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ancel 于 2011-11-21 10:31 编辑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转自李子勋的博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不少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时,容易忽视孩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顺序渐进或个性需要,急切期望按照社会的模子去“克隆”一个好孩子,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会让许多孩子生出问题来。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家长很难去质疑社会的评价“模型”是否存有不足,习惯认为是自家孩子不够好。反过来,如果家长过度地随着孩子的天性,对社会评价系统不予理睬,有些孩子又会出现人际环境的适应不良。自我心理学强调:“一粒橡树籽扎根在土壤里,不需要任何教化,只要时间足够,一样会长成参天的橡树。”这是自在生成的生命能量决定的。不过,我们也要注意自然世界与人为世界两者的区别。自在世界是按生命的自然法则来运作的,需要的只是阳光、空气、水与土壤。但只有这些在人类世界里生存还差很多,需要服从社会的秩序、规则、理性与价值观,还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和为社会价值系统付出辛劳。那么,人们如何在自在世界与人为世界间找到平衡呢?对一个复杂的、存在性的、未来导向的教育来说,有没有一些基本可循的方法呢?有没有可能孩子还足够小的时候就给予他生命中增添充沛的动力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在这里先要提出几个重要概念,一是心智的初始状态;二是每一生命时刻适时的刺激;三是如何让孩子右脑发育饱满。
相对而言,社会学家会关注父母亲的教育、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会去讨论社会的评价系统是否适合不同的孩子。社会的建构是以忽略少数人的利益为前提的,作为补偿,社会也会为特型的孩子提供许多的优惠与照顾。当社会通过榜样的作用来带动孩子的发展时,考虑的是社会整体发展、维持、稳定的需要,而非每个孩子个体的需要,明白了这样的差异,就不要对孩子出现社会适应不良深感恼怒,对孩子的愤怒是大人的无知。心理学喜欢把孩子的问题行为归纳为个别化使然,或者是对关系特定性的反应方式,要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先要解决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关系良好的家庭,情感沟通和行为有效互动易于形成,孩子的问题也会被定义为成长的问题,家长也乐于等待孩子慢慢长大。容忍慢,是父母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素质,我们不需要孩子急切地去证明什么,慢,我们才不会错过和孩子相伴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