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2-18 22:07 编辑

年初在德国热线把我们海外儿童读经识字的实例贴出,并与网上友人交流一番。转贴如下(感谢遥岑远目的分享)。遥岑远目:借这个楼再请教个问题:我女儿(两岁八个月)听老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自己也每天念一遍,现在可能有六十多遍了,自我感觉收获很大。我女儿呢,也很乐意听老子,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基本习惯了,平时时不时也会自发得背几段。对于指读她兴趣不大,看我在念,她基本就自己玩,等我念完才凑上来。不过她对内容非常感兴趣,经常问我个别的字或者句子是什么意思,我能回答的尽力回答,可是说实话不能解释的占绝大多数,弄得她有点失望。不知道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谢谢。


家有春夏:我觉得你做得很好啊,就是这样的。至于不能回答的,应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知识上妈妈就不了解的,自然如实说不知道,妈妈可以去查一查再告诉她。一种是超越孩子的理解能力的,也即智慧上不易讲解的或者妈妈还不理解的,就告诉孩子这些句子要她多听多读,坚持学习,长大了才会慢慢了解。而妈妈不理解,就是因爲妈妈没有从小读经(我就是这样啊,呜呜~~),所以现在还不是很明白,妈妈也在和你一起学习。

当然,孩子如果在诵读期间问问题,可以先告诉她读完了再说。让孩子养成完整诵读的习惯。

孩子在两三岁确实不用指读。甚至从根本上来说指读也不是那麽重要的。指读只是一种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而其实孩子在这个阶段是无须注意力也可以学习的,所以指读也只是爲了比较快地看到识字效果的做法。

就经典解释的问题,再引申多说几句(参考季謙先生问答):现在的孩子普遍爱问问题是和她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是有关的。因爲现在整个社会的教育都是侧重知识型的。在知识领域里当然要越清楚越好,凡事要问个爲什麽,甚至我们这些家长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长大,而且主要以知识型方式给孩子解释这个世界,所以孩子从一开始就习惯这样地思維方式,而且能这样思考的孩子常常会得到家长老师的赞许,因爲这是“聪明好学”的表现。作为老师家长则认爲应该尽量地解释,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如此孩子的问题越深,思考就会越精密,这本身都是没有问题的,因爲在知识的领域,就要如此,孩子也在知识上获得成长。但是在文化教育、美感教育、德行教育领域,是不需要这样问问题的,因为这些本不是“知识”,一个孩子在这些领域最主要的学习就是文化的熏陶,而不是知识的了解。只是因为近代的教育风气,老师倡导孩子要从知识学起,以知识为标准,所以我们孩子从幼稚园开始,就渐渐养成往知识方面学习和思考的兴趣,结果,另外一方面,文化陶冶的工作或者这种教育方式被或多或少地忽視了。但是现在整个社会都形成这样的习惯了,怎麽办呢?所以作为老师家长,就要分清两种学问的不同,要用两种不同模式来教,知识是尽量要讲清楚的,文化智慧方面是不必讲清楚的。家长老师有这样的认识后,就能面对这个问题。

胡兰成先生有一段关于儿童读经论述很到位,和mm分享一下:

教育的基本意义是要教学生能向着未知。大自然的未知,不能以已有的方法去推知,而惟可以一无依傍地豁然感而知之。《易经》有一句:“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就是说的这个。中国向来是先生少教,学生多学,乃至小小学童就教之读那不懂意义的经书,都是为要他开向未知,使他自己慢慢的会了,或是将来一旦忽然悟得 了。然而现在学校的教法是使学生感而知之的能力萎死。他们遇到了知识的角度与方法略有不合于其所知的,即刻不会。
    又说教小学生读经书,他不懂得意义又何益?但教小孩读经书正不是为教小孩知,而是为教小孩开向未知。小孩面对着未知,只是好情怀,这就是他一生幸喜的根源了。
    现行美国式的教育是违反生理的。人幼时记忆力强,理解力尚未,今不教之记忆民族传统的好语好事,而教之理解。及到了中学以上的年龄则理解力开始发达,今却 要他记忆种种考试题详解与课堂笔记。中国旧时教小孩读经书,正是善用其记忆力,现在虽然不懂意义,后来他的人生里慢慢会懂起来,这才是真知。


