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雨点沙沙 于 2011-12-6 14:32 编辑

         西药大家都知道,在这就不单独说了。
        常人对中医中药实在是误解太多,其中就包括“中药毒副作用小”这一条。这浅显的漏洞,明眼人自然一看就知,于是当成是中医中药自身给大家的误导,对此口诛笔伐,不甚快哉。唉,看到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我这个外行,除了叹息,还能怎样呢?谁让中医他不争气,他咋就没有发扬光大呢!!!

**************************************************************************
以下文字源自百度: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乱役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

        据文献载,已发现能致死的中草药就达20多种,如有大毒的专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有中等毒性的驱蛔虫中药苦椅子,有毒的息风止痉的中药蜈蚣等。在中草药中有一些药物不仅具有毒性,甚至是剧毒,如:水银、斑蟊、红砒石、白砒石等。有的生药的毒性还是较大的,如生附子、生半夏、马前子、生草乌、马豆、生南星等。这些药物经过炮制后,虽然毒性可大为减低,但若滥用或药量过大,仍然会发生毒副作用,或出现中毒甚至死亡。所以在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据报道,曾经有位过“专家”用附子治疗风湿病,因用药量(增加一倍),结果病人呜呼矣哉。

        有毒性的中、草药用时虽应注意,但对一些常用的中草药,也仍然要讲究剂量,若药量过大。同样也会导致副作用。如甘草,药性平和,能调和诸药有健胃之功,具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缓和药性,和中缓急之效。但若无故而久服,就能影响脾胃气机,有碍消化功能;黄药子用量过大,可导致肝脏损害和黄疽;木通用量过大,可引起肾脏损伤;苦寒的龙胆草大黄生石膏用量过大或长期滥用,可引起食欲减退、胃痛、腹泻等消化道的副作用。

        有的人说:“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是误解,如人参、党参、黄芪等滋补药,如果滥用乱服同样也可导致毒副作用。曾有病例报道,有这样一个人,本来身体已是健康无病,就因服用了一支东北人参,结果导致胃部胀满疼痛、头晕、面部潮红、血压升高、大汗淋漓,经诊断其症状乃因服用过量人参而致“人参综合征”。此人病好后,在很长时间乃食欲不振。诚然,补药也不能随便滥用,无病照样伤身。

        为此,中草药也要注意合理用药,不滥用,不贪多,要遵医嘱服用,只要善于辨证施治就能收到药到病除的预期效果。


该贴已经同步到 雨点沙沙的微博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很给力!
教育观点
4070 查看 18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catherine_moon

    2011-11-25 08:28:23 使用道具

    有道理,长知识了
  • 疯狂的小豆子

    2011-11-25 08:47:17 使用道具

    呵呵,最好还是锻炼身体,远离各类药物呀!
  • zsjren

    2011-11-25 09:06:1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zsjren 于 2011-11-25 09:18 编辑

    中药的毒没西药的研究得中药那么透彻,但是西药的毒也不是一般的强,中药讲究针对性,比如上火,分肝火,心火等,降一处的火又辅以其他中药来补救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以达到人体做均衡,西药也是如此治疗,就如炎症,中药清凉解毒,会败体,通常会加些促进食欲的中药,西药抗感染用抗生素会杀伤全身细胞,会配以B6增强胃口,其实道理都差不多,这时候选中药身体恢复会更快。如果是个哮喘病人用中药效果就远不如西药。就如国学和英语,不能厚此薄彼,关键是要用得好。
  • sunshirly

    2011-11-25 09:12:21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学习了!
  • zsjren

    2011-11-25 09:31:30 使用道具

    楼主说的毒性强的药是我们很少用到的药,如果用西药治疗用样的病副作用也不是一般的小。至于滋补药要吃到中毒,那只能说这个人做事太没分寸,今年报纸上报道一个人吃零食和饭硬把自己给撑死的,总不能说是饭不好吧。不片面看问题,对症下药才是真。
  • roben

    2011-11-25 09:34:18 使用道具

    其实不管是中医还是西药,如果有效的话,起作用的都是一样的化学结构的物质,而且中药没有经过提纯可能更危险,特别是针剂。
  • maiduo

    2011-11-25 09:49:14 使用道具

    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事物。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不仅指中药,西药当然也一样如此。
  • 雅竹

    2011-12-6 09:19:10 使用道具

    中药的药效慢,很多人吃中药调理一吃就是好几个月,我看我们同事都吃了两个多月的中药了还再吃。医生开得总不见得会有毒吧。
  • 千眠

    2011-12-6 09:36:50 使用道具

    中药通常一剂药,有多个药物的配伍关系,合在一起煲药,可能是救命的,分开一味一味的吃,很可能就是夺命的,配伍的方式,非常互相减低了副作用,甘草更是拿来和百药的,目的也是减低副作用;

