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1-11 19:50 编辑

所指的蒙学读物,包括但不限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等。
对于蒙学读物,一般有几种典型的说法:
一、孩子不知道意思怎么办?
二、光傻读有意思吗?
三、大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孩子学起来就更不知是学什么了?
曾经试问过一些读过三字经的家长:三字经讲的什么?典型的回答是:是讲规范孩子的行为的;是讲历史的;是用来让孩子认字的。
如上的问题及回答,不能说不对。但也反映出对于蒙学读物的一些不解。
私以为,如上的蒙学读物,重点在于“蒙”字上。简单的说,蒙是覆盖的意思。引伸为人的智慧受到了覆盖,受到了蒙蔽。于是就要启蒙,就要打开这一层覆盖。
如此,启蒙,就是开启,掀开的意思。正如进行一间房子,先要把门打开。蒙学读物的作用,就起着开启,打开,掀开,揭开的作用。

因为此理,所以,单纯的认为蒙学读物,起着一个具体的作用-----比如认字,感受文字的韵律。把蒙学读物的作用具体化、狭隘化,这样的认识有失偏颇。同样的,过份的强调提升蒙学读物的作用,把蒙学的作用,扩大化,艰涩化,非要把蒙学搞得跟专家一样,字句清楚,有来源有出处,那也是不妥的。

换句话来讲,这个蒙,有点象乘法品诀表,为什么三七二十一,为什么九九八十一,不必深究细问,先须傻背傻记。再到用的时候,便可信口说来。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对于历史常会背一个“口诀”:唐、宋、元、明、清。于是我们根据这个口诀,大致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框架。类似的口诀还有:战国七雄、春秋五霸、等等。

我们来看一下三字经里的“口诀”: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我们不去具体化蒙学的功用,也不扩大化蒙学的作用。想必孩子傻读傻记这些口诀(就如背乘法口诀一样),就起着启蒙的作用。

有一个可悲的现象是,不少历史系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受到过启蒙的过程,所以当问及周朝历经多少年,唐朝历经多少年的时候,还要掰着指头算一下(相信还有一部分人掰着指头也算不出)。岂不知,三字经里早就用口诀的方式讲出来了: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再强调一下,蒙学的蒙不是蒙人的蒙,是启蒙的蒙。当孩子还不明白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传统的时候,傻傻的背傻傻的读,一点也不傻。如果非要讲究为什么,那无异于去追究三三为什么得九,三七为什么是二十一一样。
即然是启蒙,那就不要功利化,不要具体化,不要扩大化。蒙(懵)着来,真有好处!

启蒙是开巧,是开悟,是开门,是开启,是开始。门都没开,是登不了堂,入不了室的。
所以,读蒙学读物,核心在启蒙。抓住了这个启蒙,兴许,我们学起来就不会那么急功近利了。



4465 查看 11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wangziqibaobao

    2012-1-11 19:31:04 使用道具

    说的真好,本来还在想是否继续笠翁对韵呢,谢谢,会坚持的
  • manlian

    2012-1-11 20:13:47 使用道具

    启蒙说的很好,受教了
  • digitallife

    2012-1-11 21:42:02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乐焉

    2012-1-12 14:30:50 使用道具

        这样的说法倒也不错。
  • irene_h

    2012-1-28 00:11:39 使用道具

    非常老师讲得真好!祝非常老师新春快乐
  • 相视而笑811

    2012-1-29 15:34:18 使用道具

    受用匪浅!!
  • qingying2tiger

    2012-2-2 11:17:12 使用道具

    太好了,学习了。
  • 小雨的妈

    2012-2-2 11:43:03 使用道具

    对,国学很多的,不止三字经、弟子规
  • 猪宝来了

    2012-2-4 10:12:10 使用道具

    学习了,不要小看傻读,也不要贪多,呵呵
  • zoe_jingr

    2012-2-4 11:28:51 使用道具

    说的很中肯,受益
  • qpl001

    2012-3-10 02:15:31 使用道具

    坚持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