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coo 于 2011-11-16 11:50 编辑
写了一段,觉得有些想法,可以写下来与大家共享,同时通过思想的撞击来完善并使之系统化,就把原来的帖子建成一个系统帖,题目很大,“如何学语言?”。
打算从思想准备、步骤、学习语法、背单词、练口语(聊天)、背书、写作、结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自学的可能性、教师的重要性、等方面来写,内容可能会增加,也有可能会减少。一家之言,希望大家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学习的途径。
第一篇,就是之前的帖子,slow and cumulative。算是思想准备篇。加上一些内容,算做补充吧。
中国人学习语言的热情很高,从幼儿园开始就上培训学校学英语的孩子不在少数,本人的宝宝就是这样。有人问过,为什么让孩子那么早去培训学校学英语?我想了半天,冠冕堂皇的理由很多,最后说了句大实话,“没事找事。” 可不是吗?多花钱,花时间接送,金钱和精力花不少,如果碰到一个捣糨糊的培训学校和老师,那个进步可就慢了。学了好久英语的孩子见面只会说,Yes, No。这几个字能值好几千啊。
有的孩子不感兴趣,可是父母们见面就问“你家孩子学英语没有?”。那种囚徒困境可是众家长们很乐意享用的。到了周末,公交车上仍然有提着培训学校袋子上英语课的孩子和陪同的家长。有的孩子在公交车上还做培训学校的作业,辛苦啊。家长们,准备好了吗?美国有baseball mother,中国也有english mother,不逊色。哪天美国有了chinese mother,就太强了。
扯远了,反正不上培训学校,想要学英语,自己家里解决也是可以。父母邻居有会的,教几句都是不在话下。说来惭愧,以前俺是甩手掌柜,丢给培训学校就不管了,觉得教材、老师和课堂安排学校还不专业吗?老师怎么会不尽心呢?虽然孩子的复习我很重视,经常和他一起来,但是到了一天突发奇想做个测试的时候,发现不尽如人意,性价比不高啊。当初怎么没有记得搞些单元测试呢?那样也能掌握一下学习的进展啊。
小时的邻居爷爷是在海关工作过,英语会的,有两把刷子,见我可爱,时常和我拉上两句,就让我上了道了。这潭水挺深,进去发现挺有意思,就继续游呗。爸爸妈妈也没有特地让我和邻居爷爷学,我也没有什么抗拒。时常有些小果子,我会带给邻居爷爷,换两句英语回来。当然没有果子,也有两句的。
现在的不同,小果子换成人民币,换来什么,不好说。反正,人民币花出去,如果没换来什么,家长会不会急赤白脸,也不好说。所以,家长首先要有准备,金钱准备和思想准备,两手都要硬,而且要有闲庭信步的心情。为什么,因为学语言的过程,不能速成,是个缓慢的积累。
下面可以接上前几天写的帖子了,内容没有改,新的内容在后面的楼层写。前几天评论的同学不要见怪,看起来内容怎么变了?没变。
记得以前学英语时,用过STEP AND STEP,听过RADIO AUSTRALIA的广播,看过ESSENTIAL ENGLISH,甚至还听过ICRT的歌曲,渐渐地培养了对英语的兴趣(特别是ICRT的歌曲,觉得真好听!)反思这个过程,发现它是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由兴趣而发,大量的吸收、反刍,然后缓慢的渗出,直到在工作中的使用时,就觉得很轻松,没有去考虑语法或词汇,单纯的英语思维,用英语思考,语句就自然而然地流出。也许有一些错误,但是无伤大雅,交流的双方都能理解。尤其在与不同口音的人交流时,感觉之前听过的各国语音对自己帮助很大,能够很快地听懂他们的话,然后很顺畅地交流。
语言本来就是交际的工具,不是吗?如果整天抠住语法,估计一句话都要思前想后,固步自封,那就无法成行了。用现在的潮语,“那可就HOLD不住了”。
其实”HOLD不住了“是不是有些语法错误呢?不过大家都能理解,部分理解的占绝大多数吧。其实,在很多语境,“HOLD住”或者“HOLD不住”都用得很牵强,看看报纸或者网络的文章,大把的HOL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变一下,”千篇万章HOLD得住“,不过大家还是接受的,虽然传达的意思要靠自己去体会。许多的语句、词语都是有这个过程,例如英语中的'LONG TIME NO SEE‘ ,最早它是洋泾浜英语,到后来成了英语的常用语。
所以,语句和词语渗入语言,以及语言渗入学习者,都是一个缓慢的积累、渗透的过程,大量的TAKE IN,逐渐的GIVE OUT。
“HOLD不住”就是GIVE OUT的一个例子。如果我不写这个帖子,在日常对话中到目前为止没有用过。但是,不能保证我今后不会用。
回到这一层的标题,slow and cumulative,英语版的”缓慢的积累“,注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