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回家之后,你都做些什么呢?
中国孩子回答:先做作业
英国孩子回答:游泳、跳舞、参加活动小组
金华一校长抛出12个问题
中英两国孩子会怎么回答
见习记者 张一诺
前几天,金华北苑小学的校长施益新刚去了英国,顺道还捎上了自己的12个问题,施校长说,自己这一回的目的,就是想看看英国小鬼和中国小鬼有什么不同,从而可以折射出两国教育文化的差异,可供大家取长补短。
为什么选择小孩子做访谈?
他说,孩子最不会说谎,最天真,从他们身上,你也许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采集完了英国孩子的想法,昨天,施校长又叫来了年纪相仿的中国孩子,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了他们,整理出了一份答案。
参加访谈的孩子都是两国9-10岁的小学生,2男2女,我们选取其中部分问题,看看两国孩子的答案有什么差别。
1.在学校里,你什么时候最开心,
什么时候最不开心?
英国小鬼哈瑞的回答是:“我最开心的是学校有很多活动日,比如艺术日,在那天你可以欣赏很多艺术品,最不开心的是不能到草地上玩的时候,特别想去玩。”
而中国小鬼的回答却是:“老师表扬,还有考100分的时候最开心。没有不开心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是为我们好。”
2.放学回家之后,
孩子们都做些什么呢?
英国小鬼们的回答像是统一过,一律回答,游泳、跳舞或者参加活动小组、看电视,而中国小鬼们答案也很整齐划一,都是回家先做作业。
3.老师哪些做法你们很欣赏呢?
英国小鬼克莱瑞,最喜欢的是周三下午老师上的课:“我们每个星期三下午,老师会教我们如何相处,也会教我们如果被冒犯了,或者遇到威胁了,该如何处理。”
莱恩也很爱周三下午,那时候,会有不同老师教他们音乐和法语。
中国小朋友王佳艺最欣赏老师的地方是老师在课余的时候,给他们补习题目,因为老师给他们增加了很多知识。
施校长点评:观察上面几个问题就会发现,英国孩子的生活中,“玩”占到了很大一部分,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开心是因为有得玩,不开心是因为没得玩,放学回家,孩子们也有充分的时间去玩耍。
而我们的孩子,在问题的里外都体现出了“学习”在他们生活中的分量,这也看得出目前“唯分数论”的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
4.你们知道英国(中国)最近发生过什么大事?或者是即将要发生什么大事?
克莱瑞知道明年就是奥运会了,莱恩能准确地报出一些重要的足球比赛。哈瑞知道前几周有个橄榄球比赛,奥利弗说明年三月有一个比较大的游泳比赛。还有一些网球比赛。
而包志安,知道的是快要过年了,孙一文知道以前中国和日本有战争,有很多人去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坐大船,结果被很大的浪打翻了。
5.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呢?为什么?
克莱瑞梦想成为一名牙医,可以做不同的实验,莱恩想象力丰富,想当女作家,哈瑞喜欢踢足球,想当足球运动员,奥利弗喜欢科学,想当科学家。
包志安的特长是画画,所以想当画画老师,王佳艺想当宇航员为国家做贡献,孙一文老妈说他嗓子好,要他当歌唱家,吴振强想当发明家,对社会、对环境、对人民都有用处。
施校长点评:英国的孩子比较关注自己喜欢的运动和赛事,中国的孩子,关注的东西比较成人化,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反倒关注不到了。
英国的孩子,在确立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也和自己的爱好息息相关,而中国孩子的未来,更像一句口号,并不是从自己的爱好出发。还孩子天性,其实很重要。
6.你有什么特长?
克莱瑞会打羽毛球,莱恩喜欢游泳,哈瑞和奥利弗都喜欢足球。
中国小鬼们介绍的时候也很整齐,除了包志安说自己会弹钢琴,剩下的孩子,特长全是画画。
7.课外还参加过哪些活动呢?
培训有吗?
克莱瑞参加了中考辅导的训练。莱恩被挑去参加那些具有“高智商”孩子活动的俱乐部,别的两个孩子则什么也不做。
中国的孩子看起来就特别忙碌,包志安课外参加过英语比赛,还有游泳比赛。王佳艺课外参加过游泳兴趣班还有一些其他兴趣班,参加过钢琴比赛。孙一文参加过游泳比赛。吴振强参加过奥数比赛。
施校长点评:中国小孩参加的培训班以知识类培训为主,运动的挺少。
8.当同学们学习不认真时,
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
英国小鬼克莱瑞告诉我们,如果上课的时候不认真,“老师会有记录,记录如果达到一定限度,老师会给家长写信。”
中国孩子的回答是:“我们老师第一次就是提醒我们一下,第二次就会再和我们说一下,也有耐心,第三次就定下惩罚措施,第四次就实行惩罚措施。”
施校长点评:对小孩子犯的错误,还是应当以引导为主,严禁体罚,特别是变相的体罚。
9.放学后,
爸爸妈妈经常会对你说什么呢?
妈妈在莱瑞回家后会问:“今天在学校你开心吗?今天都做了什么呢?”
而王佳艺的家长会说:“你今天学了哪些东西,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回家快点做作业,我做哪些事情不要你关心的。”
施校长点评:英国家长的关心面挺广,而中国家长对孩子学习、作业关心要多。
施校长说,在整理这些材料的时候,也感慨万千,自己去英国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孩子活动场地很多,走在路上,感觉真是人在画中游。那里的孩子,每个班相连的都有一个实验室,可以给孩子们做实验。“给孩子自由,还孩子自然。”是不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