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11-1 15:55 编辑

原文: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虎子—新初一学生(修改前)

        人要发挥自己的才干,才会被重用。一件物品应该充分地发挥它的效能,才能产生最好的效用。如果一个人不发挥自己的才干,一件物品不让别人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那么不管是人还是物,都会一事无成。


        这就好比一个人精通数学,但他却去写小说,那么他可能一辈子都写不成一部。如果让他继续研究数学,他可能会成为一位数学家。又好比一个手电筒,当一个装饰品,它可能很快被遗忘。如果它去黑夜里发光,就能照亮一个人回家的路。所以,人要尽自己的才干,物要尽自己的用处。
刘备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刚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但是,最终他用自己的仁义统治了一方。他三次出访孔明,最终孔明被刘备的仁义打动,当了刘备的丞相,为蜀国的建立出了一份力。这完全是因为刘备发挥自己仁义的才能,打动了孔明,让孔明为自己出谋划策。孔明原来是一位隐士,才智过人,刘备用仁义把孔明打动以后,孔明用自己的才智,思考出众多的计策:草船借箭、空城计、木像退司马等等,孔明在蜀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智,让千年后的我们也佩服当年的他。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优点,继续发扬。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干加潜能,才能干出自己的一番大事业。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才能,干错了行业,就像一棵大树长了一根岔枝,永远都会是细的。
4311 查看 10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非常

    楼主 2011-11-1 15:58:1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11-1 16:02 编辑

    辅导过程:

            这篇作文是上学期期末,虎子在课上写出的一篇随堂作文。之前,我让老师帮忙看了一眼,老师说大的框架都有了,只是语言方面缺乏对称,文字读上去不是很美。所以,后面我和虎子修改的重点就是在这个对称上。


            因为之前,老师讲过的低年级孩子的作文多一些,这些孩子家长的辅导过程也写得相当详细,相当精彩。但是,我家虎子再开学就升初一了,之前孩子的学习习惯非常独立,奥数这类的东西从来不用我辅导,我也辅导不了。我们国学群里老师讲过的内容,我都会下载课件给他看,他也看了一些,他说对他有帮助,但是不喜欢和我讨论。他写作文的时候喜欢一个人思考,不要别人帮忙。所以,我说,我现在已经是被人称为“老妈”的人了,我很羡慕那些现在仍被孩子们视为“圣母玛利亚”的妈妈们,希望你们珍惜现在,好好陪伴孩子,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

            因为上面的原因,这篇作文基本都是虎子一个人在改,改了以后我再看,偶尔发现我给他填上一句啥,他也总是想办法去掉。最后一次两人坐到一起,发现还是他有他的想法,我有我的,很难说到一起去。无耐时,我想起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因为本身我不是很擅长这种命题式的议论文,又因为虎子比较有主见,所以我辅导的过程很艰难。这篇辅导过程几乎没什么内容,很抱歉。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修改后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优势,创造辉煌。人要使自己的才干、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出更辉煌的事业;同样的世间万物都应该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人不发挥自己的才干,事物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被人认识它的功效,那么不管他(它)是什么,他(它)都不可能拥有辉煌的成就。

           妈妈点评:(总觉得这个作文立意写得不是很明,就是作文大厦上的霓虹灯,不知该放啥颜色好。虎子自己的眼界决定了,他不会从一个伯乐的角度来写如何识得“千里马”,让“千里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他是从自己身的角度来写的,这是全文的帽子——顺应自然,发挥特长,创造辉煌。感觉是有点大了。)


           这就像鸟儿用翅膀飞上蓝天;鱼儿用月牙形的尾巴在水中畅游;小树用自己嫩绿的叶子产生光合作用;小草用自己汲取的养分开出鲜艳的花朵;小小的手电筒用光照亮人们回家的路;人们也用自己无比智慧的头脑学习,创造出了无限奇迹。


            妈妈点评:(这段是后改的,为了体现对称句,但是感觉是不是有些散乱?)


