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还是先回忆自己学习英语的过程。
好像在我们那个时代(80年代末)学习英语的过程都是先讲解单词,然后讲解语法,最后讲解课文的。当然中间还伴随着单词的听写、从选择到填空到改写句子之类的语法习题,还有每篇课文的背诵。我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各种词的词形变换,固定搭配,句型,然后就是从时态到非谓语动词到从句的各种规律的语法讲解。
想到这里不禁要感慨,20多年过去了,似乎中国的英语教育并没有质的变化(至少我所了解的中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还是如此)。二语习得研究也进行了多年,看来看去并没有脱出这个俗套的。
这就不难理解,所有中国学习英语的人都非常重视单词的学习,似乎解决了词汇量的问题,就打开了学好英语的大门。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甚至到研究生无不以背单词为学英语的重点和难点。结果如何?从我开始学习英语的20年里面,似乎中国学习英语的学生们无不感叹英语实在是个被巫婆诅咒过的毒苹果,看似光鲜美丽,但是绝不能品尝。
中国人学习英语(或者是外语)真的是死穴吗?为什么用了10年甚至20年还是对使用英语(无论是听说读写译)依然如此发憷呢?为什么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怀疑这方法是否有问题?
学习英语是不是必须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
5774 查看 30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jim

    2011-11-19 22:52:2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jim 于 2011-11-19 22:55 编辑

    学习母语都不见得搞懂每个字、词的意思,何况学习外语呢?对于小孩子来讲能懂意群就不错了。我们是语言的应用者,不是语言的研究者。能用就好!可能每家、每个孩子学习的方法都不尽相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教要有法,但教无定法”;可是对于孩子,我觉得“学要有法,但学无定法”更适合他(她)们。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19 23:06:18 使用道具

    这个问题是很多在学英语的人常常困惑的问题。其实我个人以前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常常为此纠结。我是比较懒的人,常常看书的时候实在懒得一一查阅字典,所以都是糊里糊涂的看书。看英语如此,看汉语更是如此。实在出现的频率高了才去查一查。有些词查字典前就已经大致猜出意思来了。

    时间长了我发现,常常一句话看懂了意思,能大概用汉语说出意思,但是却可能讲不清某个具体单词的意思。这其实是因为我已经不需要借助母语去理解英语的文章了。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发现单独记单词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单独背单词往往会不知道这个词到底要怎么用才对,而在阅读中反复认识陌生的单词,了解到的是活的语言。

    很多中国学生写文章或者说话会用很奇怪的单词组合,或者会使用很正式的词去表达很随意的内容。这就好比一个当爸爸的跟儿子用恭恭敬敬的语气说话一样不可思议。这就是单独背单词的结果。所以中国的学生往往词汇量很大了还是说不出地道的英语。
  • TeddyAviva

    2011-11-19 23:31:03 使用道具

    每个单词在各个句子里的意思不尽相同,还是整体理解比较好
  • dancingsnowliu

    2011-11-19 23:50:20 使用道具

    不必吧,孩子不问的词,相信是不影响阅读的,所以我是孩子不问我就不解释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19 23:54:19 使用道具

    看来版里很多和我意见相同的妈妈。这很好,比我一个人说更有说服力。明天继续讨论。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1 13:19:18 使用道具

    休息了两天,现在回来继续讨论。、
    之所以发起这个讨论是因为有妈妈对我在另一帖关于最方便易行的家庭英语教育中提及的方法感到不解。就是这么读,完全没有图画,没有视频,孩子能喜欢吗,能接受吗,能坚持吗,能对学习英语有用吗?感觉一一回答似乎没有章法,所以在这里另开一贴详细讨论。因为毕竟不是写论文,难免在讲的时候还会有点乱。我尽量的讲的有条理一点
  • milkrabbit

    2011-11-21 13:24:40 使用道具

    原来我自己看书是一定要查清每个单词的,所以原版书看不下去啊。现在陪着孩子看,尤其是会了 phonics后,很多就这么混过去了。孩子不问一般不查了,很多单词我不知道意思的,其实孩子在他平时听的故事中已经了解了。不过泛读能混着,但是学习英语背单词还是需要的吧。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1 13:28:46 使用道具

    1.糊里糊涂的学习也有进步:
    2.只有糊里糊涂才能高效的学习:
    3.糊里糊涂为什么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好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1 13:36:1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vontheway 于 2011-11-21 13:37 编辑

