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1-24 02:32 编辑


吟诵、读经和我——中华吟誦周上的發言稿

  文/哲萱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吟诵界的前辈,大家好!


    非常荣幸代表王财贵教授开设在大陆的读经教育推广中心来做一个发言。我在读经推广中心负责出版研发工作,从08年开始参与推广中心的筹备。那时候我们几个人特别希望帮助王教授实现一个理想,就是搜集分布于全国各处的“传统读书声”。为什么特别想做这样一件工作呢,因为我们知道私塾教育已经中断八九十年,现在凡是还能用吟诵的方式读古书的都已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如果再过上几年,这些老先生不在了,那么,将是一种难以弥补的遗憾。


    但是,因人力和资金的限制,几年来,我们所做的工作甚微。直到去年年底,我去台湾参加读经教育高峰论坛,遇到国际经典文化协会的温金海主席,他听说这样一个计划,非常感动,并表示全力支持。于是,我们终于在年初将这个工作提上日程。在把这个想法与友人交流的过程中,身在德国的杨嵋女士告诉我们,吟诵协会刚出版了一套“我爱吟诵”教材,并引荐王财贵教授与徐建顺教授认识。我们才知道,原来早已有人在做着这样一件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


    半年多来,通过吟诵协会举办的各项活动,我们对于吟诵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了解,在此,谨代表读经中心的伙伴们,向多年来致力于中华传统吟诵的抢救、研究和推广工作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以下,我想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吟诵在现代社会传播的必要性。首先声明一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并不是很能够分辩,或者不很在意吟诵和唱诵的区别,所以在以下叙述中,可能没有特别注重·这些概念,但那也是在渐渐了解过程中的真实写照,所以愿意与大家分享。


高中时,有一次我读到李商隐传记,书中常提到,诗人突然有了灵感,起身边走边吟。我那时第一次意识到“诗”是用来吟的,由此引发思索,到底“行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但是当时并没有网络,也不懂得去如何查询资料,所以一直没有什麽实际的结果。


大约在2000年,那时我上大学二年级,有一次在东方艺术系的海报栏上,看到叶嘉莹先生讲座消息,内容是“李商隐朦胧诗意境解析”。我看到“李商隐”三个字,马上就想到多年来困扰我的问题。讲座那天,座无虚席,叶先生精到深邃的见解固然精彩,但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大家是不是奇怪,爲什麽我一读诗腔调就变了,这不是方言,我从小生长在北京,我现在的发音方式是古人吟诗的方式...”


这一刻,如此不经意的到来,我才真真实实的知道,诗歌是用来吟的。我依然清楚得记得,叶先生在那场讲座中讲到一个叫柳枝的姑娘,读到义山的诗,发出“谁能有此,谁能为是”的感慨,而这种感慨亦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读到古人的文字和思想时,所常有的心情。叶先生还提到姜白石的一首诗“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那在闹事中卖艺的舞者,到华灯初上,游客渐散,依旧不肯停下舞姿,在月下孤芳自赏着。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又一个问题开始困扰着我,我们五千年优秀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在现代工业科技文明的冲击下,真的只能孤芳自赏了吗?


后来,再没有机会现场聆听叶先生的课程,不过,我购买了整套的迦陵全集,并且在网上搜集热心网友发布的讲课音频及视频,所以我常和朋友们说,虽然从未与叶先生有直接的接触,但我心里始终认为她是我的啓蒙恩师,感谢她在我开始思索人生意义时,感谢她在我迷茫彷徨时,以诗词之美,给予我冷静而温润的理性之光。


2006年,我认识了王财贵教授。那时我以记者的身份,在做一个“读经十年”的调查报告。我跟随王教授到北京、山东等地聆听他关于读经教育的演讲,临行的那天晚上,王教授把几位老师叫来聊天,说,我给你们唱诗吧,古人的诗是可以唱的。于是他唱了好几首诗,一直畅聊到深夜,并告诉我们,唱诗很简单自然,只要你跟着音韵的平仄舒入,随着情感的跌宕起伏,旋律自在其中。


从那天起,我渐渐走近了读经,而我的人生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解决了,我在了解读经,以及自己也实践读经之后,发现古文不再艰涩难懂,传统不再只停留在想象,我不仅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同时也知道怎么样帮助别人打开一扇门。从此,我多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知己,我不再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芳自赏,天地宇宙是如此广阔,心境豁然开朗。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去年开始,读经推广中心推动一项文化公益项目,面对大学生和教师团体的“啓发原创心灵 相约《论语》一百”公益冬夏令营。在为期一个月的大型活动中,营员将《论语》原文从头到尾诵读一百遍,由此体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轻松与美妙。同时,我们在课程中,安排了诗词吟唱的学习,希望结营时,可以学会至少二十首诗词的吟唱。尤其从今年开始,我们请徐建顺教授来给学员做中华吟诵的专场讲座,并也学习以吟诵的方式读论语,给参与的营员带来了很大惊喜。我们这个活动从去年冬令营只有六十人参加,到去年夏令营六百人,到今年夏令营,北京主会场加湖南、贵州、广东三个分会场共约三千人,明年,我们计划在全国开设十个分会场,期待以这个公益活动为依托,将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播得更广泛深入。


不仅如此,在吟诵学会的推动下,如今,很多读经家庭和读经团体,都加入到吟诵的学习中,我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孩子们乐在其中,以稚嫩的声音吟诵古典,这久违的声音,让我们看到生机和希望。


自从接触吟诵和读经,生命恍然有了方向,心灵不再寂寞空虚,这是我十年来逐渐的体会,也是我身边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共同的体会,这是我们能够坚持做这项工作的原动力。


以上是关于我个人心路的一些分享,以及读经推广中心的一些发展情况。今天来到这个会场,主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希望今后读经和吟诵能够更好的结合,给这个浮躁的社会,带来更多清新的荡涤。


因为王教授这次不能亲临现场,所以我特别带来一段音频。这段音频是十一年前,也就是2000年,王财贵教授在台中教育大学教授易经课时的现场录音,在那一学期中,王教授每堂课都会教同学们一首古典诗词吟唱,我选取的这段录音是在讲到易经复卦时,所教的邵康节《咏复卦》诗,那堂课45分钟的时间,大约有半个多小时都在讲解和教唱这首诗,碍于时间的关系,我将其剪辑缩减到4分钟,以了解一个概貌。增进大家对于王教授推广经典和吟诵的一些了解。


(播放音频)


十多年来,王教授在台湾的学生一直跟录他的课程实况,风格生动活泼,而内容纵横古今东西,我们最近正在进行文字转录和整理,希望呈现给更多朋友。


    多年来,我接触吟诵和读经,以及许多同道中人,发现大家虽在细节的实践上有所不同,然很多的想法都是一样的,这也是今天发言题目“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一点共同的想法,就是要把最美好的一切传承下去。


以上是我今天的发言内容,谢谢各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0f97b01011917.html

发言人简介:


    方哲萱,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人民大学哲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在读。

    曾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城市快报、《伊秀》杂志、音乐中国网等多家媒体任编辑记者,现为北京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出版研发部负责人。

    现兼职苏州复兴书院汉服研究所名誉所长,《华夏衣冠》《问道》电子杂志主编,并创办以“倡导华夏式生活”为宗旨的个人工作室及网络平台(悦和网·逸嘉工作室)。


4702 查看 0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还没人评论此主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