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椰子婷 于 2014-4-20 13:36 编辑
{:soso_e120:}众所周知,我在上个月购置了中华书局繁体竖排,胡三省校注的《资治通鉴》,又在这次的京东活动中给力地抢下了12史。经典好书的经典究竟在什么地方,那要读一读才知道了!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左耳进右耳出,眼睛看脑子马上忘掉的漏勺,把自己的一些看后感想,和感悟写下来。
看二十五史和资治通鉴都是兴趣所在,但是由于古文功力有限以及时间有限,进展只能用“慢慢读”来写。
粗读,不要求自己对任何时间地点人物的记忆,只求大致理解和对人物的推敲感想。以及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Google,百度的资料梳理。
对于经常搞不清朝代更替是从哪里到哪里的历史文盲婷子来说,开始扫盲了:)一切是零起步,所以难免会有些错误或者理解上的谬误,见谅哈!
先简单地介绍二十五史和资治通鉴(因手打字的缘故,书名号略去)
--------------------------------------------------------
二十五史: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重。
本纪:帝王的传记
世家:诸侯国的传记
列传:除帝王、诸侯以外的历史人物
外戚传:帝王的亲戚。
二十五史列表:
书名 | 成书年代 | 作者 | 本纪 | 列传 | 志(书) | 其它题材和总卷数 |
史记 | 西汉 | | 12 | 70 | 8 | 世家30卷;10表;共130卷 |
汉书 | 东汉 | | 12 | 70 | 10 | 8表;共100卷 |
后汉书 | 南朝宋 | | 10 | 80 | | 共120卷 |
三国志 | 西晋 | |
|
|
| 魏书30;蜀书15;吴书20;共65卷
|
晋书 | 唐 | | 10 | 70 | 20 | |
宋书 | 南朝梁 | | 10 | 60 | 30 | 共100卷 |
南齐书 | 南朝梁 | | 8 | 40 | 11 | 原书60卷,亡佚1卷 |
梁书 | 唐 | | 6 | 50 |
| 共56卷
|
陈书 | 唐 | 姚思廉 | 6 | 30 |
| 共36卷
|
魏书 | 北齐 | | 12 | 92 | 30 | 有些篇幅过长,分为上、下卷,实130卷 |
北齐书 | 唐 | | 8 | 42 |
| 共50卷
|
周书 | 唐 | | 8 | 42 |
| 共50卷
|
隋书 | 唐 | | 5 | 50 | 30 | 共85卷 |
南史 | 唐 | | 10 | 70 |
| 共卷
|
北史 | 唐 | 李延寿 | 12 | 88 |
| 共100卷
|
旧唐书 | 后晋 | | 20 | 150 | 30 | 共200卷 |
新唐书 | 北宋 | | 10 | 150 | 50 | 15表;共225卷 |
旧五代史 | 北宋 | | 61 | 77 | 12 | 共150卷 |
新五代史 | 北宋 | 欧阳修 | 12 | 45 |
| 私修;世家11,考3 ,四夷附录4,共74卷
|
宋史 | 元 | | 47 | 255 | 162 | 32表;共496卷 |
辽史 | 元 | 脱脱等 | 30 | 45 | 32 | 8表;国语解1;共116卷 |
金史 | 元 | 脱脱等 | 19 | 73 | 39 | 4表;共135卷 |
元史 | 明 | | 47 | 97 | 58 | 8表;共210卷 |
明史 | 清 | | 24 | 220 | 75 | 13表;共332卷 |
新元史 | 中华民国 | 柯邵忞 | 26 | 154 | 70 | 7表;共257卷 |
传统上一般以新元史为二十五史,而清史稿为二十六史,而实际上大都以清史稿为二十五史代替中华民国的新元史。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十史: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
十三史:前四史+十史
十七史(宋代):十三史+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
二十一史(明代):十七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
二十四史(乾隆):二十一史+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
二十五史:二十四史+清史稿
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均为欧阳修所撰,均说的是同一个朝代,两者互相补充。
汉以前的朝代,都在史记中予以记载。
--------------------------------------------------
资治通鉴
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的编年体史书:从周威烈王23年-周世宗显德6年,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从战国到五代)
编者司马光等人是为了做一部给帝王看,借鉴的书籍,命名的意义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
《秦纪》三卷
《汉纪》六十卷
《魏纪》十卷
《晋纪》四十卷
《宋纪》十六卷
《齐纪》十卷
《梁纪》二十二卷
《陈纪》十卷
《隋纪》八卷
《唐纪》八十一卷
《后梁纪》六卷
《后唐纪》八卷
《后晋纪》六卷
《后汉纪》四卷
《后周纪》五卷
---------------------------------------------
主贴的最后谈一谈所用的版本问题:
资治通鉴,我用的是中华书局,繁体竖排,胡三省注释本。
我所搜索到几个版本的比较(精选本就略去不提):
中华书局繁体竖排胡三省注释版本(20册):目前我所使用的版本,胡三省的注释非常详细,也使书的厚度翻了几番,这个版本是繁体竖排,字非常大,看起来没有不舒服,注释是以小字实时注释在旁,省去了前后翻来翻去的烦恼,缺点是印刷厂不好,纸有点透,印墨有些浓淡不均,对收藏来说可能有些瑕疵,不过对于阅读来说,是没有障碍的,况且,一般买平装本,就是为了读哈!
