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展
英文愈早学愈好吗?
哲学家维根斯坦说:「学一种语言,是在学一种生活方式。」也因为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惟模式,所以人最后也只会选择一种语言,一种文化来当作母语,否则就无法有独特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虽然台湾的政治人物常会说:「我们又不是被吓大的!」可是每个父母亲只要听到商人恐吓:「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点上」,马上吓得乖乖就范,把孩子送去五花八门的语言或才艺或潜能创意的补习班,于是父母亲的功能变成「出租车司机」,每天为了接送孩子穿梭大街小巷,在不同的上课地点间奔波着。
提早学习一些属于认知方面的课程,其实只会短暂地满足父母亲的虚荣感。以长期表现来说是没有差异的,更危险的是会排挤孩子随着大脑发育而该及时给予的正常发展,如人格养成与情绪发展等等。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比耐力、比适应力的马拉松长跑,当我们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点时,反而会让孩子累死在起跑点上。
母语优势只有一种
谈到提早学习,最明显的该是已经算全民运动的英语学习狂潮。连学校正规课程也从我们当年的国中,往下延伸到从小学三年级,现在更是有不少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文课了。的确有很多家长看到非常多发生在周边或报导中的实例:生长在多种语言环境下的孩子,可以非常自然地以多种语言同时交替着讲话,而且语调语音也非常纯正,不由得以为只要创造适当的环境,以及投入金钱送去面对老外,那么孩子就可以有多种母语,长大后的竞争力岂不是大大提升了吗?
很可惜的,若抱着这样期待的家长,在孩子上了高年级或国中,会感觉到他们的英文程度似乎没有更好,反而退步了!
有不少研究指出,只有极少数极少数的人可以同时拥有两种以上的母语,绝大多数的人,在大脑发育到十岁以后,就会强迫我们选择一种母语,因为大脑的空间与运作,必须留给人类其它更多且更复杂的学习之用,因此在十岁以前原本可以很自然切换不同语言模式交谈的孩子,就逐渐丧失了这种能力。
语言只是工具
哲学家维根斯坦说:「学一种语言,是在学一种生活方式。」也因为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惟模式,所以人最后也只会选择一种语言,一种文化来当作母语,否则就无法有独特的创造性思考能力。研究也指出,字与思想是一体两面的,因此孩子的母语(中文)基础若是不好,会影响到其它领域的理解与学习成效。
这也是过度花时间在英语最大的后遗症──会排挤其它能力的养成。因为孩子的学习时间有限,你花时间心力在这一部分,势必就没办法照顾到另一部分。何况许多非知识性的潜在学习的关键时刻就在孩子十岁之前,这或许是有人说「让孩子有发呆玩耍的时间,比坐在教室上课来得重要」的原因吧!
语言只是工具,父母千万不要把使用工具当作是追求的全部,而错失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野有道理:英语毕竟不是我们常用的沟通语言,在日常生活里也很少有机会用,因此培养国际观并不只是学语文。若是在孩子幼儿时期,过度学习英语,反而会阻碍其它更重要能力的发展,如创造、合作、适应等。我们一定要记得,所谓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让世界有了独特的你而更多彩丰富。
国际观(1)
让孩子出国值得吗?
同样是出国,有先期准备,孩子的收获会比较多。而且也比较能融入当地孩子的学习生活,这样才有机会体会不同国家孩子的想法,这种知道别人怎么想,也能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才是真正的国际视野。
有许多家长感受到培养孩子国际观的重要,因此除了全家一起出国旅行之外,还会想办法送孩子出国去见识见识。
在以前大概是高中、大学才会有的外国交换学生机会,现在不少焦急的家长往往在孩子才上小学就逼着他们参加游学团或国外的夏令营队。
花大钱,让小孩子参加这种国外的短期旅行与学习,到底值不值得?
我想,不管什么方式的旅行,包括和家人度假式的休闲,以及到此一游拍照留念式的观光,对孩子而言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些印象与收获,但是若希望孩子因此而「更有国际观」,那未免是太沉重的期盼了!
我认为所谓国际观并不是让孩子认识了几个国外著名的景观或建筑物,也不是参加一些夏令营,和国外的孩子一起在营队里玩游戏,或者一大群台湾去的孩子一起在国外教室上几堂英文课,就能有更开阔的视野。
国际观也不只是知识上可以对外国的首都或物产人口如数家珍,甚至即便你让孩子阅读与外国学生一样的教材,孩子也不见得就能有国际视野。因此,该如何把可以背诵的知识,变成孩子实际生活中的体会,这种与生命经验及情感的连结,才是让孩子改变与主动学习的动力。
AB宝在二○○六年寒假尚未正式开始,就参加了金车教育基金会主办的第五届中美文化交流,飞到美国波特兰当地的小学上课。我觉得这个时间去比暑假去好,因为当台湾放寒假过春节时,美国学生尚在正规的学期中,上正式的课程。AB宝他们这个文化交流团的小大使们打散到不同的学校,每个人独自在不同学校与班级,混在当地的孩子中间一起上课,然后在下课的社团活动中,每个孩子必须肩负社团指导老师的角色,指导外国孩子学习中华文化,如扯铃、书法或中国功夫、民族舞蹈等等。到了假日他们全团的小大使们会合正式公演节目,如舞狮等等。
当然,这个交流团在台湾是先经过征选,征选上了以后,再经过大半年的集训与学习之后才出发。我想,同样是出国,有这些先期准备,孩子的收获会比较多,而且和当地孩子一起正常上课,也比较能融入当地孩子的学习生活,这样才有机会体会不同国家孩子的想法,这种知道别人怎么想,也能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才是真正的国际视野。
在此附上B宝在美国所写的一篇感想:
历经长途飞机,终于到达波特兰,这边的土地广大,房屋都排的很开,每户人家都有自家风格,而且到处都是森林绿地,风景秀丽,让我羡慕不已。
我的学校Orhcars小学,虽然不大却很新,这边的老师很尊重学生,上课很自由,下课时间由老师决定。早上我们都会一起分享日记,下午到班上和美国学生一起上课,美国学校每天都会有一个“specialclass”如:PE、音乐课等。
美国人的PE课很有趣,有些球类我甚至都没有见过。音乐课都在唱歌,而且还有音乐发表会,老师也邀请我一起上台演唱。在这边只要敢问问题,他们都很乐意帮忙解答,外国人对中国字很感兴趣,而且他们也相当好学,相信经过这次文化交流,他们可以更了解台湾。
有一天在学校上阅读课时,我们读了篇文章,告诉我们世界上有许多小孩没有办法接受教育,此时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幸运,不仅可以上学受教育,更感谢爸爸妈妈能让我体验不一样美国生活。
野有道理:不出国也能让孩子具有国际观,最好的方法,就是挑选一些拍得很好的各国纪录片或类似纪录片的剧情片,陪伴小孩一起观赏,并做适度的引导及延伸阅读。因为拍得好的纪录片可以呈现多元文化与多元观点,而且影像原本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及角色投射作用,可以激发孩子强烈的情感,这正是主动探索的最重要起点。详细参考资料,请见p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