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ignite 于 2012-1-3 06:54 编辑

中学版怎么不能放视频, 请自行到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gEYpNx5WdE/
观看吧, 太过瘾了。

赛题是:以成败论英雄
正方是新加坡的一个大学
反方是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明显占优势;论题正方本身占劣势,但新加坡大学从语言,思维上辩论的还不错。

补充一句,新加坡的华语教育还是相当不错的。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peterpan + 20 谢谢
6643 查看 8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ignite

    楼主 2012-1-3 05:55:02 使用道具

    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个赛事, 今天看到感觉特棒,特地了解此赛事的背景。

    国际大专辩论赛

    从1993年首届举行至今。每两年举行一届。轮流在新加坡和北京举行。 从普通的爱好者到专家学者,历届以来倍受瞩目。逐渐成为华语辩论的最高舞台之一。 来自各大院校的辩手在这一舞台上各显神通。大力推广和发扬了辩论艺术和中文文化。 历届以来,大赛赛制也不断发展完善。另比赛更具有观赏性和竞争性。 比赛中辩手精彩的辩词、理论功底以及临场应变和团队配合往往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经典。

      1986年,新加坡广播局为推广华语的影响和应用,增进本区域高校的交流和友谊,首创了一种新的电视游戏模式——大专辩论会。当时称为“亚洲大专辩论会”,两年举办一次。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应邀参加了首届和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均以优秀的表现夺得冠军。
      1992年,新加坡电视机构总裁访华,提出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亚洲大专辩论会”的设想,并很快达成合作意向。
      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主任负责就合作具体事宜与新加坡方面进行磋商,并提议将名称改为“国际大专辩论会”,此提议得到新加坡方面的赞同。1993年1月,双方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
      协议规定:“国际大专辩论会”宗旨为:促进华语在国际上的普及和应用,展现华语的魅力;促进参赛国家或地区之间、大学之间、青年之间的 思想沟通和情感、文化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促进国际间电视同仁的合作,使电视具有更大的覆盖性和代表性,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国际大专辩论会” 仍两年举办一次,双方轮流承办,节目版权共享。
      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在新加坡举办,中国派出复旦大学参赛。中央电视台播出全部比赛的七场实况录像后,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由此掀起了一股辩论热潮,影响至今。
      1997年马来亚大学打破了大陆队伍连续夺冠的势头,开始了连续3年进入决赛辉煌历程
      同时大陆辩论圈开始了对辩论的反思,主要的观点是“辩论赛应该常变常新”(至今为止,该观念仍然有争议,但是却主导了后来历届辩论赛的主办方,至少表面上如此)
      1999年国辩第一次大规模更改赛制,西安交大以目前为止最好的决赛圈成绩击败了马来亚大学
      2001年恢复了传统的1993年新加坡赛制
      实力强劲的武汉大学在新加坡被马来亚大学击败
      2003年国辩10年,CCTV与新传媒续约,将继续举办国辩
      2003年赛制变化巨大,决赛中大击败了世新大学
      2005年新加坡举行,电子科技大学击败了香港科技大学获得了冠军
      2007年大陆第一次将网辩引入了国内选拔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代表大陆院校参赛,并在决赛圈中淘汰了新国立、港中文后进入总决赛并击败澳门大学获得冠军
      2009年因为经济危机,国辩推迟
      2010年国辩恢复,在新加坡进行,决赛中武汉大学击败马来西亚大学并获得冠军,两个院校共同缔造了国辩传奇
      2011年国辩将在青岛进行
  • suyuemama

    2012-1-3 08:19:32 使用道具

    中学的时候搞辩论赛,老师给我们看过呢,那时候看得心潮澎湃啊,觉得辩论的人都很有气场呢
  • ignite

    楼主 2012-1-3 08:26:05 使用道具

    manlian  这是市场里倒腾过菜呀,太能忽悠了,咱不去,你自行去吧,没你品味那么高。

    这么好看都没兴趣,多过瘾啊。
    看这个, 一是看辩家的口才, 有的还真是忽悠。 不是论坛里说要学好中文, 学好母语吗? 这也算是学好的一种标志吧。 千万不要学成茶壶里装饺子,有货倒不出。
    二要看论辩双方的逻辑思维能力。 别看有的说的引经据典,说的天花乱坠,但背后的逻辑一塌糊涂, 惨不忍睹。
    三要看当场的反应速度。 人家说完了, 要立刻回应别人的问题。 有的避而不答,而言它的, 就是正面打不过, 开始进行迂回战术了。
  • manlian

    2012-1-3 08:38:35 使用道具

    ignite 发表于 2012-1-3 08:26
    manlian  这是市场里倒腾过菜呀,太能忽悠了,咱不去,你自行去吧,没你品味那么高。

    这么好看都没兴趣, ...

