塾。再也不用做游击队,到处找人借教室了。真是长长地舒了口气。

    四壁素墙,正是我喜欢的。回头若找到合适的书家,写整篇的《大学》或《离骚》,挂在墙上,也不错。桌椅都是到高碑店找可靠的匠人订做的,纯实木,古典样式,厚重而环保。桌椅做了六套,一桌两椅。其中一套作茶桌用。老师用一套。剩下的,可供八位同学使用。没有像普通教室那样分排摆放,而是拼在一起,便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我不喜欢在没有氛围的教室里讲国学。尤不喜欢在学校风格的教室里讲国学。学国学,气场太重要。

    头一次课,到了七位同学。而且都是找到门的,没有一个要我到门口去接。

    子琳、子彧再度同学,成了我名副其实的入室弟子。只要有他们俩在,我的课就不是白上。子琳一放假,就要求跟我念国学,七月都快过完了,才满足她的愿望。好在月初时,她跟我在后面,去好习堂做了几天助教,好习堂的孩子很崇拜她,甚至要求由她替我上课。子彧马上六年级,功课太紧张,英语、奥数的班都要上。因为子彧晚上有数学课,我们将国学课调到了下午。子琳、子彧正式跟我读了半年书,念了半本《论语》、大半本《声律启蒙》、四分之一本《千家诗》、五分之一本《幼学琼林》。他们原先在厚望斋念过一年国学,但什么书都是选读的,学得太不系统。我很希望他们两个能系统学习雒诵堂的蒙学、经学、诗学课程。有他们两个在,对其他同学也是很好的示范。

    景琦小朋友9岁,马上要上四年级,体验过一次雒诵堂的国学课程。她妈妈说,无论我到哪里上课,都要跟着学,让我很感动。景琦小朋友念的是国际双语学校,事先没接触过国学,可以说是零起点的。但是他非常乖,而且有灵气,有些像同在国际学校的嘉宣,不违如愚,亦足以发。

    另一位新学员7岁,下学期二年级,来头甚大:几与考亭圣人同名,中间多了一个梦字而已。一听他的名字,就知道父母对他的期望。当年孔圣人,屡梦周公。朱梦熹,寤寐之间,志在考亭。据说梦熹念过很多读经学校。他父亲看见胡马的文章说起雒诵堂国学,才找到的我。梦熹同学不愧是读经学校毕业的,特别有礼貌,恭恭敬敬地给老师鞠躬。我以前也见过别的读经学校的孩子,总觉得有些呆,可能是规矩学得太多的缘故。梦熹同学规矩有礼,神情却又不失灵秀生动,端的好气象。

    我侄女辛夷也跟着一起学。她8岁,下学期四年级。

    此外,还来了两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个五岁,一个四岁。聪明活泼,但却过于淘气,坐不住。

    因为是第一次课。我简要介绍了一下雒诵堂的风格。我说:(1)雒诵堂不是课外补习班,也不是一般的读经学校,所教课程以蒙学、经学、诗学为主,跟考试、升学没有任何关系。(2)雒诵堂没有太多的规矩,上课的时候,可以发呆,可以游戏,不影响别的同学即可。(3)雒诵堂崇尚知识,崇尚文化,志在培养博雅君子。(4)凡是新来雒诵堂学习的同学,须试听两次,师生双方相互认可之后,方可继续留在雒诵堂学习。

    课前让同学们互相认识了一下,并且询问了一下各自读过什么书。为照顾新来的同学程度,三节课的次序略微做了调整。雒诵堂的惯例是第一节课读经,第二节课蒙学,第三节课诗词。这次将蒙学调到第一节课了。当然,课前静坐数呼吸的功课必不可少。我跟新来的同学解释这样做,是为了培养习静工夫。学国学,首先要静心。两个学前班的根本不能入静,我也只当他们是来打酱油得。其他几位,习静工夫都很好。新生并不比老学员逊色。梦熹同学数呼吸比我数得还慢。