    这些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了,但提纲大概就是这样的。
  • 千眠

    2011-12-6 09:49:52 使用道具


    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中医治疗发高烧的最重要的药物是石膏,中医认为石膏大寒,非高热,不轻易用,使用中,也需要配伍的方式调整单味药产生的副作用,比如要提高石膏的溶解度,比如很可能还要同时吃玄参,降低药物的寒性,……

    下面转个专业点的说法,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本经》石膏功效释义

    □ 宋永刚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石膏为《本经》中品。原文: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即为生石膏,生石膏所含的水加热后丢失而成煅石膏。

      原文云其辛而微寒,而现在大多认为辛甘大寒。简言之,其差别在于“微寒”与“大寒”,就四气的性质而言,没有差别,但在程度上差别很大。

      笔者认为,之所以认为石膏性大寒,与石膏的临床用量有很大的关系,药典规定,石膏的常规剂量为15~60克,临床一般用量在30克以上。即使石膏性微寒,用如此大的剂量,其清热之力一定增强,故云其“大寒”,之所以产生“微寒”与“大寒”认识上的差别,就在于用量的大小不同。量少清热力弱,故呈现微寒之性,量大清热力强,即为大寒之性。

      与植物类药材相比而言,石膏的成分可谓最单纯不过了。药理研究表明石膏的清热机理可能与所含的Ca2+有关,不过CaSO4是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就此而论,在500ml水中10克的石膏与100克的石膏其浓度均处于饱和状态,理论上讲,其清热力是相同的。然而,中医临床表明,100克石膏的清热力远远胜于10克石膏的清热力。所以,对于石膏的清热机理,现代药理还没有彻底研究清楚。

      石膏清热的代表方是白虎汤,方中石膏配伍了粳米,姜宗瑞先生从石膏与粳米的配伍角度较好地阐释了石膏的清热机理。他在《经方杂谈》中说:20世纪90年代,农村仍饮用浅井水,味苦涩。因水中多含钙镁等矿物质,烧水的铝壶数月便结一层厚厚的“水锈”。一次,烧水的壶漏了,只能用做饭的铝锅烧水,半月的时间,锅内也结了一层“水锈”,后购得了新壶,再次用烧水的锅煮稀饭,不料饭熟之后,“水锈”全都混入饭中。因悟谷米(做饭用小米,白虎汤用粳米,同类)可使“水锈”溶解。由此想到了白虎汤中石膏主要成分为硫酸钙,微溶于水,若不用粳米汤煎药,石膏难以被吸收利用。所以粳米不仅可以护胃、养胃,还有促进石膏吸收利用的作用,是白虎汤中不可缺少的一味。

      临床应用石膏时并非必须配伍粳米,也可以配伍其他的药物,有不少中医在应用白虎汤时以山药代粳米,能够达到同样的清热效果,是不是粳米、山药所含的淀粉使石膏的溶解度增加?当然,中药的成分是多样的,只要进行了配伍,石膏的溶解度就有可能增加。所以,单味药物的研究与复方的研究是不同的。复方的研究非常复杂,这是由其成分的多样性决定的。

      凡外感病症均出现“寒热”,因石膏性寒,主治热证,所以“寒热”是一个偏义词,即热也。石膏主治外感之邪入里化热所致诸证,这种病证可以是邪热充斥气分而表现为气分实热证,症见大热、大汗、大渴(如口渴、口干舌焦等)、脉洪大,此时宜配伍知母、炙甘草、粳米,即《伤寒论》之白虎汤;也可以是温热之邪即温病(相当于传染病)侵袭人体,从气分传变至血分,而表现为气血两燔,症见神昏谵语、肌肤发斑等,宜与清热凉血之地黄、玄参等配伍,如《温病条辨》之化斑汤。若温热邪气深入心包,热蒙心窍,则见神昏谵语等,原文中的惊、邪鬼等均属此种情况。

      《本经》言石膏“主中风”,近人少用。盖石膏质重则能入里,味辛则能发散,两擅内外之能,性寒则能清热,“而为阳明胃府之凉剂宣剂也”(张隐庵)。风为阳邪,在太阳则恶寒发热,然必审其无汗、烦躁而喘者,方可以石膏配麻黄发越在内郁热,达肌表而出;在阳明则发热而微恶寒,然必审其口干舌焦、大渴而自汗者,可与石膏配知母辛寒清热除烦,以折阳明炎炎之势。

      首先,《金匮要略》之风引汤,方中重用诸石重镇之品,其中石膏专清风化之热,合他药共奏下热清热、重镇熄风之功以除热瘫痫;《千金要方》也有“凡中风人多热”的认识,虽未予详论,但已用石膏等“冷药”治之。至金元时期,刘河间指出:“凡我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治疗上,提出防风通圣散一类方剂。日人矢数道明等所著《汉方辨证治疗学》曰:“此方(指防风通圣散)对肥胖、面赤、头晕眼花及便秘倾向,半身不遂有效。”其次,《古今录验》之小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由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组成。现代临床多用本方治疗脑血管溢外、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表现为四肢不收者。再次,《医学发明》载大秦艽汤(秦艽、石膏各二两,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熟地、白术、茯苓、甘草、黄芩、防风、羌活、独活、白芷各一两,细辛五钱,每服一两)治中风手足不能运掉,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风,不拘一经者。此处的“手足不能运掉,舌强不能言语”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以上说明,石膏“主中风”的作用不容忽视。临诊上要掌握石膏的特性及其适应证并作配伍,就能收效。