    有啥兴趣呀,忙着找豆腐呢,您挺幽默哈。
  • 千眠

    2012-1-3 17:59:10 使用道具

    专访新国立队长万华明:带着“人情味”一路向北

            自强新闻中心记者 朱柳宇         2010-12-17 06:01:54.0

        2001年,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对阵双方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辩论队和武汉大学辩论队。最终武大胜出挺进决赛又无缘冠军。

        2010年,依然在新加坡,已改名为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现场,武大首场遇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最后负于对手。但武大最终获得冠军。

        12月10日傍晚,新加坡国立大学辩论队成员在结束与中山大学的交流后,抵达武汉大学。接风宴上,一些队员采取了一种特别的干杯方式:他们持续发出“轰轰轰轰”的庆祝声,持续好几秒后最后大喊一声“也”,然后碰杯。在一旁的队员解释说:“这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边特有的干杯方式。”

        带队的队长万华明,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同时,他也是2010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中新加坡国立大学辩论队上场的三辩。“其实我是在武汉出生的,后来去了深圳,在高中时到新加坡的。”万华明笑着说,“所以也可以算是半个武汉人。”以下为对他的采访。

    右一为万华明

        记者(以下简称记):对辩论的看法?

        万华明(以下简称万):我接触辩论大概也有八年多了,这是一个蛮锻炼人思维的活动。因为平时在社会中有很多问题,讨论时会受到很多局限。但是在辩论场上,我们的讨论会被很大程度地简单化,然后双方会有一个立场。而这个立场是片面的真理,我们通过一个片面的真理寻找一个切入点,然后把己方的真理发挥到淋漓尽致。我觉得这就是辩论赛启发人思维的一个方式。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价值观就会变得比较包容,比较放宽。因为我们都需要考虑到对方的立场,正视它一些能够被大家接受的地方,所以总的而言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锻炼思维的活动。

        记:对武大辩论的印象?

        万:我觉得跟我们相比,武大的辩手更有文采,武大的辩论向来都是文采飞扬、激情澎湃。而且武大辩手对于逻辑和技巧的掌握是我们队辩手非常需要学习的。我们的辩手可能因为主要是以理工科的同学为主,所以在文采方面会略逊色。但是我们就会喜欢从比较长远的角度去思考,以情动人,然后讲一个平常人会讲的道理。把这个道理讲明白,打动观众和裁判,这是我们的方式。

        记:新国大和武大的辩论缘分?

        万:那一年我们队刚刚创立,当时我们的几位前辈,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很多辩论训练,也就是练了几个月就上国辩了。当时武大真的是一支非常强大的队伍,拿了中国全辩冠军,又打了很多比赛,而我们的队员在经验和实力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

        那一年的交手之后,我们在很多其它的场合也有一些来往。例如名辩盟国际辩论邀请赛,在那个场合我们队和武大交手过。其他场合我们交手的机会不多,但很多比赛都会去,大家也会碰到。我们很珍惜和武大交流的机会,一直把武大当做一个非常敬佩的的对手和学习的对象。特别是武大的赵林老师,他好几次出去担任评委,每次听赵老师的点评都觉得非常发人深省。

        像前段时间在苏州的名辩盟,我当时看到武大的同学感觉特别亲切。因为11月我们刚在新加坡见过面,然后我们又在苏州见面了,过了几天又在武汉,这都是很奇妙的缘分。
    [img=448,336]http://news.ziqiang.net/editor/UserFiles/Image/p_large_bnXy_75a700033e355c3f[1].jpg[/img]

        记:2001年国辩武大胜新国立,2010年新国立又在首场比赛中胜武大,两者也算“扯平”。新国立辩论队如何平衡对手和朋友的关系?

