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疯狂的小豆子 于 2011-10-31 08:35 编辑
对幼儿的教育,现代主流心理学和教育学既不主张“奖励”,也不主张“惩罚”。 但只是不提倡,凡事也没有绝对的做法,偶尔使用“奖励与惩罚”,也不会对孩子带来什么创伤。 只所以不提倡“奖励与惩罚”,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虽然有时会暂时性控制住问题。 但如果当真的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如果暂时性压抑住问题是有益的,也未尝不可用一点“奖励与惩罚”,当清楚问题的根源后再去解决。
既然不可能完全避免“奖励与惩罚”,因此就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惩罚? “惩罚应当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的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罗素语) 例如:胡萝卜与糖。 家长一般希望孩子喜欢吃胡萝卜,而厌恶吃糖。 如果一个孩子挑食不喜欢吃胡萝卜,但这个孩子非常喜欢吃糖。 假如孩子做了一件让父母想奖励他(她)的事,父母会奖励孩子吃糖;而做了一件让父母想惩罚他(她)的事,家长会惩罚孩子吃胡萝卜 -- 这正好与父母所希望的相反。
这种完全颠倒过来的做法,却正是目前幼儿教育“奖励与惩罚”的主流。
孩子粗心写错了一个字,罚孩子写二十遍(希望的是孩子认真写字,但结果罚让孩子更讨厌写字); 孩子认真吃饭,奖励孩子晚餐后吃糖(希望的是孩子喜欢吃饭,讨厌吃糖,但结果让孩子认为糖是好的--奖励品);不认真看书,惩罚的是周末不能看电视,原本看电视的时间来看书(希望的是孩子喜欢看书,结果把看书做为惩罚,让孩子认为看书并不让人喜欢)......
幼儿在很小的时候是喜欢自己吃饭的,但当他发现自己努力吃饭,但把饭弄得一地时,一些父母并不喜欢幼儿这种努力,他们要么阻止这种努力,直接给孩子喂饭,这样不用花更多的精力去清扫地面;或是责备幼儿,要求幼儿不能把饭弄在地上。 幼儿这样对吃饭的努力就成了很讨厌的事,自然放弃了努力,寻求“喂饭”,因为这样反而更为让人轻松愉快一些。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一些父母压制了幼儿种种独立活动,或是种种努力,幼儿变得越来越贪懒。 溺爱,就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一。 因此,如果要还原“奖励与惩罚”的本来面貌,就应鼓励幼儿一开始的独立的努力,把一切的正当努力与权利还给幼儿,而不是由成人控制,让孩子喜欢努力,喜欢独立。
以上文字转引自天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