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1-23 16:50 编辑

     人生进行事-游春涉险──关于阅读
                  文/薛仁明     2012-01-22 中国时报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12012200070,00.html
      我当时年少,依然懵懂,报上内容也多有未明;但是,我隐约感觉到报纸的后头,有股精神力道。现今 小孩最欠缺的,其实是那一个可向往的未知。他们对这个世界,少了份虚心,因此就失去了兴味。

     茄萣,渔盐之地。我家晒盐,但乡人多捕鱼。海上讨生活,风涛险恶;尤其隆冬捕乌,最是年度盛事,也最要在天寒风疾之时浪头上拼搏。因此,讨海人剽悍。

     剽悍之人,说话必音节铮铮。幼时,我爱听讨海的欧吉桑讲话;说是讲,其实是嚷。他们打着赤膊,一身黝亮,尽是海风日晒之气;一开口,便常来个三字经,有时单字,有时五或七字,有时更长;总之,声洪气足,很是响亮!话说一半,又来一句;煞尾之时,再补一回;总要如此这般,才算「曲终奏雅」。后来我读国中,听老师讲解文言文;才知道乡人说话,亦同古文,讲究个发语词、语助词,最后,还有个语尾助词。无怪乎起承转合间,每见抑扬顿挫。虽说粗俗,难登大雅,但那时听来,仍觉砉然爽俐,字句铿然。

     小学毕业之前,虽不地道,更不响亮,但是,我也说粗话。一方面,乡风如此,有样学样;二方面,家里不太管;三方面,能学的,其实也不多。幼时寒微,父母亲又没上过学,故而除了课本参考书,家中其实环堵萧然,全无书册。学校当然稍好,但也仅止于稍好;教室前头,有儿童读物箱,薄薄几册童书,早已翻到熟烂。直到毕业前夕,学校初初有了图书室,内除熟烂的儿童读物之外,倒新添厚厚的中华儿童百科全书前两册。费了许多个下课,我一字一句,都细细读过了。视若珍宝。但是除此之外,再别无他书。

     所幸,还有报纸。班上有国语日报,但翻了一翻,似乎不甚有看头。结果,四年级之时,邻居订了中华日报。中华日报是台南地方第一大报,我每瞅着隔壁大哥早上拎着三张报纸进入屋外的旧式厕所,许久之后,又见他悠然捧着那叠报纸缓步而出,状似满足,更一脸轻松。

     清宁读报趣味多
     民间之人,向来松散,也多半自在;在乡下,左邻右舍的厅堂,但凡没关,都算是半开放空间;通常,随意而入,信步而出。有时他们聊天,我或立或坐,就一旁听着;有时他们看电视,我时站时坐,也一旁瞧着;偶尔厅堂无人,我进去呆坐一会,傻呼呼又走了出来。四年级之后,最常到供着朱府千岁的邻居厅堂坐着。那尊朱府千岁,裊裊香烟,一脸黝黑;神座旁,一根狼牙棒,一把宝剑。但我最在意的,是桌上那份,中华日报。

     那时看中华日报,真是波光潋艷,浩瀚无边。从头版头条,到内页小启,怎么看,怎么新鲜。小四生,哪懂?但是,正因懵懂,才好看至极。字多不解,词亦不解,内容当然更不解;但我一路读,一路揣度,甚至也不揣度,单单看着,单单读着,如游春,如涉险,沿途多有唐突,却皆成景致。每每看罢,顿觉满足,更觉舒坦。

     于是,我几乎天天去看朱府千岁,更天天去读中华日报。读了,纵有不明,既不找人问,也不找人谈。但是,无妨。从小,囝仔郎有耳呒嘴;很习惯听大人讲话,也爱听。但凡不知,就存心底,在心上,过了又过,极久之后,乍然明白,那乐的!听便听,本无需发问,更无需发表意见。听话本身,早已圆满俱足。那时上学,就只听课,从不发问,其实,最有种天清地宁。

     似懂非懂间,从各式消息到国内外新闻,我读着中华日报,有种清宁,更极有乐趣。那种新鲜有趣,很像看着父亲赌四色牌;数人围坐,我只站父亲身旁静观,从不言语,很快,就学会了;较诸小学之前便已熟悉的象棋,另有一番趣味。但是,相较之下,报纸的趣味,恐怕更大,更多,也更长久。

     意外的考试礼物
     直到小学六年级,原籍广西年近六十的级任导师,到了教室,偶尔也会拿份报纸,谈些重大新闻,稍事评论。这会儿,我象是突然遇到了知音;头一回听到有人也谈我默默看了两年猜了两年也拼凑了两年的这些新闻。我极专心听着,每回听讲,都像解开了惊人秘密;于是,原来有些模糊的揣测,或对,或错,总之,都清晰了起来。

