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2-4 18:12 编辑

    今天,我们讲高尔基的《海燕》,这是初二教材里的课文,也是我们群里的妈妈热情推荐要求讲的。当然,首先要讲明,讲这篇范文,并不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讲,而是从如何写作的角度来讲的,所以不太可能讲得面面俱到。

     先来分析文章的结构。结构就是全文头身脚。
     先来看头: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这是全文的头,我们再来看全文的脚,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去头去脚中间的部分,就是身子。

    先来看头是怎样写的,有什么样的精华值得我们去学习。第一、我们讲过头要开门见山、开卷有益、开宗明义。开卷有益、开宗明义对于孩子来讲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但我们就简单的、明了的告诉孩子开门见山。怎样叫开门见山?主要是看题目。本文的题目是《海燕》。所以在头里就要有海燕出现,如果在第一段里没有海燕出现,那海燕就变成大雁了;不在海上出现,在南方出现了,那说明跑题、偏题、走题了。所以,我们从本文中可以看到,头三句话,开宗明义地提到了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开宗明义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文章的正道,是中规中距的写法。由此,我们就要回答说明另一个问题,文章是什么?有些人会有一些误区,以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情,写文章是才子佳人的事情。人生这一辈子除了写情书与自己有关之外,其它就都是别人的事情了。
      换句话来说,在一些人的意识里,文章好象贴上了艺术的标签。我们要认识到文章大体上来讲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文学性的,比如小说、散文、诗歌,还有一类是非文学性的,比如报告、通知、论文,在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中写文学性文章的可能性不太大,而日常生活中非文学性的文章是比较常见的,所以我们讲作文的出发点并不是培养作家、艺术家,而是让孩子们学会用文字去表达。如何表达得更准确、更有条理?这个问题,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中讲得很明确,而往往有一些人会用艺术性的标准、眼光、要求来评价孩子的作文,这兴许是没有分清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作品的关系吧。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一门深入。

      写作文就要求一条:表达清晰准确。就用这一条来辅导孩子,启发孩子。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既要讲真情实感,又要讲立意高玄;既要讲巧妙布局,又要有思想性。这样来教孩子,会让孩子无从下手。真情实感也好,立意高玄也好,这不是一日之功,真达到这个要求的话,差不多也成韩寒了。所以我们的定位,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孩子写作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正文: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这里面有几点是我们要学习体会的。
       第一,画面感是立体的。画面感为什么是立体的呢?是因为这个画面的要素多。有什么要素呢?一是大海,二是狂风,三是乌云,四是海燕。我们以前讲课的时候,一直讲意境之法,讲到相片与相框的关系,在即将出版的书里,我们把相片与相框的关系列为一章,作为重点来讲。这一段,大海、狂风、乌云是背景,我们可以理解为相框,而海燕是突出的,我们可以理解为相片,前三者是背景,而海燕是中心,这样就有了焦点。
     第二,我们分析一下,这里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一是天与地的关系,即云与海的关系;二是有与无的关系,即云与风的关系(风是看不到的);三是视觉与触觉的关系,即我们讲的色法与触法的关系;四是急与缓的关系,比如说云动是缓的、是慢的,而海燕像闪电一样的飞是急的;五是大与小的关系,大海、天空、乌云是大,海燕是小。如此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个画面:有天有地,有远景有近景,有急动与缓动,有大有小,有色法、有触法还有声法……在这个画面中还有海燕的叫声。

