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danielr 于 2011-12-9 12:13 编辑

第14届华杯赛试卷(小学组)初赛、决赛的真题 (28楼)免费

有专家认为:只有5%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数。
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卷入奥数,一定要因人而异。

一、当今世界数学最高奖
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菲尔茨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只授予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每四年颁奖一次。)
沃尔夫数学奖: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以获奖者一生的成就来评定。通常是每年颁奖一次。)
二、当代最伟大的华人数学家有3人:
华罗庚(1910—1985)、陈省身(1911—2004)、丘成桐(1949—还活着)。
(这三位华人被列入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
华罗庚(1910—1985):中国人都知道。
陈省身(1911—2004):
1948年年底,陈省身应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之邀举家从中国迁往美国。
1961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并入美国国籍。
1981年陈省身创建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长。
1984年陈省身获沃尔夫数学奖(第一位获该奖的华人)。
1984年中国教育部聘请陈省身担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
2000年回到祖国定居天津南开大学。
2004年病逝于天津。
丘成桐(1949—还活着):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1949年,生于中国广东汕头。
1982年(33岁),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第一位获该奖的华人)。
1993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德奖
2010年,沃尔夫数学奖(数学家终身成就奖)(第二位获该奖的华人)。
丘成桐已囊括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这三个世界顶级大奖。
(历史上仅有两位数学家囊括这三大奖项,另一位是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
三、第二位获菲尔兹奖的华人是:陶哲轩。
1975年生于澳大利亚。
7岁开始自学微积分,
8岁半升入中学,
13岁获得奥数金牌(1988年),
20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24岁被洛杉矶加州大学聘为正教授,
2006年(31岁)获菲尔兹奖。
11955 查看 40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一然宝贝2225

    2011-12-8 13:14:51 使用道具

    了解一下!
  • shuling

    2011-12-8 13:31:35 使用道具

    我也不喜欢奥数!
  • 马乖乖

    2011-12-8 13:33:29 使用道具

    学校老师就会推荐让孩子学这个东西,怎么办呀
  • 黑羽天使1982

    2011-12-8 13:34:12 使用道具

    现在的情况是全部学生都奥数。中国专家的意见基本上都没什么影响力。
  • danielr

    楼主 2011-12-8 14:17:18 使用道具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MathematicalOlympiads)简称IMO,是一项以数学为内容,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国际性竞赛活动,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现在,IMO已成为一项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同时也是公认水平最高的中学生数学竞赛。
    我国的数学竞赛始于1956年。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等人的倡导下,由中国数学理事会发起,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四城市首先举办了高中数学竞赛。


    1934年和1935年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罗马尼亚数学物理学会邀请东欧国家中学生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从此每年举办一次。

  • 天才二宝妈

    2011-12-8 14:23:02 使用道具

    根据孩子智商、兴趣和特长来培养比较好,
    拔苗助长可能会浪费时间,
    更不好的是还会造成厌学情绪。
  • dduoduo

    2011-12-8 14:24:23 使用道具

    为是么家长都学呢?都认为是自己的孩子在5%吗?  好像大家就是锻炼思维的居多吧
  • yangyang0208

    2011-12-8 14:25:17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danielr

    楼主 2011-12-8 14:30:29 使用道具

    调查显示83.6%公众支持改革或取消奥数——中新网    2011年02月15日 07: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奥数可以作为升学、择校的捷径(74.1%),被公众视为“奥数热”愈演愈烈首因。

        调查中,“奥数可以作为升学、择校的捷径”(74.1%),被公众视为“奥数热”愈演愈烈的首因。其他原因还有:“培训机构极力宣传的结果”(42.6%)、“父母望子成龙心切”(42.4%)、“学校过于重视奥数的结果”(42.4%)等。仅8.2%的人认为“奥数热”的原因是“奥数有趣,对孩子有吸引力”。

        “真正对奥数感兴趣,而且适合学奥数的孩子只是极少数。”中国数学会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永高,曾多次担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代表队领队。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奥数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奥数成为学生择校、学校“掐尖”的工具,这是首要原因。很多学生学奥数并非出于兴趣,只是为了进重点中学。所以,现在“奥数热”主要存在于小学阶段,只有极少数高中生愿意花时间来学奥数。
      其次,家长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差。既然别的孩子能学奥数,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但‘奥数热’的根源在于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间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存在明显差距,才迫使家长激烈竞争重点中学的名额。”陈永高说。


  • 千眠

    2011-12-8 14:32:59 使用道具

    在中国,啥都听专家的就不如啥都不听比较安全。

    例如鸡兔同笼,1500年前,《孙子算经》里的题目,如今其中一部分的鸡兔同笼解题方式被归纳到了奥数范畴,估计孙子知道都头疼,我怎么就写出奥数题了?