      心下是一个部位,大多为胃的病变,石膏所具有的特性均表现为沉降,首先,本品为矿物质重,其次性大寒而沉降,故能降炎上之火,如胃火上炎,即为“心下逆气”,石膏是清胃热的常用药物,若见胃火上炎之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可与黄连、升麻等同用。石膏也是擅长清肺热的常用药,若见咳逆气急(喘、不得息),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甚则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等邪热壅肺证,可配伍宣肺平喘之麻黄,如《伤寒论》麻杏甘石汤。

      腹痛多为寒阻所致,故小柴胡汤方后注云:“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然邪热阻滞,亦可导致腹痛。清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明确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谓石膏能治腹痛,诚有效验。……盖此等证,大抵皆由外感伏邪窜入奇经,久而生热。其热无由宣散,遂郁而作疼。医者为其腹疼,不敢投以凉药,甚或以热治热,是以益治益剧。然证之凉热,脉自有分,即病患细心体验,亦必自觉。临证者尽心询问考究,自能得其实际也。”故胡希恕认为:“(石膏)主要用其除热,其适应证为口舌干燥、红肿热痛、肌腹挛缩坚痛、心烦汗出等证,是宗于《神农本草经》。”

      产乳,是指石膏可用于产后热病,张锡纯即持这种观点:“盖言其性不甚寒凉,可用于产后也。乃后世注《神农本草经》者,不知产乳之乳字原作生字解,而竟谓石膏能治妇人无乳,支离殊甚。要知产后无外感之热,石膏原不可用。若确有外感实热,他凉药或在所忌,而独不忌石膏,以石膏之性非大寒,乃微寒也。是以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有竹皮大丸,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中有石膏。夫乳中者,生子之时也,其烦乱呕逆必有外感之实热也,此实通《神农本草经》石膏主产乳之义以立方也。”他还说:“从来产后之证,最忌寒凉。而果系产后温病,心中燥热,舌苔黄浓,脉象洪实,寒凉亦在所不忌。然所用寒凉之药,须审慎斟酌,不可漫然相投也。愚治产后温证之轻者,其热虽入阳明之腑,而脉象不甚洪实,恒重用玄参一两,或至二两,辄能应手奏效。若系剧者,必用白虎加人参汤方能退热。然用时须以生山药代粳米,玄参代知母,方为稳妥。医方篇中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下附有验案可参观。盖以石膏、玄参,《神农本草经》皆明言其治产乳,至知母条下则未尝言之,不敢师心自用也。”同时附病案以证之。

      金创,即刀剑所致的外伤,又名金疮,石膏在煅用时能够收敛生肌,止血,故可用于外伤出血、水火烫伤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诸金刃所伤,血出不止:石膏、槟榔、黄连(去须)各一两,黄柏半两。上为细末,随多少掺敷疮上,血定,便入水不妨。《肘后方》治“汤火烂伤,石膏捣末以敷之”。清末医家张锡纯进一步明确了石膏治疗金疮是取其止血作用,他说:“《本经》谓石膏治金疮,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尝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甚效。盖多年壁上石灰善止金疮出血,石膏经煅与石灰相近,益见煅石膏之不可内服也。”

      石膏有生用、煅用两种用法,一般认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时宜生用,而收敛生肌时宜煅用。

      总之,石膏寒凉之性显著,清热之力较强,临床应用本品时,凡热性病症见脉洪数滑大而有力、唇红而干或舌干唇焦、舌质红、口渴欲饮、饮不解渴或汗出而渴等,放胆用之必效。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雨点沙沙 + 20 我很喜欢!
  • 明杰2005

    2011-12-12 15:27:50 使用道具

    要不怎么中药里有以毒攻毒的说法呢
  • 哆来咪发

    2011-12-13 09:06:54 使用道具

    中医最难的就是辩证了,现实中一个好的中医实在是太少了。
  • grapeputao2003

    2011-12-15 13:30:20 使用道具

    健康的身体最重要!
  • xiaobao99

    2011-12-17 05:40:49 使用道具

    谢谢LZ 分享.
  • sdaulxt

    2011-12-18 21:28:18 使用道具

    不止是中药,西药副作用更大吧。特别是抗生素,现在在医院都给滥用了
  • Lindsay512

    2011-12-20 15:56:55 使用道具

    绝对支持楼主的观点。
  • bailechen

    2011-12-22 08:45:14 使用道具

    不要把中药和秘方混起来,相信秘方,不信中医,理论上就以讹传讹,推论上更形而上学!
  • lcing

    2011-12-22 13:28:42 使用道具

    三分药七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