     我注意到,老师手持之报纸,其色泽,其质感,似乎皆有不同。他有时拿联合报,有时带中国时报;听说,那是两大报。我则直觉,较诸素来熟稔的中华日报,那确实另有一种气派。

     忘了是什么机缘,后来,我竟先后得以翻阅了两大报。拿在手上,仔细捧读,虽只三张,却沉甸甸,更胜珍宝。对这薄薄三张,不仅深具好感,甚至,心生崇敬。

     不久,我小学毕业。那年毕业考,不知为何,试卷不仅没有明确范围,还增添了几题时事题目;结果,难倒了不少素来成绩优异之人。托平日读报之赐,我傻呼呼考了个全校第一名。第一名有何要紧,其实我未必清楚;但早先在同年级七个班里,我们班老在末两名徘徊,级任导师每提起考试,总多丧气;结果,毕业考后,他显得特别精神,很是意气风发。

     我父亲似乎也高兴。他平常不太管我,几乎不问学校之事;甚至月考考差了,我偷拿印章盖成绩回条,他也不甚闻问。但后来,他不仅参加了毕业典礼,且又与老师校长会了餐;餐毕返家,不掩得意,还向邻居多说了好些典礼会餐之事。

     或许正因他高兴,于是,我才刚要进国中,便陡起胆气,向父亲请求,家里订报。他说,到邻居那儿看,不也一样?我回答说,是要订不同的报纸。结果,父亲答应了;答应每个月花一百五十元,为我一个人,订了一份新报纸。

     向往的未知世界
     新报纸,新生活。从此,不管学校功课多重,每天,总得花半个小时,将报纸里里外外细读一遍;尤其副刊,几乎篇篇都看。许久之后,我才明白,当年的两大报,都颇带文人色彩;不同于其他报纸,也迥异于今日各报,那是文人办报。我当时年少,依然懵懂,报上内容也多有未明;但是,我隐约感觉到报纸的后头,有股精神力道。因此,才上国中不久,我便与小学乍然远离了。首先,不看卡通不翻漫画了,忽然觉得,那有啥好看?!其次,旁人的热闹起鬨,也顿失掺和之兴趣,总得瞧瞧,心头过过,才可算数。最后,我自幼所习,一直讲到小六的粗口,也忽然不说了;不是好或不好,只是,于我并不相宜。

     而后,光阴荏苒,三十年忽地又过。那一日,内人言道,现今学生,明明从小就有阅读运动,但不知为何,遇到较繁复之叙述,多半却步,便反射式地排斥,连试都不愿一试。我说,这系因他们从小习于浅阅读,惯于被迎合;只读懂的,只看成人迁就于他的所谓儿童读物与儿童节目。一旦习惯了轻松容易,当然要排斥费神难解。现今的阅读运动,学生自然欢喜,也似乎养成了他们的阅读习惯;但这种习惯,长久看来,却未必是好。

     内人听我言罢,便问道,那如何才不算是浅阅读?我指着六岁的薛朴说,譬如他看京剧,哪会全懂,但分明有着好感;再譬如他们姐弟读三国演义,又好比古人幼年读经,更好比我们童稚时听大人讲古,甚至只是闲话家常;凡此,都只懵懂,却都有助于小孩开向一个可向往之未知。现今小孩最欠缺的,其实是那一个可向往的未知。他们对这个世界,少了份虚心,因此就失去了兴味。内人听了,忍不住反问,「小时候,你也从不看京剧,没读三国,更未背经书,那又如何?」我笑着说,「读报呀!我小时候看报纸,多有不懂,但可认真可有趣呢!」
3442 查看 5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dancingsnowliu

    2012-1-23 10:30:38 使用道具

    不同成才路呵呵
  • eckwise

    2012-1-23 14:33:09 使用道具

    楼主文采挺好
  • 心月妈妈

    2012-1-23 16:08:52 使用道具

    春夏老师的贴子必看,总是有启发。
  • elvier

    2012-1-27 11:17:01 使用道具

    从小,囝仔郎有耳呒嘴;很习惯听大人讲话,也爱听。但凡不知,就存心底,在心上,过了又过,极久之后,乍然明白,那乐的!听便听,本无需发问,更无需发表意见。听话本身,早已圆满俱足。那时上学,就只听课,从不发问,其实,最有种天清地宁。
    我家小儿前日在我读三字经时,突然接口“苟不教,性乃迁”,让我惊诧。三字经我才读十遍不到,而他从未开口跟读,却会脱口而出了。可见孩子一直都在听着呢。
  • 相视而笑811

    2012-1-29 16:28:00 使用道具

    是该找找"游春涉险"的趣味了,现代商业社会很容易把我们的胃口养坏,包括阅读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