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使用道具
家有春夏

2011-11-26

[中华文化学习讨论] ZT 民国时期的万盛私塾

按:很有意思的记载,可以看到过去不同层次的私塾的影子。过去私塾的一些教学方法中,平时帶孩子读经也可以借鉴。现在我和春子就会把经典里的生字找出来做字卡。当然是很简单的那种,就是把字抄到字卡上。孩子很喜欢玩儿猜字认字的游戏。
民国时期的万盛私塾
     钱邦钊

    万盛长期处于四川和贵州两省3县交界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解放时连一所中学都没有,所以解放前的文化教育主要是靠私人办学,名曰私塾。
     据了解万盛场情况的霍永志讲,本地人曾在万盛菜坝办有一所私塾。但在1947年后,因国民党要办国民学校,万盛办了中心校,他的私塾就停办了。傅平章在插旗(原名后坝)办有私塾,还办有私塾幼儿园,办得比较好。其他有青山乡庙树坝的刘仁楷、黄永书先后在当地办过私塾,但招收的人数不多。桃子乡麒麟坝、丛林乡等地都办有私塾。这些私塾办得都比较简陋,不讲规模,不讲条件,只要有文化又愿办学教书,在庙宇、祠堂、私人住房较宽的,招几个学生就算办起了私塾学校。所教教材都是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随身宝》等等。上课是每天上午,学生一进校就背书,教新课;然后是读书。放午学前,每人必须用毛笔写两篇大字。学生学写字,开始是描红,教师用红笔写好,学生照着填写,进而是教师写好字格子,学生垫在纸下面仿写,再进而是学写悬肘(也称写悬笔),难度较大。这种写法就可以把字写大数倍。办法是:可以由老师写好,学生照写。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带帖(如颜、柳、欧等字帖)照着临写。这算是高年级、成绩好的学生了。每天学生写的字,教师都是当天批改的,下午发给学生。
     下午学生到校读书,老师讲课文,或教珠算等。
     学生初学珠算,是“三盘清”、“七盘清”,学会后可以打加减法。至于乘除法,就要学会“归除法”,共是九九八十一归。还有斤求两、两求斤(因原重量一斤是十六两)。把这些都学会了,珠算就算是学通了。
     下午放学前,每天都要做清洁卫生,安排好桌凳。
     私塾没有星期天,一年是以春节、端午、中秋3个节气,放假休息。在端午节,学生要向老师送点礼物,老师也要回赠如纸扇之类的礼物给学生。老师总要在上面写几笔,以表示鼓励和显示自己的文墨。夏天,天气渐热,小孩很喜欢到鱼塘、河里洗澡,老师为了学生安全,不让孩子下水,就给每个学生手上划个红色的符号,如学生下水洗了澡,红色必然要掉。下午老师要检查,这些是属老师爱护学生的做法。
     缴费很简单:交钱、交粮都可以,一般收费也不高,有的还看学生家庭情况,少收或者不收。
     还要说明一点:学生进校时必须要敬孔夫子。敬孔夫子的要求各有不同,有的要拿二刀头(即一方猪肉)和酒,当然也是敬老师了。有的很简单,就是香烛钱纸,学生叩个头,也就了事。还规定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要给“至圣先师孔子”牌位行礼。这些都是教学生的礼节而已。
     据调查:全区私塾办得好的地方,要算青年、兴隆两地。
     青年乡解放前是属綦江县、贵州省桐梓县管辖的地方。还设有南川县的办事处。商业比较发达,是经济很活跃的地方,人民的文化要求相应的要高些,发达些。青年街上有半边街善堂、教师胡宗海,桐梓街陈家祠堂、教师李华伦。李办私塾是新旧结合,除教启蒙读物外,还教算术、国文等课程。在青年街上办私塾的有4、5处。
     兴隆场(现名关坝镇)办私塾的有犹家大祠堂、小祠堂、凉风等地。其中办得好的,要算上坝村石板湾谢栋材处,他家是世代书香门第,祖辈、曾祖,都在朝中做过官,他本人也是入过学的,文化底蕴深厚。谢重视教书育人,收费较低,所以学生一直都保持20人到30人(因私塾对学生是一个一个地教)。解放前在今万盛这块地盘办的私塾中,谢栋材算是高层次的了。在教学方面,他除教启蒙读物以外,就教“四书”、“五经”(主要是《诗经》、《大学》、《中庸》、《论语》、《幼学琼林》、《古文观止》等经典著作。教育方面,谢除按私塾常规以外,他每天要考学生认字。将当天教的生字,用卡片写出来叫学生认读。如认不得的,是一个字打一个手板,要求是很严格的。并且,每月排有月程表,按月程表进行,如单日下午讲课文,双日教写文章,作对联,写诗词,他讲的课文生动,学生爱听,如有次讲梁惠王:“王坐鱼塘上,有牵牛而过塘者。王见之问曰:牛何知?”当时的学生至今还记忆犹新。教写文章,作对联时,谢出好题目,学生做。还教学生写人情、袱子,记中国式帐目。基本上当时社会上需用的东西他都在教。也是体现教与学并重,学以致用。故在谢栋材处读书的学生,长进是较快的。家长喜欢把孩子送在他那里去读书。
     旧社会的私塾还是为我们新社会培养出人材的。如犹明清他从发蒙在家附近陆炳辉处读3年私塾,后转学在谢栋材处读8年的私塾。解放后,即在村上当文书,参加土改工作,后在卫东小学当教导主任,直到退休。象这种情况还很多,有的是读一段时间私塾后又进新学校学习而成才的。
     旧社会,官方不可能拿很多钱办学校,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更不重视办学,即使后来国民党要办所谓国民学校,也是了了无几,当时一些有点文化的人想办私塾挣点钱、粮、物以养家糊口。一些稍有点钱的黎民百姓,想让儿女认几个字,学点文化,为他们的前途着想,把孩子送到私塾学校去。因为没有或很少国办学校,私塾就应运而生。虽然规模不大,办学条件差,但却灵活,方便百姓孩子入学。好在旧社会这些私塾的存在,否则百姓会更无知,社会更落后。所以,私塾在黑暗的旧社会特定历史阶段,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根据犹明清等人讲述整理)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10 理由 收起
非常 + 10 很给力!
4382 查看 1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岑岑妈

    2011-11-26 10:37:40 使用道具

    来学习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