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ellybruce 于 2011-12-27 22:57 编辑
品德属于精神范畴里的概念,是非物质的。品德有高低之分,却无贵贱之别。
品德无色无味也无形。品德不可闻不可见不可品尝,却人人都有。
把人生分割成无数个瞬间,每个瞬间我们都在做出选择。有个老人倒在地上,我们是扶还是不扶?在这个选择的背后,我们有着怎样的思考,我们所做的思考秉持着一个什么样的原则?以一贯之,无论大事小情,能始终秉持着一个公正的原则的便是君子;能始终秉持着大公无私的原则行事的是圣人;在某些时刻难免做出自私的利己的选择的是普通人;自始至终只知道利己的是小人。
同样的一个选择,背后可能存在不同的思考。一个人帮别人扶起倒地的自行车,如果是为了不至于给行人带来不便,就是利他的,如果是为了做给身边的女朋友看,就是利己的。我们无法知道别人的内心活动,不可能从一两件事情中看出一个人的品德。我们甚至不能从一个人一生的选择中看出他的品德,所谓的盖棺定论是很可能不全面的评论了一个人。
成王即位时尚年幼,他的叔叔辅佐他,他叔叔独自处理朝政,把成王关起来,只让他学习,朝野之间非议成王的叔叔许多年,直到成王长大后他叔叔把政权全部交还到成王手上。成王的叔叔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周公,至今也没有哪个宰相敢自比周公之贤。假如说周公在成王没长大时就去世呢?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的周公还是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周公吗?同样,王莽篡位前就死了呢?甚至很多人都不会相信王莽有篡位的想法。
品德在人的生活中事事处处都在发挥着作用,它左右着人们的选择,他是人们选择的原则。可是,看清一个人的选择,甚至看尽一个人一生的选择,我们也无法对他的品德下定论。悲哀的是,要看一个人的品德,我们却还不得不从他的选择中去归纳总结。
一个人的品德是否高尚,和一个人拥有的物质多寡毫无关系,和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毫无关系,和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无关。
还记得那个给地震灾区捐款的八旬老婆婆吗?她是一个乞丐,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人,一个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我们耳熟能详的贪污犯有多少?他们官居高位,受过高等教育,有曾经骄人的工作成绩。
品德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在一次募捐中,捐10元的乞丐和捐100万的商人可能有着同样的内心活动,他们做出选择的原则可能是相同的。
想到了就写下来,做个备忘。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