    1.糊里糊涂的学习也有进步
    两个多月前我开始给儿子读新概念的时候真的是糊里糊涂的。因为新概念比他读的另一个材料圣经要简单的多(所以所谓简单与否完全是比较的结果),所以渐渐的我发现儿子往往还没有到看课文就已经会背诵某些部分了。他完全是先学会语音的,这跟我们大人唱自己完全听不懂的韩语歌曲有点像。因为重复遍数多,所以顺嘴就溜出来了,这个很多父母都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这种现象。
    这个时候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好的是,他会说了。我就开始给他打印课本,给他看着读。最先是我指着单词跟他读,大概经过了大半个月,他才明白自己读的东西跟这个小蚂蚁文是同一个东西。所以后来是他自己指着字读,而且不会指错(他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英语跟汉语完全不同,他从来没有英语的阅读经历,居然能在短短的十几天里面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个单词


    dvontheway于2011-11-21 13:36补充以下内容:
    总结一下进步:
    第一.能建立单词和语音的联系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1 13:44:08 使用道具

    第二,能自己主动寻找语言规律
    首先,叶子发现了有的字母大,有的小(之前我并没有专门给他教过26个英文字母,不过是听过字母歌,大概知道他们是什么)。我告诉他,大的是妈妈,小的是宝宝(并没有说大写和小写这样的说法,这是我的经验,叶子凡事对拟人化的东西就喜欢,而且记得很牢),所以他很快弄懂了什么时候要大写,什么时候小写
    其次,叶子发现了s。我是极其不主张先学语法的,所以从来不讲解。叶子常常问我,为什么这里是book,这里是books呢,为什么这里是goes,那里是go呢。他发现一个,我就大概给他讲一下
    另外,叶子还发现了代词的主格和宾格。他问我i和me是不是一个人呢。我说I是哥哥,总是走在前面,me是胆小的小弟弟,不敢一个人出门,所以就总是跟在后面。
    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事实证明,孩子在糊里糊涂中也在不断的学到新的东西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1 14:04:28 使用道具

    2.只有糊里糊涂才能高效的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把学放到前面的。觉得一堂课如果老师没说几句话那么一定没有学到多少东西。所以我们的传统(现在依然如此)英语教学是老师说的多,说什么?说单词的意思,说句子怎么分析,说语法怎么运用,孩子们听的哈欠连天,也未必消化的了)如果要求所读的内容必须每个都懂,就必须考试。这个是我最痛恨的,英语学习用在考试上的时间比用在学习上面的时间都多。所以传统的要求所有单词意思语法都清清楚楚势必是低效的学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用学英语的方法学习汉语,有多么可怕,那么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十几年过去了还是不会看汉语书呢?
    所以我的方法就是糊里糊涂的学。叶子只要达到了熟练的指读课文(一遍他读个二十天,每天一遍就差不多很熟了),我就增加新的内容。所以他很快的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学到了现在的55课(新概念1双课是没有课文的,所以是读了28课,平均两天多一课。每天只读10到15分钟,60多天学了28课,差不多半个多小时学一课。这个速度是很快的了。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1 14:10:00 使用道具

    所谓高效,当然不能只是速度快,而应该有效。以我的观察,叶子有些内容还是不很明白的,比如十二个月份他未必弄得清哪个是哪个。但是以我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一课半小时这样的时间来说,他能够弄懂6成就很不错了。而且我感觉除了单词的记忆不是能全部保证,对于文章的意思他是明白的。因为他的问题很多,有不明白的就会问我。他甚至有时候要求跟我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自己还会进行小小的改动。比如第一课第三课第十一课他就跟我操练过多次,每次换一个东西换一个颜色来对话,他自己很喜欢这样的游戏方式。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1 14:16:03 使用道具

    如果说新概念的趣味性不够的话,叶子在其他教材上的反应就更加明显了,最近我增加了raz语音的播放,我们没有把这个作为课文来读,就只是用平时的零碎时间听,一周到10天的内容都不更换,只是听,然后某一天给叶子看一下视频的内容。即使是这样糊里糊涂的听,我都发现他的理解超出我想象。他会随着录音咯咯笑,或者是随着录音做出动作。比如最近放的一篇a级的材料里面,听到the dog goes up,他马上就会做出动作来给我们看。
    因为我们同时抽时间看加州科学一年级的内容,我也把这个放到了叶子平时听的录音里面,他会问,3body parts,6 legs什么意思,我说是insect,他马上回忆起我们看过的课文了。有一次刷牙,他突然问我,虫子要怎么说,我说worms,或者insect。他就告诉我他听到了insect eating plants,还眉飞色舞的解释给爸爸听。
  • grapeputao2003