            假如不是这样,一个人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点、长处,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世间其他生物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与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


            妈妈点评:(这段是为了和前面那段呼应一下,做一个对称段,前面是从正向说顺应自然、发挥特长的重要,后面是反向来说)


            古往今来,有无数贤者用自己的才能创造了辉煌,刘备就是其中的一位。刘备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但是,他有着无限的理想,他发挥了自己仁义的才能,以仁义来复兴皇朝。他三顾茅庐请孔明,最终孔明被刘备的仁义打动,当了刘备的丞相,为蜀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完全是因为刘备发挥自己仁义的才能,打动了孔明,让孔明为自己出谋划策。
       
           妈妈点评:(这段和后面那段,原本是一段,我建议他分了来写,也成了对称段,其实如果举一个古代的例子,一个现代的例子,那就更好些,但是,我和他都觉得很吃力,想不起来)

            孔明原来是一位隐士,才智过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刘备用仁义把孔明打动以后,孔明用自己的才智,思考出众多的计策: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这完全是因为诸葛亮充分发挥了自己过人的才智,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让千年后的我们也佩服当年的他。

            妈妈点评:(这里的木像啊,奇思这些个句子,是因为老师第一次看的时候,提示了一下,这里可以用对称句,老师给写了两个句子,很好,但虎子没采用,自己又去捧着《三国演义》,看了半天,写出这么几句)


            所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只有找到自己的优点才能成就辉煌事业,世间万物只有顺应自己、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身价值。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才能,不能发挥自己身优势,那么就像一棵大树长了一根岔枝,永远都会是细的。

            妈妈点评:(最后这个脚,也算落了,那个意思谁说,如果不发挥特长,你就是有实力(是棵大树),成就的事业(长出的这个枝),也不会辉煌(永远都是细的)。但就像全文一样,总觉得缺点东西,没有主心骨的感觉)


            对于这种议论文的写法,不是很熟悉。我翻了翻《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再第182页,有一篇《宽容是一种美》的讲评,发现那个小作者,是用两个小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写的很生动,也就是议论文立也可以写故事,用故事来说明。希望以后虎子能够多看看《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也希望老师指点一下高年级学生,如何写好议论文,谢谢。

  • 非常

    楼主 2011-11-1 16:03:1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11-1 16:04 编辑

    老师讲评(一):

            我们开始讲评,先讲虎妈的辅导。从虎妈的辅导来看,有两个地方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是心态;一个是“学”态。心态怎么讲?别看虎妈在群里风风火火的,但是育人抚孩,心态是相当的平和,不急不燥、不温不火。没有能力用手扶孩子,就用眼光去扶。扶孩子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表扬、鼓励、要慢。第二是“学态”——学习的态度。不会的、不懂的怎么办?要去书里找答案。今天,也看到群里有朋友问怎么办?怎么办?虎妈对他们讲好好地去看博客,静下心来去看。想来,这不仅是去帮助别人时说的一句话,这也是虎妈“学态”的一个写照。大家手里有书了,去想一想,有没有虎妈这种学习的精神、探索的精神?其实,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学习的所得是有限的,但学习的精神,它的价值是博大的;探索的所得也是有限的,但探索的精神是可以光大的。

            我们来看原文与修改后的文章相比,好在哪里?其实这个答案,不用多说了——好在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因为有了对称,所以就上了一个档次、一个台阶。前一阶段,我们反复地对大家讲:要去寻找对称。当你的作品有一个又一个对称的时候,文章就上了一个档次。现在再来看这篇文章,就发现了对称的妙用。特别要指出的是,可能大家没有发现的,但虎妈已经讲到的两个对称段:一个是古人的、一个是诸葛亮的,人尽其才的例子。两个对称,就一下子显出了文章的丰满及说服力。

