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2-21 16:54 编辑
以前在网上和网友就海外中文教育的讨论帖,留個底。
网友:不知道我的观点对不对啊!
我们家的都8岁多了,既然读了就想让她读透了,而且她这个时期应该可以记住读过的东西了.所以不想总炒剩饭.当然复习还是必须的.我的意思是,读了几本无所谓,哪怕就只读一了本经典,可是她读懂,会用也就足以。
家有春夏:说得有道理。读就要读透。
只是针对不同的读物,不同的方面,对这个透有不同的要求。
就开蒙识字阶段来说,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是不必让孩子把文本读得或者背得太熟的,因为太熟了孩子就常常不再专心指读。所以这个阶段可以等孩子能流利诵读一个文本了,就换下一个文本,保持孩子的指读兴趣,提高识字率。
孩子开蒙之后,开始真正学习经典,“诵读”一定要“透”,即读够一定的遍数,比如以五十遍或者一百遍为限,之后定期复习。这不是“炒剩饭”,而是经典学习的性质使然。经典经得起反复诵读,而且历久弥新,百读不厌。让孩子爱上经典的一个最好方法,就是反复学习,让他们熟悉经典。因为孩子的天性是喜欢重复的,他们对于诵读熟悉的经典常常兴致盎然。虽然孩子在这个时期记忆力很强,但是在没有读够一定遍数之前,如果不保持一定频率的复习,也很容易遗忘。当然,反复读透一部经典也不意味着一个时间段只能读一部经典,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具体如何达到反复诵读,怎么安排新课和旧课的比例以及旧课复习的频率,是一部经典读完复习一部,还是把几部经典一起复习,还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安排。
对于经典学习的“懂”的方面,在少年儿童期倒是不必强调“透”。不是说孩子完全不懂或者完全不要求孩子懂,只是期待孩子在儿童期就深刻理解经典恐怕不太现实,因为他们在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擅长记忆而弱于理解,而且他们不必有所谓理解就可以快速记忆。
经典属于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永恒性学习的范畴,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学习,这种学习的特点就是不懂也可以学,不懂也可以教,现在不懂不意味着将来不懂,而且少儿期不学将来学起来就困难得多。我们如要用现在唯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方式去考孩子对经典的理解,那他可能一点也不懂或懂之甚少,但如果我们肯从长远的历程看,应该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 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我们以为儿童不懂经典,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小时有了默默的酝酿,到了适当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经典的学习就是一种熏陶式、酝酿式的学习,在不断反复地学习过程中,随着孩子生命的成长,他们对经典的了解会逐渐深入,越懂越多,越体会越深,应用得越得心应手。
因此,在经典的学习中,诵读之“透”可以给日后理解之“透”、运用之“妙”提供最大的助力。
但是如果是中文学习的对象是一般的儿童书籍、知识性书籍或者普通教材的话,就不必要求反复诵读,不论大人还是孩子恐怕也没有耐性一遍遍诵读,因为越读越像白开水,食之无味了。这种冷饭不必多炒,倒是可以以孩子能懂为标准,能懂的才教,教了就要求懂,而且懂了就读新的。因为这种学习属于语文教育中的“技能性实用性”学习,是可以以懂不懂为标准的。
但是语文的学习究其根本来说,是一种人文性质的学习,其“人文永恒性”方面属于高度的学习,“技能性实用性”属于低度的学习,其高度的学习可以涵盖低度的学习,即学习好了高度的方面,则低度的方面可以事半功倍地学好,但是仅仅学习低度的方面,却仍需在高度方面下大工夫才有成效,甚至错过了教育的时机再进行高度的学习将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