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无疑大家都挺喜欢那些民国课本,本来我觉得小孩子的那些课本还很不错的,呵呵,不过,按照一些高人指引,对比了那些文章删改钱的原文以后,开始觉得不慢了。再看看那些老课本,我觉得要发出一些自己小小的声音宣泄一下,呵呵
“透过那一帧帧工笔线描的插图、一行行竖排的繁体字、一篇篇隽永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材编写者,我仿佛重新发现了汉语的美,呼吸到来自那个年代的一股清新蓬勃的气息。并且,这3套老课本也解开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民国时期不少人念完小学之后,便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
——中国青年报2011年最后一期冰点特稿,刊发了教育学者王丽一篇关于民国小学国语课本的文章。与国语老课本一样,王丽的这篇文章同样让人“惊艳”,好似推开了一扇豁亮的窗子,看见了悠远的中国气韵,不免“心有戚戚焉”。王丽说,这就是我亲爱的母语啊!如此优美、如此典雅、如此亲切。
相信这样的感受道出了很多“回头去看”的人的心声。正如这个冬天、眼下,我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手边摊开着一册《开明国语课本》:“北风吹,白云飞,太阳哪里去了,树上的叶子哪里去了,地上的青草哪里去了。”中国文字之美,尽在其间,而丰子恺寥寥几笔的绘图也是笔简意深。小小童子,浸润在这样的语文教育之中,想不被潜移默化也难、想不热爱母语也难。
还有《小猫要过河》:“小猫要过河,不会游水,他向鹅借船,鹅说,我没有船。小猫说,你的身体不像船吗?你的脚不像两把桨吗?鹅笑着说,请你就上船吧。”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文字展现出来的,正是文字本身的魅力。语文是应该讲感觉的,缺乏丰富、细致的感觉,再宏大、再精密的设计都很难真正触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