            我们先来从局部看一下文中主要的对称:这就像鸟儿用翅膀飞上蓝天;鱼儿用月牙形的尾巴在水中畅游;小树用自己嫩绿的叶子产生光合作用;小草用自己汲取的养分开出鲜艳的花朵;小小的手电筒用光照亮人们回家的路;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世间其他生物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考出众多的计策: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我们是不是感受到,对称对于本文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

            大家通过比对原文与修改后的作文,我们就来小结一下对称在本文中的作用。第一个作用:语言的生动性。原来是一句、一句的,现在是成双配对的;第二个作用:文字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第三个作用:多角度地来说一件事,这样就显出了文章的丰满,也就是刚才有妈妈讲的大气;第四个作用:这个对孩子来讲,是最需要的——就是字数。在书里面,我们就讲:作文就是文字游戏,就是一个凑字的游戏。但凑字也要有一些技术含量。因为有了对称,所以原稿与现稿,字数上就多出了不少。这个,想来对孩子有诱惑力的。呵呵,对不?


            好的说完了,我们就要说问题。这个问题,有些妈妈看出了一些苗头:感觉论点、论据、与论证过程有一些别扭、有一些牵强。问题在哪里?这是一个硬伤。什么硬伤呢?——题目的硬伤或者说是主题的硬伤。从小作者写作的基本功来讲是没有问题的,自学的能力、自主的能力、文字修辞的能力都不在话下,是一个高才生。但这个硬伤,是一般人不易发现的——那就是题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什么问题呢?我们讲,说什么东西都是借物喻人,没有说借人喻物,换句话讲,应该是借物尽其用来说明人尽其才,而不是借人尽其才来说明物尽其用。正因为小作者紧扣了这个题目,所以最后的落脚点落在了物上。这样,我们在前面讲人的时候,讲得很精彩,在讲人的时候,嗓子跟虎妈一样的高调;但在讲物的时候,就像病虎一样的低调,所以最后的结论: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才能,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那么就像一棵大树长了一根岔枝,永远都会是细的。突的一下子,把我们从引吭高歌中拉回到了国际歌的沉闷之中。能感觉到吗?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把这个硬伤(这个题目)换一下,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样就好办了。我们在文中就有了顺序。以物喻人:物是低调的,人是高调的;物是写在前面的,人是写在后面的;物是作铺阵的,人是作结论的。比如,我们这样调整一下:物不能尽其用,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人不能尽其才,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两个对称块,把物放在前,把人放在后,借物喻人,这样效果就好。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50 理由 收起
    巍巍 + 50 感谢你!
  • 非常

    楼主 2011-11-1 16:07:4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11-1 16:10 编辑

    老师点评(二):

            我们把作文的标题从原来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改成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本不是说作文的题目有什么不对,而是因为我们讲评的前提,是要充分尊重作者的原创,充分尊重作者原有的素材。这篇作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讲“人尽其才”的素材比较充分,而讲“物尽其用”的素材相对较弱。如果在这些素材基础上来改,就要增加更多的“物尽其用”的素材。所以,在利用现有素材的前提下,我们将题目换了一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以“物尽其用”来喻“人尽其才”,以“物尽其用”来做铺陈,以“人尽其才”为结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利用现有素材的情况下,把这个文章改进一大步。再强调一下,改题目不是说题目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在尊重原创、充分利用现有素材的前提下的一个办法。

            那么,这个题还应怎么审呢?其实,如果学会了对称的思想,我们就应该知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一个对称句。我们讲过“对称”,希望大家在看《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的时候,很好地去体会。我们在该书中讲:对称是逻辑,是角度。也就是说:对称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一件事。比如,朱自清的《春》。