    我看了很多低-中等的奥数题,也就是最多平时的应用题,加多了一重的思考,想想就能解的,怎么就成了少数人专用知识了?

    奥数题和思考题,很多时候是无法界定的,难道要放弃一切思考题和难题吗?


    只有参加竞赛的,高难度奥数题才不适合所有人,其他的稍微深一点的题目,脑筋勤运动,越思考越能思考。


    当然,喜欢放弃的也自有自己的权利。


    但这些莫名其妙的百分比真让人讨厌,当年那谁谁说95%的是好人,于是就一定要揪出5%的坏人。

    现在又揪出个5%尖子。

    其实鞋是不合脚,拿起来自己穿穿看就全知道了,哪里要问什么专家意见?

    真的不合脚,弃穿还不迟。

    因为专家说,这些鞋子,不适合大家穿,就放弃试鞋的人,是放弃机会的懦夫。


  • danielr

    楼主 2011-12-8 14:43:48 使用道具

    北京教委发通知 希望杯被取缔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2011-11-24 09:58:09

      昨天,市教委下发《关于禁止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通知》,紧急叫停“希望杯”数学竞赛,并再次重申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举办任何形式的学科竞赛。
      据市教委介绍,近期,一些民间机构和组织,以举办“希望杯”数学竞赛的名义,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组织开展全市性的学科竞赛活动,收取报名费并向学校按比例返还,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误导家长将从此类竞赛优胜奖获得者中选拔优秀学生,向高一级学校推荐。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严重侵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骗取家长钱财,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所以,市教委决定将其取缔,并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目前,市教委已要求各区县教委将《通知》精神传达到每一所学校和每一名教师。同时再次重申,严禁各区县教委和各中小学校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学科类竞赛活动,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入学工作中通过学科竞赛或参考竞赛成绩来选拔学生,各中小学校不得违规出租校舍为学科类竞赛活动提供场地。
      据了解,“希望杯”数学竞赛是一项全国范围的国家级青少年数学竞赛,由中国科协普及部、《数理天地》杂志社等机构共同主办。参赛学生涵盖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该项赛事自1990年开始设立,其中,中学组已举办了21届,小学组举办了10届。由于该项赛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获奖学生还可以被优先选派参加IMC国际数学邀请赛及参加数学英语夏令营等。
  • Ashley

    2011-12-8 14:45:33 使用道具

    5%的比例还是说高了,文中所说的是天才类的孩子,1000个里有1个还差不多。
  • danielr

    楼主 2011-12-8 14:58:21 使用道具

    关于奥数的话题历来争议不断。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liyanhao1209

    2011-12-8 15:02:4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liyanhao1209 于 2011-12-8 15:03 编辑

    5%说的也有点虚! 哪有这么高!
  • 千眠

    2011-12-8 15:12:30 使用道具

    真正的奥数尖子,那是凤毛麟角,不过普普通通的初级中级奥数,其实是个人有基础智商水平的人,稍微动动脑子都能做出来的。

    批评的目的是让那些尖子生也没机会学呢还是让愿意多思考的普通学生陪着不愿意思考的一切放弃学习?

