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1-27 00:38 编辑
按:俺是張衛東老師的粉絲,轉貼他關于昆曲的好文。
昆曲的兴盛有赖于儒学复兴 张卫东
《深圳商報》2011年6月
昆曲演唱的杂剧、传奇,凝聚着儒家文化内涵,有着浓浓的书卷气。楚辞、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已经衰微,而南北曲却是一门依然鲜活的文化奇观,传递着中国古老文化。我们不应该把昆曲简单地看成是舞台戏曲,它是儒学高雅艺术文化的一部分。昆曲在南北曲的基础上发展成戏曲,从韵学、文学、音乐、表演的角度来讲,它是一门在儒学基础上发展的立体艺术,它的根脉与儒学息息相关。
恰恰是因为有儒学支撑的这层关系,昆曲传留至今,久衰而未亡。衰,是在没有古典文学基础的阶层里衰;未亡,则是在读孔孟之书的人群圈子里永恒。
昆曲的主要成就在古典文学
旧时昆曲的传承,多以儒学为根本的读书人为主流,再与一些音乐、表演者们共同维护沿袭。职业的昆曲戏班不存在,并不标志着这门艺术的消亡,昆曲还会依然在读书人群中传承。
而一般的民间戏曲,是由艺人们编撰,可以在舞台上自己创造唱腔表演。所表现的多是民众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观众喜欢就是好戏,不受观众欢迎就被淘汰,还会有更新的声腔表演出现。
昆曲不是由艺人创作而成的,它的主要作者是元明以来那些能够动笔写戏、执笔撰文的文人们。他们都是有深厚儒学修养的人,那一时期作者多是世代书香的儒生,处于高精尖的士大夫阶层。当时的文人写诗填词之余,都喜欢度曲。所以会写诗的人都是通音律的,会画画的人都晓得五音六律。整个儒学文化的修养是一通百通,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分专业”现象。
昆曲就是在这种儒学基础上,流传于读书人高精尖的圈子里,吟唱介乎于诗词之间,继承了北金、南宋朝主流音乐文化的一门艺术。在演唱南北曲的这个基础上,舞台艺人们拿来加上表演。如果按照严格“非遗”划分,昆曲在舞台表演方面不过占五分之一,而其他多数是在古典文学方面的成就。
昆曲主要由文人缔造
余秋雨曾有文章说:“昆曲是中国戏曲最高典范!”这话表面上似乎很准确,但实际上却是一句不懂舞台表演的外行话!作为一个昆曲演员,我很尊重历史,中国戏曲的最高典范应该是京剧!从根子上讲,京剧是艺人创造出来的,在舞台上逐渐发展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它已经做到无体不备,是容纳性很强的综合性戏曲。京剧的文辞是白话风格,多是粗通文墨的艺人或新文人们依照演员的天赋打造剧本,与昆曲演唱文人们创作的杂剧、传奇题材决然不同。
昆曲传到现在,发展了六七百年,撰写杂剧、传奇的作者不计其数,有著录的名作家就有几百位,可是却没有多少自成一派的表演者,更没有多少文字记录下他们的名姓,即便是《录鬼簿》也不能算是唱昆曲的艺人。这说明昆曲的主流缔造者都是儒学文人,昆曲的音乐文化的起源则是介乎于诗词小令之间,编撰杂剧、传奇的作者本身就是音乐家,他们对于填词的曲牌性格、调式都非常熟悉,所以才能形成这一时期剧本起承转合的完整体系。
昆曲的杂剧、传奇作者本身就是从文辞到音乐,每个科介等细微之处的关目都是一人担纲创作。不过是由曲师依照曲牌来度曲,使得唱腔先在曲台清唱传播,经过一段自然整合后再到舞台上呈现。
儒学是昆曲的灵魂
昆曲有几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文以载道,在古典文学的圈里发展。第二,曲谱传承,不能随意更改曲牌格律唱腔。第三,言传身教,传承一些舞台表演剧目。