            就是从早春之春、白天之春、傍晚之春,三个对称段、三个角度来写一个“春”字。同理,在写“早春之春”的时候,又是从春天的山水、春天的小草、春天的运动三个对称块、三个角度来写的。大家可以翻开《作文,多大点事儿》的第77页看一下,是不是体会到,对称就是不同的角度来说一个东西?同样的,昨天我们讲了《海南岛》,也是讲海南的海、海南的树、海南的贝壳与海南的人,从这四个方面来讲一个地方——海南岛。前几天,我们讲过《我家的电话》这个作文,是用爸爸的手机、妈妈的手机、奶奶的手机、爷爷的手机来写一件事——手机。这样,对称就相当于角度,就类似于我们拍电影一样,从几个角度来拍一个画面,这不就是立体电影了吗?换句话说,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就丰满了吗?或者说是有层次,或者说是有立体感了吗?丰满也好,层次也好,立体感也好,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就是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讲同一件事,理解了吗?手头有《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的,可以打开书的第78页,我们有一个文字游戏:
    对称是文字式的表达,但其实质来说,是不同的角度。有了对称的思想,也可以这样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有的是嫩嫩的,有的是绿绿的——从不同角度(不同的颜色)来描写同一个东西(小草)。

            我们来玩一个文字游戏:比如说描写一个皮球,可以用对称句这样描写:“这个皮球,形状是圆圆的,手感是麻麻的,颜色是乌红乌红的。”从眼睛与手的触觉——色法与触法来写这个球,就立体、形象、丰富了。形状圆圆的、手感麻麻的、颜色红红的,三个对称、三个角度,来描写一个东西——皮球。

            通过这个小小的文字游戏,我们是不是对这个“对称”有了更形象的理解了呢?

            我们今天还要讲一点深的,讲一下如何读书。有的人看过《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这一段《千字文》的内容,我们用对称的思想来理解,说明了一件事,知道是什么吗?说的是自然。或者说,是古人用自己的眼光来说明自然的变迁与构成。用天地、宇宙、日月、四季、云雨、金属、植物、动物、海河等等,来说明自然的构成。是不是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啊?所以我们讲,要如何读书?就是要从对称的思想去看去学,这样就可以功夫成片、收获成片的。如果没有用对称的思想,那学起来、读起书来是散乱零碎的。而明白了对称的思想,我们就知道“根”在哪里、核心在哪里、主题在哪里。这就是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过来讲,我们知道了“万物”,不就是知道“一”了吗?就作文来讲,这个“一”,就是对称。

            讲了这么多,回过头来,我们来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它的核心在什么地方?这两个对称的句子,用两个角度,来说一件事,就是“尽”。所以,这个作文题是一个核心,不是两个核心;是一个主题,不是两个主题。不管这个作文题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还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它的核心,要表达的,还是一个“尽”字。之所以要调整一下题目,一是让作者写的时候更加方便,有一个整体的思路;二是尊重他的原创;三是尽可能的充分利用他的素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调整了这个题目。所以,我们就把这个作文的思路调整为:“物尽其用”是铺陈,“人尽其才”是结论。这是在不浪费“一枪一弹”,也不补充“一枪一弹”的前提下做的一个调整。

            现在,方向明确了,去哪?晓得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收拾打扮——戴帽、穿衣、套鞋,出发了。换句话来讲,不管是散文,还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头、身、脚”是少不了的。还是那句话:作文没有头,拉出去斩首;穿衣不戴帽,抓你当被告。只不过,在议论文中,专家学者换了一个说法,把所谓的“头”,改了一个说法,叫论点;把所谓的“身”,换了一个说法,叫论证过程;把所谓的“脚”,换了一个说法,叫论据。

            所以我们说,要“建立作文观”,不要搞那么复杂,不要把作文分年龄、年级,也不要把作文分文体,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文体的作文,写法都是相通的。再换句话来说,古人写文章分什么文体?大家读一读《孟子》、再读一读《庄子》,是什么文体?要是真的有一个文体的话,且叫作“综艺体”——不是字体的体。再说得现实一些,现在高考作文都不限文体了,我们还要分什么人体、马体、狗体、猫体的话,这就有点自寻“短见”了。

            我们回到本文上来。路子有了,就要打扮好,戴帽、穿衣、化妆,出发。戴什么帽子好呢?试写一个:物能尽其用,才能发挥大作用;人能尽其才,才能发挥大才智。有了这个帽,我们简单利用,因为时间关系,就不细细雕画。