    2011-11-21 14:27:39 使用道具

    传统英语学习是要每个单词都清楚中文意思的,让我到现在耿耿于怀的是我无法进入英语的思维中,总是转成汉语后了解,实际这样理解早已大大折扣了。
  • runhill

    2011-11-21 17:32:08 使用道具

    很特别的方法。
  • cloudfill

    2011-11-21 17:49:07 使用道具

    学习。
    唉,对于Tony的英语学习,我还是很糊涂。
  • 2011bearluck

    2011-11-21 21:54:23 使用道具

    真是讲的太好了。我正觉得方法不对,但说不出所以然来呢。因为自己的英语不行,所以教孩子的时候不知所措,去培训学校,老师也还是沿用老模式,单词先来呢。
    请教您,最起初是不是应该听力先行呢?
    其实中文也是这样,我们阅读时,有时并没有逐字逐句看,更没有查字典弄懂每个字的意思,囫囵过去也能八九不离十的看懂。但到了英语就糊涂了,毕竟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啊
  • saramevan

    2011-11-22 11:00:42 使用道具

    楼主家的孩子好强!
    要是我用这方法学一门新语言,比如阿拉伯语,听熟读音,再对应上字形后,我估计还是不懂意思。
    很欣赏楼主在这方面的做法:把填鸭式的语法讲解变成孩子主动发现语言规律奥秘之旅。
    看来,语法不是不讲,而是怎么讲;还有它在语言学习中所占的时间精力最好要无限缩小,缩小到学的人不问,教的人不讲。不过,这样的做法仅限于非常了解孩子的父母进行亲子英语的实践中吧。在一对几十的学校教育里,估计教学效果难以保证,除非不考试,老师孩子都没有分数的压力,呵呵。
  • saramevan

    2011-11-22 11:17:15 使用道具

    dvontheway 发表于 2011-11-21 13:19
    休息了两天,现在回来继续讨论。、
    之所以发起这个讨论是因为有妈妈对我在另一帖关于最方便易行的家庭英语 ...

    感觉提问同学的疑惑是:语音文字如果没有情景对应,孩子理解起来恐怕不太容易。
    楼主的帖子讲的是英语学习不可从单词、句型、语法的角度为切入点进行学习,而应通过篇章“糊涂学习”,学到一定度,学习者自己会豁然开朗,或者自己会提问,这样学得更高效更主动积极。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虽然问题不是我提的,但我也的确存在这方面的疑惑:孩子接触到的语音、字形如果完全没有进行情景对应,孩子怎么理解这语音这字形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指单个单词,而是指整个意群)但楼主家的孩子的确证明了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不是就是语言天赋呢?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2 14:55:56 使用道具

    saramevan 发表于 2011-11-22 11:00
    楼主家的孩子好强!
    要是我用这方法学一门新语言,比如阿拉伯语,听熟读音,再对应上字形后,我估计还是不 ...

    是的,的确如此。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孩子学习语言好比是往一个不透明的瓶子里面慢慢倒水,水最终会溢出来的,但是倒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溢出来而已,要有耐心等待,因为只要不停的倒,一定会有水倒出来。这个比方不一定恰当。但是我想说明的是,孩子,特别是小孩子,是学习语言的天才,他们学习外语收到的母语的影响要比成人或者大的孩子少。而且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世界上凡是他不了解的东西他都有想知道的欲望,如果他不问,说明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要么是教育者(一般是老师,或者外语水平不错的父母)引导他发现问题,要么宁可糊里糊涂的让他一直不知道。因为如果方法不对,起到的可能是反作用(引起他的反感,让他没有继续学下去的欲望)。学习的过程是宁可慢点,不要朝着相反的方向走的。可惜我们很多父母和老师做的恰恰是这样的事情。很多孩子为什么会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是他们天生不爱学习,而是父母和老师的压迫让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我记得从小我的历史就学的不好,因为我背功不行,所以记不住年代、名字了什么的,可是老师考的就是这些东西。所以我从小不爱学历史,看了就头疼。
    成年后我看了《全球通史》,就很激动的对家人说,原来历史是这么有意思的东西啊。后来还看了袁腾飞的书,就想,如果我当年能碰到他这样的老师,我对历史的了解绝对不会像现在一样少的可怜。
    一句话,是这种历史教育方法破坏了历史的美感,让我失去了对历史探索的兴趣。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2 15:03:33 使用道具