中华书局简体横排带全文翻译版本(18册):之前我犹豫过是买胡三省版本还是这个版本的,简体横排看着比较容易,而且不容易累,最佳的是带全文翻译,根本都不用费脑子去想文言文的意思了。不过后来看到一位买家的评论,我突然顿悟,看古书,却要用简体字,不是失了古书本身的韵味,虽说我们菜鸟级别的读者对版本没有考究,对第一版的印次没有要求,对更改了字形更是不得要领,但是最基本的繁体竖排本还是很容易得到的。且,中国的书的翻译,大抵都是顶着教授盛名,底下的研究生们辛勤翻译,所以可能前面还好,到中间后面的翻译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中华书局普及版简体横排(4册):这个是文库普及版本,4册的,没有注释,只有资治通鉴全文的版本。对于囊中羞涩的读书人来说,倒是很不错的选择,既可以了解历史,看起来也不太费劲,关键是体积小,占书架的空间不大,而中华书局的版本对人名地名都加下划线,比岳麓书社的会容易懂许多。同样为简体横排版本。
-----------------------------------
二十五史,一向是中华书局的为好,其他出版社的价格是便宜一些,不过有各种各样的小细节做得不够好,不提。
好,Google,百度简单的介绍OK。接下来,开始婷子的慢慢读之旅!
拿的书有:长生殿,资治通鉴1,三国志(蜀书),也拿了汉书1和新唐书11(这两本没看)。那个,如果我每天看的书跳跃太大,请千万不要惊讶……兴趣嘛,呵呵~
主要看的是资治通鉴1和三国志(蜀书)
资治通鉴:昨天看的部分没有什么太大的感想(漏勺啊漏勺……)
三国志(蜀书):看了诸葛亮传(911-937),因着看三国演义的缘故,特别喜欢里面智慧的诸葛亮,通晓兵法,懂谋略,赏罚分明,忠心耿耿,常自比管仲、乐毅,正好在资治通鉴里看到了乐毅,并无太多感觉,乐毅怎可能和诸葛亮相比?看到出师表那段,上学的时候学过,而在三国志的情形下再遇时,突然情绪满怀,感受到了诸葛亮在先主死后仿若对后主立下的誓约,为不成器的后主打下一片江山,那一字一句,从前感受不到的悲壮情绪,这一次看,彷如亲眼目睹,实为感伤。作为丞相,事无巨细,全部事必躬亲,太劳碌必然损寿命,而选人辅佐也是精心挑选,即使自己出兵在外,后主也并非孤立无助,又制作连弩,流马等精巧的发明,在内安民并重于让民富庶,所以连年征战而民不以为怨。一个丞相,可以做到上到皇帝朝臣下到黎民百姓,均感恩爱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本以为正史会与我看的三国演义出入过大,已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没有想到的是,通过这篇诸葛亮传,反而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诸葛亮的为人处事,感动于有这样的丞相,可惜终不能成就霸业,只能说命中注定。
评说里谈到:诸葛亮长于管理,而短于兵法谋略,连年征战在外,是多用其短,而起治理国家的能力,非管仲、乐毅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