    最后大概一刀切,谁都没得学是公平? 那是惩罚爱思考的,奖励脑子的懒惰。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10 理由 收起
    卡布奇诺 + 10 我同意!
  • danielr

    楼主 2011-12-8 15:18:15 使用道具

    奥数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转自网络

    初入中国
    19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举,进入全面学习苏联的年代。从苏联回国后,1956年,在华罗庚和苏步青等人倡导下,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宁波等城市分别举办了中学生数学竞赛,这是奥数在中国最早的阶段。
    这一年,高中毕业不久的裘宗沪,正准备去当老师。在数学上的才华,让他得到了宁波数学竞赛阅卷的机会。
    这个机会最终让他的一生与奥数紧密相连,他后来成为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文革”开始后,数学竞赛被冠以“封、资、修”的名号而取消。

    直到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观点在会议上重新提出。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时代。
    1978年夏天,在华罗庚的组织下,教育部、中国科协、团中央共同举办了首届全国八省市中学数学竞赛,由北京、上海、安徽等八个省市组织代表队参与。
    考场上,当时教育部的一位副部长前来视察。他说,中国刚接到了罗马尼亚主办的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邀请,询问他们能否带队参赛。中国并没能参赛,原因很简单,时间上来不及。
    1978年,裘宗沪已经成为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他也头一次听说了IMO。

    1979年,读小学五年级的王锋参加了他平生第一次数学竞赛,得了第一名。当时他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就好像一次题目难一点的考试。”
    他进入初中后,老师从全班五十多人中排出两三人去海淀区少年宫听讲座。王锋得以听到一些课堂上没有的题目。几年后,他成为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IMO比赛的队员。但在这之前,王锋和奥数一样,并不广为人知,直到全国数学联赛的举办。
    对于中国奥数来说,1979年是个充满了“第一次”的年份。这一年,8省市数学竞赛扩展为全国数学竞赛。

    谁也没想到,第一次全国大赛成为双刃剑。
    一方面,此次比赛动用了很大精力和财力,甚至采用专人带卷子用飞机运送,但效果并不理想,空热闹了一场。当时教育部领导打报告给李先念、方毅两位副总理。因人力物力消耗过大,上级批复决定在五年之内不再举办类似全国竞赛。
    另一方面,因为此次比赛而成立的全国竞赛委员会把数学竞赛推向全国,同时带动了物理化学竞赛的发展。从那以后,裘宗沪感觉数学竞赛开始有了新的生命。

  • danielr

    楼主 2011-12-8 15:25:3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anielr 于 2011-12-8 15:27 编辑

    金色的光芒

      中国数学竞赛出现转机,开端是1980年的“大连会议”。后来,人们把这次会议称作中国数学竞赛的“遵义会议”。 会上成立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普委会)。出版数学普及读物、组织数学竞赛、做好成人科普工作成为他们的工作内容。 几乎所有与会代表都认为,要以数学竞赛为普及的手段,但是重在参与,竞赛成绩并不重要。 当时普委会将全国性的数学竞赛定性为民间课外活动。决定竞赛由中国数学会主办,由教育行政部门和科协资助。精简节约和自愿参加也成为竞赛原则。 不过,在最初,大规模的数学竞赛并不被政府看好。 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协试图说服数学会不要搞全国竞赛。中国数学会提出更名为“省、市、自治区联合竞赛”,由各地区自愿参加,轮流举办。制定了“三不原则”:不层层选拔,不组织代表队,不组织集训。后来两个反对者也被他们感化。 1981年10月,由25个地区一万六千多名学生参加的第一届数学联赛开始。在重压之下,整个筹备工作未敢动用中国数学会公章,由相关人员签名代替。自此,数学联赛就像接力棒一样,在越来越多的省份传递,数学热开始蔓延。 随后几年,中国不断接到IMO举办国的邀请。裘宗沪和同事们也一直试图打通关系参赛,但终未如愿。“当时,环境复杂。出国也难,我每次只能在给相关领导写的新年贺卡上谈参赛的事。”裘宗沪回忆,“欣慰的是,高中联赛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直到1984年,为与高中配套,开展了第一次初中联赛。并制定竞赛制度:每年10月中旬第一个星期天举行高中联赛。初中联赛则定于每年4月上旬第一个星期天举行,一直延续至今。 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有人询问中国代表团,为什么所有的大国都参加IMO,但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一直不参加。这句话为IMO带来了转机,中国政府当即决定参加当年的IMO。 王锋与裘宗沪的命运在这一年交汇。从初中到高中,王锋已经参加了多次全国联赛,成绩优异。他与上海学生吴思皓被选中代表中国队参加IMO。裘宗沪则成为第一届中国队观察员,一行4人远赴芬兰参赛。“当年纯粹是去探路的。”裘回忆。当时,吴思皓拿了一块铜牌。此次参赛最大的收获就是信心。 1985年底,举办了第一次为IMO选拔人才的“冬令营”。由各省分别组队,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全部参加。中国队队员都是从联赛层层淘汰选出。从此,全国联赛有了更明确的目标——IMO。 1986年,华沙。中国队第二次参赛,6名队员得到3金1银1铜,总分跃居第四。 “这一次参赛,良好的成绩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加了不少分。我们成为了各参赛国瞩目的中心,很多国家领队称赞中国会在不久拿到第一。”裘宗沪说。 这个预言果然实现了。1988年中国总分第二,1989年第一,1990年,IMO来到中国。期间成立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裘任秘书长。 1990年的北京,整个城市都在为9月份的亚运会做准备。少有人知的是,第31届IMO也来到了中国。这是亚洲第一次承办大型学科竞赛活动。组委会委员由当时国务委员李铁映担任。最终中国队以5金1银的成绩蝉联第一。 那是个崇尚冠军的时代,何况是国际比赛。奥数变得金光闪闪。 金牌得主回到家乡之后,往往会受到让人惊愕的奖励,从学生到教练,奖房奖钱。有的省里领导还会陪同一起入京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奥数俨然成为了另一个代表国家荣耀的“中国女排”。