    第一节课教了《千字文》的第一段。子琳在好习堂给我做助教的时候学过,辛夷和五岁的曾布也都自己背过。其他几位是第一次学。我让子琳先给大家念了一遍。子琳念书字正腔圆,有她在,正音不成问题。又让子琳领大家念了一遍。然后我给大家串讲文意。串讲的方法是让大家自己提哪些地方不懂。孩子们程度不一,子琳子彧提的多是典故,新同学提的多是字词,子琳子彧能说得上来的,我就让他们说,说不上来的,我再解答。意思串讲完之后,夭夭老师教大家吟诵调。夭夭老师吟诵的时候,两个学前班的小朋友异常安静,瞪着大眼睛,痴痴地看着夭夭老师。这两个小家伙对讲解完全没兴趣,我讲解的时候,老打岔,要不就满屋子跑。但夭夭老师吟《千字文》的时候,他们很安静。他们其实应该上纯诵读班,而不应该来研习班的。雒诵堂教吟诵的习惯,是教三遍。第一遍,老师吟一句,学生跟一句。第二三遍,学生跟老师一起吟。夭夭老师教的时候,大家学得都很投入。但新同学第一次接触吟诵,不指望当场就能学会。而且,雒诵堂只将吟诵当成教学手段之一,目的是便于学生理解平仄和押韵。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学某个特定的吟诵调,只须将近体诗的平仄和押韵做特殊处理即可。也不要求学生一定用吟诵调,喜欢怎么读都可以。对于《千字文》,念出节奏就好。

                                                                                                                         

    夭夭老师教了三遍《千字文》第一段的吟诵,时间就到3点10分了。休息10分钟之后,开始第二节课。考虑到大家的接受程度,没有讲《论语》。依旧是念《千字文》。让子琳带着大家又念了五遍。然后玩游戏,每个人两句,顺时针接龙,一遍比一遍念得快,谁开小差,一下子就会被大家发现,因此,谁都不敢懈怠。估摸每个人都念了十遍左右的时候,我鼓励新同学背。基本上能够成诵。教幼儿背书,宜用深耕易耨之法。第一次背,务令诵读十数遍,期之必熟。此后每次课,当滚动诵读。日积月累,用力既久,自可烂熟于心。

    第三节课教《千家诗》。只教了一首七绝:大程子的《春日偶成》。因为多数同学是第一次上雒诵堂的诗词课,所以只能从最基本的教起。先让子琳给大家念一遍,便于正音。又让大家跟子琳读一遍,算是熟悉作品。然后我给大家示范诵读,因为我的方言里保留了入声字,“学”字尤其明显。我五音不全,没法吟诗,但诵的时候,颇能体现“平长仄短、逢入必断”的近体诗吟诵规则。我诵的时候,新同学先是诧异,后是怡然。大概他们觉得我诵得太夸张了吧。我让他们学我的样子,各自诵了一遍。我跟孩子们强调,中国古诗讲究半逗律:七言诗要分四三结构来读。前四,要读成两个二二拍;后三,根据文义和平仄,读成一二或者二一结构两个半拍。然后我给大家串讲《春日偶成》:第一句“云淡风轻”,突出的是春日,冬天寒风刺骨,赶上下雪,便彤云密布,所以入春之后的第一个感觉便是云淡风轻。“近午天”,是早上九十点钟,这时候的太阳最明媚。第二句“伴花随柳”,之所以写花写柳,乃是因为花红柳绿是春天的象征。“过前川”,“川”便是“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最喜欢观水,孟子等人对孔子观水有专门讨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水观水是儒家的传统,大程子作为儒家圣人之一,自然也喜欢观水。《论语·先进》“浴乎沂”,便是“过前川”。过,是经过。之所以是“前川”,而非“后川”,乃是因为中国在北半球,太阳在南,所以大家喜欢向南的房子。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中国传统民居,坐北朝南,背山临水,门后是山,门前是水,所以是“过前川”。第三句“时人不识余心乐”,乃是儒家圣贤自得境界,非寻常俗人能比,圣人与民同乐,但所乐境界不同,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大程子之所乐,春风起而万物生也。最后一句“将谓偷闲学少年”,是说俗人不解圣人之乐,以为圣人如寻常少年爱惜春华,及时行乐。