中国音乐也如同文学,都是积淀的文化,是把古人传下来的音乐符号,用笔录或口传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再借用这些调子移宫换商做出来。搬到舞台上的多是用裁减法,年久之后选择几出最经典的选段来表演的就是“折子戏”。
还有很多很多的识古之人、好古之人、风雅之人,通诗词善音律的这些人,爱戴这门传统艺术,甚至搞些复古创作,填写辞令清唱等,所以说儒学就是它的灵根所在。
昆曲“变雅为俗”很可怕
清初以来,文白合一的小说盛行,而昆曲这种“之乎者也”的演唱文体慢慢趋于衰落。雍正年间废除乐籍制度,放松了对演艺界的监督,演艺团体什么声腔都可以唱,观众爱听什么就演什么,以乱弹为代表的梆子腔、皮黄腔等颇受民众欢迎,戏曲的最高典范京剧便酝酿而生了。
目前的昆曲剧团创作是这样:由不熟悉古文的编剧写剧本,请学习民乐的搞作曲,用话剧的舞台美术和服装造型,由学话剧导演的或是话剧导演来做导演,因不懂舞台表演还要请老演员做技术顾问。
现在的新编昆曲只是在音乐方面吸收一些旧腔,故事编排、文辞对仗毫无古典雅致可言。改编传统剧目,情节支离破碎,还有什么豪华版、印象版、青春版等光怪陆离的旅游风格作品,忽略了经典的文学性。
近代以来,儒学在中国逐渐衰落,昆曲也随着儒学的衰落而衰落,这是自然规律。所以,欣赏昆曲应该按照古人的文言规律才是常理,新编昆曲注定会加快古典昆曲的衰亡速度。如果老是想把昆曲改雅为俗,那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
(张卫东,著名昆曲艺术家、理论家,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兼职教授。)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从儒学衰微看昆曲衰亡
中国的文字也是这样,在隶书竹简的时代一个字有很多的含义,一个字通假几个字,在纸帛以后字又发展,到了康熙字典时代就达到很多字,一个字又有很多的写法,后来变成了一种简写,现在的新华字典就是个简化字典,但是这是符合规律是渐变的,不是巨变的。要是以人为的手段去巨变就是笑话啦,我们小时候赶上了华主席登台以后搞的一简化字,简直没法看了,机器的器就是一个扁日,建国门的建字把聿变成占字,结果又主动废止啦!不过这种趋势还是会有的,据说电脑上有一些人在造一些字,这也是一种规律。但是总而言之,中国的文化没有用理论去做,没有一个大一统的思想去做,那么将来诸侯割据注定我们不会继承传统会变得没有变化。我们与台湾省现在就是明显的区别,台湾省的繁体字乱七八糟,台湾省用的语言就是当地闽语,只是那里的一些学者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他们留下了一批东西,但是他们的眼光远不极大陆学者,根儿还在我们这儿,味儿还在我们这儿,只是我们地太大,人才显示出来的机会太少了。台湾省就那么一村人,本省人做生意,外省人做学问,随便写一篇文章就知道,他就红了。我们这儿有人干了一辈子文学还给别人做嫁衣的有的是,我们这里儒学还是能有人肩负起来。我们没有把国家的儒学力量统统的团结在一起,我们都是作各干各的,我相信在中国的制度中没有了文凭制度,只有肩负这门学习行业的制度,那么中国的文化与物质文明就真的提高了。如果现在只是强调文凭的制度,中国就没有能人出现,如果要有科举就会好一些,恐怕不会出现有好官儿!但是我们现在做官的途径不知道是怎么来的。你说从学生会做主席开始再做到市长、省长,你想这个官儿走的脉络,是正人君子的脉络吗?你如果说从写一篇论文角度上看很好,就可以从事政治了,就可以利用学问和政治去做官,那么他会做的好官儿吗?它是书呆子!怎么样让我们的国家好起来?我认为就得要“礼乐治国”,要“文艺合一”!既懂文又懂艺才是最有必要的,我们刚才学的“在亲民”,“亲民”是最重要的,“在止于至善”,我们现在没有做这些思想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