    更多的人,开始投身数学竞赛。随着热潮而来的,还有巨大的争议与失控


  • danielr

    楼主 2011-12-8 15:38:40 使用道具

    杀入小学拔苗助长

    31届IMO之后,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支奥林匹克教练员的队伍。当时,各级教练员人数达到6500人左右。
    绝大部分地区已办了业余数学奥林匹克学校,有关数学竞赛的书刊已成为热门货。
    在这一年的“宁乡会议”上,普委会提出了“搞一个强调普及和基础的小学生竞赛”。1986年,社会上已经掀起了一定程度的小学生竞赛潮。当时很多数学界的人士都不赞成搞小学数学竞赛。中国数学会理事王元就明确表示,“小学生应该多玩玩,不要搞什么比赛。”
    但是,自邓小平名言“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出现之后。就有人宣称数学竞赛也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最终没能“逃过一劫”。
    1991年6月,中国数学会举办的第一届小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开赛报名人数仅四川就达到40万人,最后不得不将全国名额限制在20万以内。
    九十年代末,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重点初中往往名额有限,于是“特长”成为了进入重点中学的重要条件。上海业余数学学校负责人熊斌说,曾有中学校长向他抱怨,2000个学生报名他们只能选200个,怎么选?不按特长,难道按照身高体重来选?而在特长生中,因为大学择优录取奥数特长生,拉动着高中择优录取奥数特长生,这最终使得重点初中对小学奥数生也尤为青睐。
    小学生的奥数成绩,一下成为一个硬指标,奥数的重量陡然加重。
    曾经参加奥数竞赛的李华(化名)在1980年代中期读小学时,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参加奥数培训。现在他成了北大附中的数学老师,“班上前10名全部在学奥数,其他同学当然效仿。奥数怎么能不火?”
    对于奥数在小学的火爆,教育界很多人士一直在发出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奥数教育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教育,只适合于少数在数学方面有天赋才能的学生,并不适合于大多数学生,拔苗助长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厌学。
    但这些声音,在奥数的大潮,和随之而生的经济利益链条转动的巨响中,显得势微而无力。
  • 温暖的心2010

    2011-12-8 16:00:53 使用道具

    不好意思的说,那些奥数题目,我也做不来.
  • yanzi.wang

    2011-12-8 16:49:01 使用道具

    虽然不知道这个5%是怎么算出来的。但是以我半专业人士(现在虽然不当数学老师了)来看,真的不要让孩子学奥数。
    我们大四的时候真的是开不出课来了才安排了个奥数吧,我是觉得。要么就是觉得有市场。
    奥数不开发智力,你会就会了,不会那肯定是自己想不出来的。
    而且不体现举一反三,一个题就一个方法。
  • danielr