    至于说到考试。个人是无法改变学校的教育体系,只能忽视它。我教过很多学生,有的学生,成绩很好,不过一点都不能听批评的话,一说就心情低落,学习状态大打折扣;也有一些学生,成绩平平,可是天性乐观,人缘也特别好。不评论这两种孩子将来进入社会的发展如何,钱谁赚的比较多。我比较担心前者将来在压力如此大的社会环境中会不会一个不小心就轻生,或者产生厌世的感觉。后面的那种孩子当然不一定会非常成功,但是我可以肯定,他一定有快乐的人生。我所认识的人中,即使用世俗的角度考虑,也是成绩平平的人成功的多一点。
    看清了这一点,对于成绩,各位父母可以有自己的判断。我们看重的是暂时的某个时期的成绩呢,还是我们孩子未来近百年的人生。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2 15:11:34 使用道具

    至于说到语言天赋,大部分的孩子应该都差不多。我和叶子爸爸多次讨论过,一致认为这个孩子智力平平,在任何方面还没有看出有什么天赋。他的优点就是好问。我们的家庭给他提供了有问必答的氛围,所以他的问题特别多。无论问的多么荒诞我们也不嘲笑他。有时候他一个内容会连续问三天,然后可能在一周后再问一次。比如conversation这个词他在读新概念的时候碰到,就问过我多次。但是我发现他每次问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他有时候问这个单词,有时候会问sation什么意思(这个是汉语的影响,总是试图把单词分成单字,因为他汉语的程度比较高),有时又会问,tion是什么意思啊,说明他在不断的阅读中不是在做简单的重复的事情,而是每次都在思考的。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2 15:13:59 使用道具

    所以如果放慢步伐,慢慢观察我们的宝宝在学习中的一点点变化,就会惊讶造物主的神奇,人的大脑到底是怎样不断发育成长的。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的成长期这么漫长,就是因为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够缔造出强于上一代的一代人来。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2 15:26:00 使用道具

    这是我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觉得拿来支持英语可以糊里糊涂的学是比较好的论据,转载如下:

    你扼杀了我对汉语的兴趣”——从哈佛的一门课说起
    ——文章来源:中国学生健康网【 www.jk12345.com 】详细地址:http://www.jk12345.com/jiaoyu/shengxue/20110624/1571.html
    刚到哈佛不久,就结识了一帮关注中国教育的朋友。我们常聚在一起,分享对哈佛新鲜的课程、独特的授课方式、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感慨,慷慨激昂地对比自己在国内接受的教育和在哈佛领略到的新天地。
        在与朋友的讨论中,我对有门课从嗤之以鼻到津津乐道,让朋友们非常惊讶,同时也受到了启发。这门课叫做《学习与教学:精彩观念的诞生》,是由一位70多岁的老教授,爱丽诺?达克沃斯执教的。她是法国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理论发展和继承人,强调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其自由探索的教学方法。这门课的基本上课方式是教授和大家围坐在教室里,实践和观察学习过程并讨论阅读材料。
        比如,每次上课的前10多分钟,大家会分享这一周观察到的月亮的变化;接下来,或者由达克沃斯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独立或分组来实践和讨论,比如,四个孩子去看电影,他们想要坐在一起,有多少种坐法;又如,一个人应该怎么做才能通过墙上一面小小的镜子看到站在教室另一个角落的人。又或者,她会从某个小学带来几个孩子,在教室中间席地而坐,给他们上一堂课,而我们只作为观察者静静地做笔记,之后大家再就观察到的现象和心中的疑问进行讨论。
        无疑,经过了刚开始的新鲜,我渐渐感到无聊:要想知道月亮的变化规律,去读几本书不就行了吗,何必自己天天辛苦地观察,科学家观察了几百年才探索出来的规律,难道一个学期我们就能总结出来?四个小孩怎么坐,不就是一个排列组合的问题吗,至于每个人发一堆回形针或者橡皮通心粉,在地上摆来摆去,非要摆出那24种组合吗?镜子的实验,不就是镜面反射的原理吗,中国的初中生都知道。至于教那几个小孩子关于立方体表面积的概念,那个把几个小木块摆弄了很久的小女生,到最后都没弄懂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
        我抑制不住地心烦——干脆告诉她答案,不就行了吗?让她自己琢磨真是浪费时间!要知道,中国学生一堂课45分钟,要学习多少知识,解决多少问题啊;要知道中国的老师,天天都在忙着让学生记住概念,学着解题,并且摸索更加简便的解题方式教给学生,好让他们在考场中取胜。
        然而,当我带着满肚子的不满意阅读从哈佛走出去的一个个校友写下的教学日记时,我惊讶了。这些校友的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常常迸发出让人惊讶不已的想法和观念,并且执着主动地要去设计小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想法,而老师,作为引路人,并不告诉他们答案,甚至当他们明显出错时,也不纠正,只是在旁边微笑着,观察着,时不时地问一句:“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越做越开心,越做越想学。老师的职责不就在于此吗?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工具,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他到知识的世界。
        后来,达克沃斯布置了一份作业,让我们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我设计了一份教美国同学学习普通话音调的作业:通过教他0到10的念法,让他自己探索普通话的几个音调及其不同。带着我当时对这种教学方式的理解——无论如何不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我开始了实践。然而骨子里想让他快点掌握知识的强烈愿望,让我忍不住通过各种手势和眼神告诉他答案。我不断告诉自己,我只是在暗示他,我可没把答案说出口。可当他意识到我的暗示时,他非常不高兴:“馨月,你扼杀了我对汉语的兴趣,我想自己去探索它。”我顿时非常尴尬和愕然。然而那句“扼杀了我的兴趣”,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开始去思考这种故意拖延时间,不告诉答案的教学方法意义所在;让我突然领悟到为什么很多中国的学生都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为那不是学习,那是做题。
  • saramevan