           下面怎么写?这就像鸟儿用尽翅膀的全力,就可以飞上蓝天;鱼儿用尽月牙形的尾巴,就能在水中畅游;把这个“尽”字加在里面,就紧扣了帽子。再往下,如果人能用尽全部的智慧与精力,就能创造奇迹。物能尽其用,才能发挥大作用;人能尽其才,才能发挥大才智。鸟儿用尽翅膀的全力,就可以飞上蓝天;鱼儿用尽月牙形的尾巴,就能在水中畅游;如果人能用尽全部的智慧与精力,就能创造奇迹。这里是正着说。

            那么,下面再来一个对称。我们在书中讲,叫正话反说。比如:你很好,你一点也不坏;我想休息,我不想工作;你不丑,你很漂亮。这些表达,就是正话反说。正话反说,也是一个有高度技术含量的凑字技术。体会到了吗?大家还好是在笑,不是在哭啊?正话反说。

            体会到了这个,我们再看怎么改小作者的作文。我们还是调整一下顺序,把“物”放在前,把“人”放在后,再来一个正话反说的对称。物不能尽其用,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人不能尽其才,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前一个对称段,讲的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会如何;后一个对称段,讲的是“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才”会如何。一正一反两个对称、两个角度,就把事情说清楚了。

           这个招子一亮出来,下面就可以举例了,就可以用刘备与孔明的例子了。但这里还略显生硬、不妥,特别是讲刘备的这一段显得过多。那么,怎么样才更好呢?刘备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但他有着复兴汉室的理想。他经历了“马跃檀溪”的危险,付出了“三顾茅庐”的诚心;借荆州,取西川,用尽了全力,最终才鼎立一方。这是一个故事。

            再来讲一个故事:诸葛亮本是一躬耕野夫,但是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所以才六出祁山。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古名相

            两个故事,两个对称段,来说明人尽其用的“尽”,这样就更加饱满。好,我们把这个叫作“身”。那么,“脚”怎么办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物要尽其用,人要尽其才,就是要用其长、避其短,长处发挥到了极致,就能创造奇迹,创造辉煌。这样,“头、身、脚”就都有了,就完整精练了。

            当然,其中的文词造句,还需要小作者再细细地改一下,一定会成为一篇好的议论文的!好,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讲的是思路,是原则,具体的还要靠小作者自己再精心改造、打磨。

  • 非常

    楼主 2011-11-1 16:11:2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11-1 16:12 编辑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根据老师讲解修改版

             物能尽其用,才能发挥大作用;人能尽其才,才能发挥大才智。

            鸟儿用尽翅膀的全力,就可以飞上蓝天;鱼儿用尽月牙形的尾巴,就能在水中畅游;如果人能用尽全部的智慧与精力,就能创造奇迹。

            物不能尽其用,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人不能尽其才,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

            刘备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但他有着复兴汉室的理想。他经历了“马跃檀溪”的危险,付出了“三顾茅庐”的诚心;借荆州,取西川,用尽了全力,最终才鼎立一方。

            诸葛亮本是一躬耕野夫,但是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所以才六出祁山。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古名相


            物要尽其用,人要尽其才,就是要用其长、避其短,长处发挥到了极致,就能创造奇迹,创造辉煌。

  • ellaid

    2011-11-1 20:16:17 使用道具

    想要非常老师博客地址可以吗,谢谢。
  • tao6111

    2011-12-19 09:16:27 使用道具

    得好好学习了!
  • wangxile2011

    2017-11-7 12:12:56 使用道具

    学习了。
    ~~~~~~~~~~~~~~~~
  • zhanghc

    2018-10-28 20:25:52 使用道具

    这个不错,很棒
  • 牛肉煎包Carrie

    2018-10-28 20:48:15 使用道具

    现在的小朋友太幸福
  • Suzy惜惜

    2018-11-2 10:08:57 使用道具

    好文章,详细讲了作文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