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使用道具
wwwchem

2012-01-06

[中华文化学习讨论] 古代的孩子们是怎样读经的?

古代的孩子们是怎样读经的?
内容摘要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先贤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魂宝,这些经典之作,历久不衰,万古常新。它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精英,滋润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田,使他们成为爱国、爱民、爱大自然、爱生活的正道直行的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先贤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魂宝,这些经典之作,历久不衰,万古常新。它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精英,滋润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田,使他们成为爱国、爱民、爱大自然、爱生活的正道直行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处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人们十分重视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知识能力的拓展。人们也充分认识到国学启蒙教育,会成为少年儿童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因此,民间出现了不少类似私塾的读经热,读经夜校,有的学校开了国学课,不少家长自行给孩子增补了读经内容。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而今参加读经活动的人数已超过八百万,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影响之广泛,之深远,之巨大,已见端倪。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读经活动,借鉴一些可行有效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古代孩童读经读的是什么书?有“四书”、“五经”;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义》、《弟子规》、《孝经》等启蒙读物;还有如唐诗宋词、《左传》、《史记》等。
为什么倡导孩童读经呢?因为二三岁至十四五岁的孩童,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记忆力强,所学即印,耳濡目染,先入为主,潜移默化,陶冶心性,开启智慧,蒙以养生。十四五岁以前的孩童,对知识的吸附力犹如海绵吸水一样,极为强大。
私塾是古代孩童读经的圣地。开学的那一天,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而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礼成,要设宴款待老师。这以后,每日清晨,当学生还睡眼朦胧时就要到校,先得给孔子牌位行叩首礼,然后再回到各自课桌做功课。
私塾先生开讲,先前是有的以《论语》开篇,有的以《诗经》开篇,后来以《三字经》开篇,然后再续讲其他内容。有的私塾先生只教字的读音,然后讲,学生念、写、背记。这类私塾先生强调念、写、记背,他们认为学生不懂不要紧,只要读的是好书,尽管读,尽管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的增多,原来不懂的,会自然而然“悟”出其理,解出其义的。
私塾先生讲经时,先生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再重新念一遍或几遍。先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学生们学着先生摇头晃脑地放声念。这边晃边读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有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
每天上新课前,学生得背头一天教的东西。背诵,还得纯熟,最好是滚瓜烂熟。背得不熟,要挨批评;背不下来,要挨罚。轻者罚站;重者,学生要伸出小手来,挨竹板打手心;有时先生用藤条抽你,学生苦不堪言。在先生的要求下,大多学生都能背记不少经文,这些孩童背记的东西,使他们终身受益。
很多著名的学者,他们孩童时期都大量背记名著。胡适九岁之前就已熟记“四书”、“五经”,周祖谟能背《汉书》(自点明),陆宗达能背《左传》(笔者亲验),钱穆九岁能背《三国演义》(据《八十忆双亲》载)。张恨水在《山窗小品》中讲,他十四岁之前就能背诵《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易经》、《诗经》、《千家诗》、《礼记》、《左传》等著作。这些现代名人的成功,与他们孩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私塾还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做“对课”,就是教学生对“对子”。六岁的张恨水以“十个石榴”对了老师的上联“九棵韭菜”,对得十分巧妙。
每月逢五之日(即阴历的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学生必须交一篇作文。文不拘长短,私塾先生亲自批改,有时还讲评一番。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3708 查看 4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南昌政妈

    2012-1-6 10:34:20 使用道具

    写得很详细,不错。
  • manlian

    2012-1-6 11:13:25 使用道具

    噢,这个版块也光顾啦
  • elvier

    2012-1-6 13:44:18 使用道具

    我家是以《论语》开始的
  • 乐焉

    2012-1-6 20:46:39 使用道具

        想请教一下。这个“古代”是指哪个朝代呢?
        据我所知,至少明清与之前的考试内容是非常不同的,必然导致私塾教的不同。

        孔子时代是学“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当然,孔子之前都是贵族才有资格学,自孔子起有了私学,贫民子弟如颜回也可以读书了。汉代举荐制取官,世家经学昌盛,启蒙学什么不知。唐代开科取士,貌似诗赋取士?宋代仁宗开始,策论取士。
        看来,这些文化昌盛的时代,都不是抱着四书五经死读的。(毕竟朝廷的考试可以成为学子学习的风向标么)

        南宋一降,朱熹为四书作了注,而几代宋儒的思想传下去,到明初朱元璋决定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考试内容。考题从其中出,考生的思想也不允许超出朱熹的思想。于是思想渐渐禁锢,中华人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少,加上三百年的奴才统治和闭关锁国,终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先贤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魂宝,这些经典之作,历久不衰,万古常新。
        此话真的不假。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方式来继承呢?为什么非要以已经证实落后腐朽且不合儿童心性甚至不合人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