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下分类,最后决定没选“读后感”而是选了“新解”,如果不对,请版主帮忙改了,谢谢。
对于我来说确实是“新解”,主要是我一直不明白《水浒》为何会是四大名著之一,每当看《水浒》,看到那些主人公明明做的都是伤天害理的事儿,为什么还是主角?总气得看不下去,几次三番都没有看完整这个书。
最近想到那句“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又捡起来看,可还是有这样的疑问,就在网上搜索,后来看了吴越的评水浒,终于觉得有一些理解了。感觉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是在网上搜到的,我上传到115了,这是下载地址:
http://115.com/file/dpywijup#
吴越评水浒_积极意义.rar
里面有2个文件,《《水浒》究竟是一部什么书》作者: 吴越.doc(约1万4千字) 吴越评水浒.doc(约40万字)
为方便不想了解太多的爸妈简单看一下,现摘录了一些以便浏览和交流:
《水浒传》的作者非常明白:古往今来,凡是造反大业,绝不是依靠几个满口仁义道德、会念诗云子曰却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写几篇妙笔生花的诗词歌赋所能完成的。造反是真刀真枪、赤膊上阵、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勾当。尽管历史上的造反大军中都不乏几个手摇鹅毛扇、运筹于帷幄之中的谋士,但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真正冲锋陷阵、过关斩将的,还要靠武将,靠英雄。
因此,贯穿于整部《水浒传》中的,都是这种“会杀人者即英雄”的中心思想,而不论其杀人的动机与效果。
要想读懂《水浒》,首先必须了解一个前提:《水浒传》的成书在元代。元代是个异族统治中原的朝代。倒退六百年,当时的统治者蒙古人视自己为高贵的民族,对包括汉人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南人”,采取的是残酷统治和武力镇压政策。另外:宋元时代,是我国说唱文学鼎盛的时代,但是流传到今天的元人话本,却极少有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作品。就是因为蒙古人的统治十分严酷,即便有人写了,也不可能拿出去演唱,更不可能流传。
汉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观念。第一是正统观念,视蒙古人为“异族”;第二是道德观念,讲究“礼仪”和“伦理”。在高压政策下喊不出打倒异族的口号来,于是就写鼓动造反的书,目的是“唤起民族英雄们”,起来造反。但是,“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其实都是最容易满足、最谨慎安份的一个群体”,只要有一口饭吃,有一件衣裳穿,不把他们的土地、儿女抢走,大都不愿意去造反;而能够被“唤起”的英雄,在当时的环境下,只能是包括痞子、赌徒在内的“游民”,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置身家性命于不顾,联合起来,上山造反。作者生活在元代,他不喜欢那个政府,希望那个社会越乱越好。这就是为什么《水浒传》鼓吹“善杀人者即英雄”的真正原因。
《水》记录了中国的海盗文化?听说、听说。。。
bunny8于2012-1-17 15:08补充以下内容:
哦,忘了谢谢楼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