        万:我觉得在辩论圈,很多队伍如果经常出来打比赛,肯定多数时候会碰到。先不说武大,马来亚大学辩论队就和我们队关系非常非常近,也是我们经常交手的一个队伍,我们国辩止步半决赛就是输给了马来亚大学。大家都是爱辩论的人,都是抱着同样的目的和爱好为这个热情打拼。当然在场上我们必须争锋相对,这个也是一种竞技,竞技之外也是大家对于辩论的追求。

        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把胜负的得失心看得太重。大家既然在辩论场上用自己的青春去演绎一场场精彩的比赛的话,不管比赛胜负,都是享受着的。赛后我们还可以结下深厚的友谊,还可以一起讨论对辩题的看法。我觉得这些反而是更重要的,其实比赛胜负什么的真的是“浮云”。

        记:一直以来有种说法,新国立辩论的风格是有“人情味”,你的看法如何?

        万:我们队里面有大陆、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各个地方的同学,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要培养统一的风格也不容易。其实我们并没有去着重关心培养风格。我们希望辩手能讲自己的话,说出自己想说的东西。

        恰好因为我们队选手很多来自理工科,不同国家的同学很多时候也需要求同存异才能打比赛,所以往往到了最后,表达的方式可能有一些类似,切入的方式可能有一些相同,但个人的风格有一些不一样。也正是因为我们这样的背景,所以大家比较喜欢从一个常人的角度去以情动人,这样才能寻求到更多的共鸣,也比较有利于我们这样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发挥。

        记:新加坡华语辩论的优势与现在存在的一些困境?

        万:我们整个辩论队里面是本着一种求同存异的精神,很多问题都可以融洽的沟通,把不同的观点摆出来,很多观点也都能理解和接受。新加坡这个国家学校数量比较少,每个人都有较多的机会让我们的辩手得到发挥和锻炼,这是我们的优势。

        说到劣势,新加坡毕竟是一个以英语为主的国家。华语华文没有像在国内这么受重视,也没有那么通用。所以我们的辩手和观众群的来源其实也比较有限。

        我们队现在也在本地很努力开展一些中学生的辩论营、辩论课程等等,推广本地的辩论比赛。希望在本地创造辩论的环境,让我们的华语辩论能够在新加坡更蓬勃发展。另外,就像这次的交流一样,我们希望队员能有更多机会参与。

        其实在四十年前,在电视上打华语辩论赛这个模式就是从新加坡的一个节目叫《青年论坛》发扬出来的,然后是在1986年的亚洲大专辩论赛传到了中国。所以一开始新加坡是这个活动的发源地,但现在中国很快地学会了并超越了新加坡。所以新加坡在华语辩论的水准有一点点跌落的情况下,我们希望用辩论来重新唤醒文化的回归,也希望双方能展开更多交流,展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结束武大的交流后,新加坡国立大学辩论队将继续北上,与郑州大学进行交流。

        注明:图片来自武汉大学大学生文化艺术协会


  • high5

    2012-1-7 02:29:39 使用道具

    那天到一个东南亚风味的餐厅吃饭,没座位了,就占用了他们的吧台用餐, 认识了餐厅酒吧的一位服务员。 和她一直用中文聊的甚欢。 临走的时候问了一句,是哪里人? 结果她出乎意料的告诉我, 她是马来西亚人。和她聊天, 根本感觉不到她是外国人。

    这台大专辩论会也是云集了各个国家的中文好手, 当然不乏是大陆过去的, 也有相当部分是当地的选手。 尤其看到阿拉伯埃及开罗的选手,中文也能说的不错,也能参与辩论,真是很开眼。

    有趣的是,也是01年的决赛,武大的对手是马来亚大学。 武大的都是文科系的选手, 马来亚大学的选手中,三个是理工科系的。
  • ymei

    2012-1-8 03:49:40 使用道具

    小时候看过,于是对姜丰有深刻的印象,至今都记得
  • KingJerry

    2012-1-16 11:11:00 使用道具

    好贴,关注中文,关注辩论赛


    KingJerry于2012-1-16 11:11补充以下内容:
    为孩子参加学校的小小型辩论赛(表演型的,汗),我也特意看过以前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