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植竣妈妈的“从小注意培养孩子坦然面对挫折”博文,心里很有些感触。
自杀的人很多,一些看起来那么骄傲,那么坚强的人最后也走上自杀的道路。从文章看起来那么乐观的三毛,张国荣自杀的时候不少人都说那么有钱了还自杀?看来,表象上的乐观、实际上的财富与成功都不能改变他们那一时的自杀的冲动。
自杀就是一种冲动,不是想坚强就能坚强起来的。
自杀这个词其实对我并不陌生,自杀的冲动曾经一直困扰着我,从童年开始。儿子没有来到我身边之前,我一直都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我要感谢儿子,自从陪儿子长大,仿佛我的心也重新成长了一次,剥开心灵深处的一些伤疤,加以治疗,想通了很多原来纠结的问题,我越来越觉得活着很有意义,很快乐,极少想过自杀的事情。
我也跟一些朋友聊过这个话题,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曾经想过自杀,想过活着没有意义。为什么呢?我觉得原因并不仅仅是我们经过的挫折多少,我们的消极想法完全是中国的教育大环境的必然产物。我并不觉得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挫折,孩子就一定能坚强起来。这个只是头痛医头的方法。孩子的成长就像人体的健康,需要用到中医的理论,中医常常用“虚”来解释人体各种疾病,比如肾虚、脾虚引起很多种不健康的表象,营造一个不“肾虚、脾虚”的教育环境,是提升孩子挫折商的根本解决途径。
挫折商的缺乏,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我们那一代的教育实在太缺乏这个了,跟那个时代缺乏科学有关。记得我小时候,一直很孤独,因为我一直认为我是捡来的,父母也从来不会跟我们说“我爱你,宝贝。”我还经常“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论中,所以我一直觉得活着没啥意思,没有无条件的爱,影响了我的幸福感,让我觉得活着没意思(不过我也从来没有怪过父母,他们那个年代他们不可能有我现在的觉悟)。所以建立孩子内在的安全感,是提升心理健康的基石。挫折商也好,自尊也好,自强也好,如果没有安全感做基石,上层建筑都是岌岌可危的。
2、目标错误。那个年代,每个家庭都告诉孩子:你的目标就是考大学。我们的一个数学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考上大学就穿皮鞋,考不上就穿草鞋!目标太短浅了!!!大学仅仅是十七八岁的一个小小目标,虽然会对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绝对不是人生的目标。基于这个目标,所以会有孩子们考不上理想大学就自杀的现象,有这样的目标,自杀简直太正常了。
3、生活太单一。我相信兴趣广泛的孩子对抗挫折的能力会强大很多,人们常说寄托,兴趣爱好可以作为一种寄托。失败了就弹弹琴,抒发一下失落,旅游的兴奋也会很快冲淡失落感,航模、画画、下棋等等的爱好,如果在孩子心里占据了一定的席位,那么自然挫折感这个敌人自然就没有那么容易得逞。特别是,如果有几个铁哥们,一起畅聊一下,有人关心,有人理解,有人倾听,我相信那个优秀的孩子也就不会想到绝路上去了。
4、当然,对于太优秀的孩子,没有适当的失败经历也是挫折商低下的重要原因。但是我是绝对反对人为生硬的制造挫折给孩子。
就想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