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1-1 22:54 编辑
关于学习国学经典,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争论古已有之。
争论的原因及焦点,也许在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的标准判定不能统一。判定标准的不统一,在于人心的不统一。
据说,当年朱元璋看到《孟子》里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怎么君成了小三了?于是勃然大怒,视《孟子》为糟粕,还请搬家公司把孟子的塑像从孔庙里搬了出来。
但到了晚年,朱老板又看《孟子》,读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于是又大加赞叹,视孟子为精华,重请搬家公司把孟子的塑像搬回了孔庙。
论语中讲:道不能弘人,而人能弘道。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水就是水,但人之不同,有人饮水会拉肚子,有人饮水可以解渴。书之为物,如水一般。 是糟粕还是精华,全个人的胃口。
其实,关于经典是糟粕还是精华,《礼记.经解》中讲的比较清楚: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 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