    楼主 2011-12-8 17:13:15 使用道具

    逐渐失控

    除了小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更多力量开始发力,把奥数拽向脱轨的地步。
    政绩是其中一股力量。奥数界流传的一个段子说,当年广东省主管文教的副省长说,他家门牌是22号,坐22路公交车,据说广东在全国数学竞赛中也是排名22,他要管一管。于是具体安排成立了广东省奥校。随后广东成为全国IMO奖牌较多的省份。
    影响奥数走偏轨道的另一股力量,是功利色彩严重的保送。
    1986年正式组队参加IMO后,为了让每年参加国家集训队二十多个学生安心备战,就都给予其免试上大学的保证。1980年代,国家教委出台政策规定包括数学、化学、计算机等在内的五个学科高中联赛成绩好的可以免试上大学。推荐保送和竞赛的关联由此确定下来。
    但是包括裘宗沪在内的数学界人士,均反对将竞赛成绩作为推荐报送上大学的条件,他们认为一次考试不能代表数学水平的高低,因此也不应成为保送的理由。
    但是,数学界已经没有能力阻止保送的热潮了
    每一届数学联赛结束后,某些省前50名名单一出来,各大学就会争相前去招生。甚至有的大学为了寻找好的生源,偷走了裘宗沪手中的国家集训队名单。
    后来,香港科技大学也依据这个成绩来“买”学生,在集训队排名前20的学生,他们愿意开价40万。
    “学校、学生、家长都被卷入竞赛和升学的怪圈里,无法自拔。而我们举行竞赛的本来目的与愿望也在‘升学’的充斥和影响下变得模糊不清。五个学科的高中竞赛组织已经没有办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委和科协又因为有政策在先,不好取消。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裘宗沪非常无奈。
  • danielr

    楼主 2011-12-8 17:32:3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anielr 于 2011-12-8 17:36 编辑

    叫不停的奥数

    全国奥校进入方兴未艾之时,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四地是比较有特点的。
    北京奥校形式松散,广州则是在寒暑假重点培养学生,武汉奥校则采用函授方法,上海市中学生业余数学学校则是每周日开展活动,且只针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为此,上海奥校形式颇得裘宗沪推崇。他认为“当时还应该规定一条,数学奥林匹克名词应该只用于高中”。

    小升初取消考试真正引爆的却是数学会无法控制的市场化培训机构
    这类培训机构与奥校最大的不同是,目标明确指向升学,只要交钱谁都可以去上。
    而像上海业余数学学校这类奥校只招少数合适学生。学校负责人熊斌称,“我们办学只针对中学生,一个年级4到8个班。由各学校推荐15到20个人,我们再组织考试。最后留下来的整个上海市不超过200学生。” 与市场化的培训机构动辄千万的收入相比,该校每周日半天课,收费40元的标准低得可怜。“我们老师大多是自己有兴趣,同时也希望能培养一批好苗子。如果选择去市场化机构上课,收入是我们这的2到3倍。”

    奥校热的急剧升温,不单造成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任课老师的本职工作也应奥校课程的占用而受到影响。
    1994年,中国教委基础教育司召开了各学科竞赛负责人及新闻媒体参加的会议,提出停办奥校。这是相关部门第一次正式提出取缔奥校。 裘宗沪当时表示,全国奥校中由中国数学会承办的只有四五个,主要是针对学有余力和兴趣的高中生,并为IMO储备人才。他认为过热的是小学奥校,也一直是中国数学会反对的,希望教委酌情而定。 但最终没能挽回局面。教委很快发出通知停办所有社会上的奥校,除了IMO集训队。
    裘宗沪自己做了个小范围调查,发现停办的都是正规的奥校,那些不正规的奥校很快以各种名义重新活动起来。