    而后夭夭老师教他们吟诗。仍然是三遍。他们学得还认真。夭夭老师又鼓励他们每个人各自吟了一遍。我在一边提醒大家,其他同学吟的时候,也要跟着吟才好。然后,我就抽查大家的学习效果,也基本能背下来。

    背完《春日偶成》之后,只剩下十分钟时间。子琳和子彧抱怨留的时间太短,不够写诗。但子琳还是写出了一首五绝。子彧没有写完。大概是因为子琳放假坚持写子彧没有坚持的缘故。三天不用功,老师就能看出来。

    子琳子彧对这样的上课方式,再熟悉不过。景琦、辛夷、梦熹 虽然是第一次来雒诵堂上课,也都能入境。四岁的小顽皮熬不住,第二次课间退场了。五岁的小家伙居然说明天还要来背诗。他妈妈说他回家的路上一直在背诗。他妈妈说他背书太快,提醒他学习子琳的字正腔圆,他便也有模有样地学。他妈妈很是希望他能多受子琳子彧们得熏染,尤其是习静工夫。


  • 家有春夏

    楼主 2012-1-10 17:10:5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1-10 17:11 编辑

    非常精彩的课堂讨论《论语》中的礼—— 雒诵堂辛卯秋学期第十六次课讨论现场录音


  • 家有春夏

    楼主 2012-1-15 00:24:2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1-15 00:25 编辑

    雒诵堂少年国学2012寒假第一课教学手记
    文/檀作文

    2012年1月14日星期六


    今日午时改完卷子,登完分,寒假正式开始。雒诵堂少年国学寒假课程也正式开始了。我是如此喜欢给孩子们讲课,以至于上学期多上了一次课,还浑然不觉。有几位小朋友已经跟父母回老家过年,美仑要上奥数课,没能来。景琦和子彧两位,忘了今天上课。老学员到了子琳、子誉、梦熹、小兵、河马。新增两位学员:雨宁和奕周。两姑娘都是才女。雨宁六年级,已经拿到著名中学的入读资格,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奕周是首师大二附高一的学生,她妈妈说刚刚期末考试拿了全年级第二名。奕周到得稍晚一会儿,我跟其他同学介绍她的情况。子琳说:全年级第二,还不错啊。我问子琳,你第几呢?子琳说成绩刚下来,我全年级第一,但是这次很遗憾,语文居然只是全年级第二,我语文从来也没考过第二名啊。这几个丫头真是生猛。雒诵堂少年国学班的同学基本三种情况:体制内教育最优秀的学生;国际学校的学生;海外背景的学生。这样的组成甚合我意。雒诵堂不是课外补习班,来雒诵堂,不是为了提分,而是为了养成读书的兴趣,亲近经典,涵养性情。

    第一节课学《千家诗》,专门挑了六首平起式的五绝来读。除了子琳,其他几个孩子都没学过。况且有两位新学员。我给两位新学员及河马讲了什么是平仄和押韵,以及吟诵必须遵循的“平长仄短逢入必断”八字要诀。然后每篇都请一位同学诵一遍,大家再合诵一遍。夭夭老师教大家吟三遍,带大家吟一遍。第一次接触五绝的吟诵调,孩子们觉得有些难,但学得很用心,连河马同学都很认真地跟着吟。问孩子们学会了没有,都很羞怯。小兵和河马大喊:“不要找我吟!”梦熹也跟着扭捏。子琳、子誉两个各自吟了,条件是要夭夭老师帮着一起吟。雨宁也一个人吟了一首。六篇五绝的作者分别是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崔颢,我说这四位恰恰是李白所佩服的,给孩子们讲了他们几位的轶事,还说了王昌龄“诗家天子”贺知章“四明狂客”的外号。王昌龄《送郭司仓》诗有一句“明月随良掾”,我说李白送王昌龄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至夜郎西”就是从这里来的,流行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是从这里来的。贺知章《题袁氏别业》诗,我说全篇只有一个“狂”字,“四明狂客”焉能不狂?又给孩子们讲了王徽之的故事。梦熹说他们真不懂礼啊。孟浩然《送朱大入秦》一篇,我问这朱大大概是什么样人,子琳说讲义气,我说这篇是以朱家比朱大,都姓朱,且朱家为秦中大侠,固能写如此诗。《长干行》一篇,我说通篇是女子口吻。问一句“君家住何处”,不待对方回答,即自言“妾住在横塘”。让孩子们标平仄,圈入声字。子琳、子誉自不在话下。小兵、梦熹亦可以做助教了。梦熹帮河马一起标。子琳帮雨宁看。我专门提醒子琳注意,今日所念六首平起式五绝,除《送郭司仓》一篇之外,首句皆为特殊句式。王力《诗词格律》说“平平仄平仄”为特殊句式,其实特殊句式亦可以是“仄平仄平仄”。“洛阳访才子”、“主人不相识”两句皆是。王力之说,亦不可尽信。发现小兵特别坏。我给大家示范诵诗,小兵说难听死了,比子誉姐姐诵得还难听。这小家伙,一句话就把我跟子誉都得罪了。


