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2-21 16:54 编辑

以前在网上和网友就海外中文教育的讨论帖,留個底。

网友:不知道我的观点对不对啊!
我们家的都8岁多了,既然读了就想让她读透了,而且她这个时期应该可以记住读过的东西了.所以不想总炒剩饭.当然复习还是必须的.我的意思是,读了几本无所谓,哪怕就只读一了本经典,可是她读懂,会用也就足以。


家有春夏:说得有道理。读就要读透。
只是针对不同的读物,不同的方面,对这个透有不同的要求。

就开蒙识字阶段来说,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是不必让孩子把文本读得或者背得太熟的,因为太熟了孩子就常常不再专心指读。所以这个阶段可以等孩子能流利诵读一个文本了,就换下一个文本,保持孩子的指读兴趣,提高识字率。

孩子开蒙之后,开始真正学习经典,“诵读”一定要“透”,即读够一定的遍数,比如以五十遍或者一百遍为限,之后定期复习。这不是“炒剩饭”,而是经典学习的性质使然。经典经得起反复诵读,而且历久弥新,百读不厌。让孩子爱上经典的一个最好方法,就是反复学习,让他们熟悉经典。因为孩子的天性是喜欢重复的,他们对于诵读熟悉的经典常常兴致盎然。虽然孩子在这个时期记忆力很强,但是在没有读够一定遍数之前,如果不保持一定频率的复习,也很容易遗忘。当然,反复读透一部经典也不意味着一个时间段只能读一部经典,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具体如何达到反复诵读,怎么安排新课和旧课的比例以及旧课复习的频率,
是一部经典读完复习一部,还是把几部经典一起复习,还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安排。


对于经典学习的“懂”的方面,在少年儿童期倒是不必强调“透”。不是说孩子完全不懂或者完全不要求孩子懂,只是期待孩子在儿童期就深刻理解经典恐怕不太现实,因为他们在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擅长记忆而弱于理解,而且他们不必有所谓理解就可以快速记忆。

经典属于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永恒性学习的范畴,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学习,这种学习的特点就是不懂也可以学,不懂也可以教,现在不懂不意味着将来不懂,而且少儿期不学将来学起来就困难得多。我们如要用现在唯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方式去考孩子对经典的理解,那他可能一点也不懂或懂之甚少,但如果我们肯从长远的历程看,应该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 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我们以为儿童不懂经典,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小时有了默默的酝酿,到了适当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经典的学习就是一种熏陶式、酝酿式的学习,在不断反复地学习过程中,随着孩子生命的成长,他们对经典的了解会逐渐深入,越懂越多,越体会越深,应用得越得心应手。

因此,在经典的学习中,诵读之“透”可以给日后理解之“透”、运用之“妙”提供最大的助力。

但是如果是中文学习的对象是一般的儿童书籍、知识性书籍或者普通教材的话,就不必要求反复诵读,不论大人还是孩子恐怕也没有耐性一遍遍诵读,因为越读越像白开水,食之无味了。这种冷饭不必多炒,倒是可以以孩子能懂为标准,能懂的才教,教了就要求懂,而且懂了就读新的。因为这种学习属于语文教育中的“技能性实用性”学习,是可以以懂不懂为标准的。

但是语文的学习究其根本来说,是一种人文性质的学习,其“人文永恒性”方面属于高度的学习,“技能性实用性”属于低度的学习,其高度的学习可以涵盖低度的学习,即学习好了高度的方面,则低度的方面可以事半功倍地学好,但是仅仅学习低度的方面,却仍需在高度方面下大工夫才有成效,甚至错过了教育的时机再进行高度的学习将非常困难。








3629 查看 6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manlian

    2011-12-20 19:28:49 使用道具

    半部论语治天下,读精不读杂,是楼主的意思不
  • yanzi.wang

    2011-12-21 10:36:37 使用道具

    可是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要是情节之上的话,读一遍确实够了。但是碰见好书,反复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大奖小说,每个年龄层次的读都有不同收获。所以,经典可以一遍一遍的读。
    而且,经典,不一定就是古典。我们给孩子读的书恰恰是不够现代。古典的书里面宣扬的教义都太含蓄了。对指导者的要求也高。
  • 非常

    2011-12-21 12:51:05 使用道具

    一个“透”字,可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换个说活:读一本书,先把薄书读厚。再把厚书读薄,最后把薄书读没。也是一个透字。再换个说法:读到“每有会意,不求甚解”,也是一个透字。再换一个说法:正所谓:书不可不读,但又尽信书不如无书,读出自己的味来,师古而不泥古,也是一个透字。
  • 非常

    2011-12-21 12:58:33 使用道具

    每次看到家有春夏的新贴,总是不由赞叹。学国学的朋友们要多去体会。这么好的贴子,不看不体会,实在可惜!
  • dvontheway

    2011-12-21 13:35:50 使用道具

    这个问题我最近也有点疑惑。儿子读论语已经五十多遍,当然离百遍还有距离。因为新学的是周易,每次读到论语和道德经儿子就总想跟我讨论意思。我原来也是不讲解派的,现在慢慢有点犹豫,要不要稍微给他讲讲呢。要说明的是,我自己也没有理解透。不过如果要讲讲(当然我也没有打算细讲,只是初步准备在他读到问到的时候给他一点解答),我会专门再多看一些书自己好好学习一下。我自己其实也是有兴趣的,就是平时只是跟着儿子读,并没有专门读解经的书,是不是可以开始了呢。他现在学英语,每次有问我都必答,而汉语总是有问不答,因为我总是说妈妈也不知道(事实上也是真的不知道)。现在感觉他越来越想要知道意思了,如果是顺着天性的话,是不是可以开始讲讲意思了呢?

  • 家有春夏

    楼主 2011-12-21 15:46:1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2-21 15:47 编辑
    dvontheway 发表于 2011-12-21 13:35
    这个问题我最近也有点疑惑。儿子读论语已经五十多遍,当然离百遍还有距离。因为新学的是周易,每次读到论语 ...

    我在保证和孩子诵读学习的基础上,会利用时机给她讲客观知识性的内容,当然也是她能理解的。特别是利用这种讲解引发孩子对历史的兴趣,对先贤的親近感。
    马上要冬至了,我们就正好复习“复卦”,讲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之后天就慢慢变长了。讲九九消寒图,讲冬至大过年,吟诵邵康节的《冬至吟》,画画复卦是如何一陽来复的,讲什么叫“至日闭关,商旅不行”,打算冬至我们也在家老老实实待着。呵呵。(详细内容我那樓里会有,前天读经课上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