遥岑远谢谢你的详细答复,你这么忙,还让你受累码这么多字,心里很过意不去。undefined 自从决心让孩子读经以来,我从来没想过要引导孩子了解经典的意思,因为念经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就能直接领略中华文化里最优美的风光,我又何必自封为唠叨的低质导游煞风景呢。可是我们家的孩子,怎么说呢,我不知道这种个性现在是否普遍,还是她眼下正处于语言的敏感期,任何东西都用问清楚是什么。比如走在外面看到花就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这个植物盲每次都被她问住,只能老老实实回答她说不知道,然后答应她回家查。每次一到家,我鞋都没换好,她就催我上网查了。最热衷的是打听各种样式的奶酪面条鞋子啦之类的具体名称,如此状态大概快有大半年了。又比如今天吃饭时突然问我schinken的ken 是不是啃的意思,明显想要理解每个词的确切含义。此外她也背了不少诗,也是经常问我某字某词是什么意思。其实诗相对来讲很好说,名词居多,船啊,剪刀啊,有不少她能理解的,她就很高兴。相比较而言,老子的部分她仅仅是养成了习惯而已,谈不上多喜爱,她也问过我好几次这是这么意思,那是说什么,但因为许多话不能翻译,比如大道废有仁义,众妙之门之类的,否则韵味内涵都会大打折扣,我基本就打哈哈,用最简单的几个字打发她。她要再问我,我就说等你再长大一点就会明白的。我觉得这么说她不是很高兴,反而觉得这是她现在所不能掌握的东西,因此不很投入,那状态和她看绘本念古诗不能比的。虽然眼下她还行,能接受老子的熏读,我怕时间长了会不会兴趣打折啊?所以想再向你咨询一下,是不是这情况在幼童念经里挺普遍的?我理解你的意思,“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和”格物致知“是两种不同的学习途径,可是对孩子来说如果两种路径同时存在,孩子可能就会舍难求易。不知道除了请孩子坚持再坚持诵读,又什么更好的办法或者说辞?


家有春夏:mm啊,說一個更讓你心裏過不去的情况吧,你知道俺现在在加德滿都,每天只有十個小時有電,還常常在半夜,所以我昨天是自己的活儿都不幹了,把電腦的電池都用在給mm的回復上了。

哈哈。

半開玩笑的。別當真啊。來加德滿都的第一天,就被塞給了一張每周供電時間表。好多年沒過過這種極其節約用電的生活了。其實也適應了。想想在其他地方真是太浪費電了。呵呵。

言歸正傳,想說mm也是要放鬆的。就專注你自己讀吧,孩子不是才兩歲多嘛。我家二寶儿也就聽著呢。能聽就聽些,願意問就問些,能答就答些,不能答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她失望也是沒有辦法啊。因爲超越孩子年齡的抽象的義理,你答了她也是失望啊,因爲她根本就明白不啊。但是接觸多了,孩子自然會瞭解,就有這樣的學問,是不必馬上什麽都明白的。

有時候,一時不明白并不是壞事。孩子這種“蒙”的狀態是非常可貴的,也就是在這個階段,孩子可以糊里糊塗地學習,大人都沒有這種能力了。現在能糊里糊塗地多學,日後就不會糊里糊塗一輩子了。呵呵。

我這糊里糊塗的回答,mm你就心領了吧。別太認真了,糊里糊塗讀吧,有大效存焉。呵呵。



+ G0 }$ j$ u
  
遥岑远目:  感动。我哥哥上个月也去了加德满都,回来后在电话里和我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当地的生活状况,好像说有些宾馆还自备了发电机,听得我挺向往的,什么时候也去那里体验一下和着日出日落的生活。我就是个未雨绸缪的脾气,什么事情都事先想得很全很细,很多情况下其实是“庸人自扰之”。眼下我女儿还没怎么烦呢,我就先假设上了某种可能性,说到底还是自己心里有差别心,老觉得孩子可能会没兴趣。mm说得对,让孩子在这种“蒙”的状态学习,本身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糊里糊涂地学,吸收内化的效果才不一般。学习了,谢谢。

3920 查看 4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smileysr

    2011-12-18 22:06:10 使用道具

    沙发呀。好好读读
  • Perrin

    2011-12-18 22:35:59 使用道具

    來加德滿都的第一天,就被塞給了一張每周供電時間表。好多年沒過過這種極其節約用電的生活了。其實也適應了。想想在其他地方真是太浪費電了。呵呵。
      --我现在挺期待这种生活的~有电了,都不容易静下来思考
      有智无慧比无智慧更可怕
  • 吉娜丝

    2011-12-18 23:02:02 使用道具

    {:soso_e100:}路过看看
  • friday1103

    2012-1-9 01:31:24 使用道具

    楼主写得太好了,“蒙”是一种很可贵的状态。

    回想自己曾经的学习过程,也有很多这种时刻。总有哪天机缘巧合,让你的“蒙”豁然开朗。

    而小时候给孩子读经,就像给他心里播下了一颗宝贵的种子。虽然,还不知道这颗种子最后会开什么花,结什么果,但是只要假以时日,园丁耐心的浇水,施肥,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而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遭遇,正是决定到底开什么花,结什么果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