    第二节课念《论语》。小兵说“我不要念《论语》!”河马也说:“我也不念。”我说那你们抄《千家诗》吧。梦熹说自己太累了,也不想念《论语》,被爸爸拦住了。我说梦熹《论语》念得最好了,声音小点儿就成。先让子琳领大家诵了一遍《宪问第十四》已经学过的章节。念不多久,就只听见我和夭夭老师的声音了。雒诵堂的学生,看来只有嘉宣、雨轩、正茂、子彧几个男生是真心喜欢《论语》。他们几个没来,诵《论语》,便只有我的声音。新讲了五章。小兵和河马之外,正好每人念一章。“不逆诈”章,对孩子们来说,确实太难。带孩子们一个字一个字地疏通。跟他们说“诈”和下文的“不信”意思相当,都是欺骗的意思;“逆”是预料;“亿”字,各家多解作“疑”,其实不如作“猜”讲。此“亿”,通“臆测”之“臆”。“亿”者,臆也。《先进》篇“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之“亿”,亦是如此用法。子琳提到“兵不厌诈”,梦熹和河马很感兴趣。男生大概都这样吧。“微生亩谓孔子”章,我跟孩子们讲《论语》提到不少道家的人,他们讥讽或者批评孔子,孔子对他们倒蛮敬重。这是个有趣现象。河马说“微生亩”,听起来,好像微生物啊。原来他一直在听我们讨论什么。


    留了几十分钟写诗。孩子们问写什么,我说题目就在桌子上啊。桌上的水仙花开得正好。买回来快一周时间了,今天开花,大约跟我一样,喜欢孩子们来上课吧。小兵说我也写水仙花吧,结果在纸上写了一句“檀老师家桌子上有一盆水仙花”,再没有下文了。梦熹对了10个对联,说累了,提前回家了。小兵和河马也提前了10分钟。剩下四个高年级的女生写诗。雒诵堂快变成大观园诗社了。

    子琳长于小庾体,这次我又让她写小庾体,不到20分钟就完稿了。子琳《咏水仙效小庾体》:“剪雪三分白,欺其无此香。波映冰绡薄,金杯荐玉霜。涟冷洛神鬓,辉清素女妆。何物可相狎,望花空拜芳。”

    子誉《咏水仙花》(二冬):“素白水仙点点丰。暗香似水淡芳浓。蜻蜓飞去点荷美,可是桃前开入冬。”子誉和子誉两个,都有些粗心大意。子誉交来的稿子,没有标点,我让她重新加上,才放她回家。

    雨宁和奕周两个是第一次写旧体诗。我说第一次只要押韵就好,且不必考虑古音。她们两个语感都蛮好,而且讲究意境。稍加调教,或能后来居上。雨宁和奕周加入雒诵堂,雒诵堂写诗的力量估计会空前加强。女生就是喜欢写诗,没办法。

    雨宁《咏水仙花》:“暗香招来群芳妒,艳影绰绰媚清涟。不知梅俊耐冷性,误以霜娥降人间。”

    奕周《咏水仙》:“白花与青叶,淡淡芳姿纤。水中翩起舞,飘飘好似仙。”



  • 吉米

    2016-4-22 16:48:06 使用道具

    好贴,檀作文的博客也收藏了,非常感谢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