    1995年底,教委在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限定以后所有国内的学科竞赛都要报教委批准之后才能开展。其时,中国数学会已经停办了争议重重的小学竞赛,想保住中学联赛。 但1996年的初中联赛仍没保住。教委相关负责人认为,一个学会搞一个联赛就可以,没必要搞几个。为了这届初中联赛,教委相关负责人在协调会上跟数学会的人争吵起来,坚决不准搞初中联赛。
    1996年的限制竞赛的风潮一过,各种竞赛又相继开展。
    1997年,中国数学学会恢复了小学数学竞赛
    除此之外,与奥数性质一样的比赛还有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教育学会、华罗庚实验室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以及中小学数学教学报“迎春杯”等针对小学生的赛事。

    奥数与“反奥”再次陷入轮回,直到2009年,成都市公开宣布要“封杀”奥数教育。

      2009年的一个下午,年过七旬的裘宗沪安静地坐在有些昏暗的房间里。中风后,他只能用一只手翻书,口齿也有些不清。但他思路依然敏捷,能随口背出友人的电话号码。他仍然关注着奥数的发展,会不时与那些来访的年轻教师探讨与数学有关的各种问题。 那个下午,他说,“现在的奥数,虽不像‘文革’时遭受的挫折那样严重,但仍产生了巨大的困扰。早知道奥数变成这样,当初不如不做”顿了一下,他又说:“其实奥数(宗旨)一直没有变过!”不过,他仍坚持认为,奥数本身,并没任何过错
                (部分内容参考裘宗沪回忆录《我愿意做的事——数学奥林匹克之路》)


  • 德香

    2011-12-8 21:51:03 使用道具

    还是依照孩子兴趣才行呀。
  • manlian

    2011-12-8 23:31:44 使用道具

    奥数对不适合的人来说,是挺折磨人的
  • danielr

    楼主 2011-12-9 09:29:4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anielr 于 2011-12-9 09:30 编辑
    qjmdyq 发表于 2011-12-8 22:34
    同意!为啥普通的孩子都不必学奥数呢,学奥数对开拓思维、培养数学兴趣是很有帮助的。学奥数,并不意味着 ...


    我的看法是:
    奥数不是洪水猛兽,我们没必要妖魔化奥数。
    奥数也不是万能良药,我们也不必神话奥数。


    认同你说的“学奥数对开拓思维、培养数学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奥数,就像你说的“学奥数,并不意味着非要竞赛得奖。”锻炼一下,开拓思维,培养数学兴趣,这很好啊。


    但是,如果有人说:
    “我听很多过来人的家长说,从潜力角度看,比较了很多歌小学的时候同样非常优秀的孩子,有的学过奥数,有的没学过奥数,这些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都是顶级的,根本不分上下,可是到了中学阶段,几乎是一面倒的变成学会奥数的孩子的理科成绩全面优秀,没学过奥数的孩子,就参差不齐了,有的还行,但有好几个甚至是一落千丈,理科全面崩溃……”


    你又会作何感想呢?
  • danielr

    楼主 2011-12-9 12:03:2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anielr 于 2011-12-9 12:06 编辑

    奥数比赛有很多种,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办的。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
    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华杯赛(全称:“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可以说是奥赛的标杆。并不是每个小学生都能参赛的,采用邀请制(推荐制),大约平均每个班级只有一个人有资格报名参赛。

    而同样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希望杯却是一种普及型比赛,有些学校几乎是全班报名,出题简单、考试难度低、按地区评奖使得更多的人能参与,更多的人能获奖。(貌似让每一位家长都看到了希望。呵呵。玩笑。)【北京教委发通知,希望杯被取缔。(12楼)】

    下面贴出一些第14届华杯赛试卷(小学组)初赛、决赛的真题,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要注意考试时间哦)











































































































  • lch

    2011-12-9 12:53:41 使用道具

    哎,这奥数啊,学习了!
  • 惟意

    2011-12-9 12:59:51 使用道具

    不追求高目标,纯粹地学点皮毛,锻炼下小脑袋。
  • Alicemami

    2011-12-9 13:10:15 使用道具

    我觉得这得看奥数的定义和定位了。高难的奥数竞赛是奥数,一般难一些的思维题是不是奥数呢?
    其实只要不追求非要参加什么高级别的奥赛拿什么奖加什么分,经常用一些初中级甚至再难的题去锻炼一下逻辑思维玩一玩脑力操也挺好玩的,只要小孩子不反感。
    奥数不必妖魔化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态度平和客观,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