    2011-11-22 18:53:58 使用道具

    很有意思。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2 20:47:03 使用道具

    继续说3.为什么糊里糊涂比明明白白的学外语好。
    要想明明白白就必须讲解,必须背诵。那么一个孩子要看懂有100不重复词的故事就必须背下来100个词,而且还要清楚他们的意思和大致用法。此外还要学会这个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律,比如不同的时态,比如固定的句式(很多外语的句式和汉语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意义的外语教学开始于字母和单词,并且辅助以语法。
    现在的英语课文已经不是以语法为重点的了,美其名曰以阅读为重点。可是学生的阅读量呢,除了那本薄薄的课本,就是孩子们每天带回家的作业(阅读理解的题目)。老师们还是在给孩子们划重点词组,还是在讲解语法,把语法题目当做数学题来解(至少我所了解的初高中莫不如此),这不能完全怪老师们,因为要考试,要考到高分,其余的全不算数。
  • fsroberthu

    2011-11-23 12:01:36 使用道具

    当然不是
    特别是小孩子,你要他记住每个单词的意思可能破快他学习英语的兴趣。见多了就容易记住了。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3 20:59:00 使用道具

    所以我们的孩子学习外语无不是痛苦的感受。学的好的也不例外,因为代价都是为了跟遗忘做斗争不断的背诵。
    我个人的看法是糊里糊涂有两个根据。
    第一是我们古人(我们周边的国家都受到这种影响)的先读后讲的做法。过去中国的教育是先让孩子大量的背诵(这个背诵和我们现在的背诵是有质的不同,是不要理解的背诵,就是只要读到熟悉就好),在这样大量读背的过程中,孩子对语言的基本要素已经开始有了点点滴滴的认识,很模糊的认识,这之后才开始讲解意思。我们现在的做法相反,是要先讲解后背诵的,完全反其道行之。
    日本也有近似的素读的做法,也是读我们中国的经典文献,日本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都经历过素读(就是大量的读背)
    第二是英美本国人学习语言的做法也是在大量的听说读的基础上让孩子慢慢的悟出语言的规律来。所以很多的美国孩子会做我们的语法题目,但是你问为什么,他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告诉你,其他的选择not make sense。我们现在因为有了网络,有了大量到国外读书的孩子的经历,才知道国外i的孩子的阅读量有多么大,看了后都要惊出冷汗来,我们的孩子自己的母语的阅读量怎么样呢?据我所知,学校里面列出的大量的阅读书目,大部分孩子是不读的,因为老师不会检查。

  • dvontheway

    楼主 2011-11-23 21:06:07 使用道具

    所以我走了折中的中庸之道。既借鉴中国传统的读经的做法(现在的做法是不要求孩子背诵,只是读),甚至儿子读圣经我也用了这个方法。孩子自己会好奇的问东问西,我就尽自己所能的回答他。而且反复告诉儿子,妈妈给你说的是妈妈自己的理解,将来你长大了会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同时我也特别注意借鉴国外大量读书,而且尽可能做到文学、科学、历史、地理都兼顾,而且尽可能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所以所谓的糊里糊涂是不糊涂的糊涂法,只是这样的方法更适合凡事以玩心对待的孩子。所以我是主张“玩学习的".在我们家里,绝对不允许有人(当然是成人)暗示说学习”苦“。学习可以是很快乐的,如果糊里糊涂,就比较容易快乐。少一点功利心,少一点对孩子的期许和要求,快乐糊涂的学习是可能的。
    今晚儿子读周易的时候居然自己唱起来,是在唱读,从他的音调里面(虽然完全不成调),我听到的就是这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