        接着往下看。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这里写到了黑色的闪电,通吗?当然是通的。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我们专门讲了这个问题,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天空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不只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天是蓝色的。就此想到一个故事,前几天在新书编辑的时候,有孩子写的一篇《新学期、新变化》的作文,开头有一句话,大体是说“一切都是新的,精神也是新的”,有人就提议说“精神是新的”这句话通吗,我的回答是“妈妈的笑是甜的”这句话通吗?因此一笑而过,一笑而通。文字是画,是形象思维的艺术,不能用自然科学的要求来评价,所以黑色的闪电没有不妥,还非常贴切。这是这句话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我们要看到这一句话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是海燕飞的样子,如闪电,很快;一层是海燕飞翔的状态,很高傲,很倔强。如何把这个闪电与高傲的状态写实呢?就是用下面的文字。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两个“一会儿”是对称句,说明海燕飞翔如闪电,两个“在这叫喊声里”体现了高傲、自强、倔强,这就是把要表达的东西写实。平时我们的孩子写东西,写好吃啊、好玩啊、好看啊,这本身没有问题,关键的问题要把“好”写实。我们在本文的开头中一开始也看到是散文诗一般的“散”,但这个散的背后是有文字的逻辑在里面的。写到了如闪电,写到了高傲,那接下来就要说清这个闪电一样的飞翔与飞翔着的高傲。刚才有妈妈提问说哪有海燕的叫声?是因为没有接着看到下面的文字。为了说明这个相片与相框,背景与实景的关系,我们再来讲一首诗。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高与低:高(空中的飞鸟);低(地上的人迹)。
远与近: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多与少:多(千山与万径);少(孤舟与独钓)。
无与有:无(鸟飞绝、人踪灭);有(孤舟蓑笠翁)。
实与虚:实(孤舟蓑笠翁);虚(独钓寒江雪)。
黑与白:黑(蓑笠翁);白(寒江雪)。

    柳宗元用二十个字来展现一幅立体画面,高尔基用不足百字来表达画面的立体,异曲同工,这才是文字的功夫。所以就此还要讲一个问题,学习作文的功夫,就要从经典、从名家那里去学习、体会。刚才有妈妈问怎么样让孩子写得立体?就此算一个回答,要从名家作品、从经典里去熏习、体会、品味,品明白了,写出的文字就厚重、有味、有趣了。
1387 查看 2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小虫子

    2012-2-4 17:38:20 使用道具

    呵呵,,这文章,昨天在非常老师的讲解下细细的学习了一回....谢谢楼主分享在这里,,
  • 非常

    楼主 2012-2-4 20:41:0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2-4 20:41 编辑


    我们现在来看《海燕》这篇文章,“头”的最后一句: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这一句中,我们应学习两点。第一点是昨天我们讲过的话题——资产重组。我们前面提到过,文章一共讲了四样东西:大海、乌云、狂风、海燕,这是四样不同的东西。现在,海燕叫了,谁听到了呢?乌云听到了!把这两样东西重组在一起,就构成了另一幅画面。
    兴许大家还体会不了,我们就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孩子写一个场景:我们一家在吃饭,爸爸吃大肉,妈妈吃绿菜。这样的写法是平面的,是单线条的。如何写得立体、多层面呢?——我们一家在吃饭,爸爸吃大肉,妈妈吃绿菜,不时地,爸爸会喂妈妈一口肉,妈妈会喂爸爸一嘴菜。原来是爸爸妈妈各吃各的,爱谁谁,现在是你喂我,我喂你——资产重组,就把相互的关系重组在了一起。本文的“海燕”与“乌云”也是如此。
    我们再来说本句第二个要领会的地方。乌云听到了什么?乌云听到的不是声音,而是力量、火焰与信心。——驴头不对马嘴!而正是因为这种驴头不对马嘴,所以文字才有了趣味。以前我们讲过一句话,说“妈妈的笑很甜”。笑能甜吗?笑是甜味的吗?不是。但是,我们可以把彼此看上去没有关联的东西放在一起,味道就不一样。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我们说:棋下得很臭;大家的手举得太火了;再比如成语望梅止渴、画饼充饥,都属此例。也就是说,把原本属于色法的东西写成声法,或是把声法的东西写成味法,颠来倒去,文字就有趣了。
    大家回头再读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有很多这样的驴头不对马嘴的句子。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香法转移到声法。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色法转移到声法。
    好,我们接着来讲“身子”。先来看一下原文: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这里写了三样东西,分别是海鸥、海鸭、企鹅。我们要体会两个内容:一个是逻辑。在文章的开头写海燕,是飞如闪电,叫得高傲,现在写的这三样东西,是海燕的反面。我们来看,海鸥的叫声是呻吟着,是对暴风雨的恐惧,是想把自己掩藏到大海深处;再来看海鸭,它的叫声也是呻吟,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说明它的胆怯;最后来看企鹅,它是蠢笨的,也是胆怯的——躲藏到悬崖底下……处处体现了海燕的反面。这样的技法叫什么?在《作文,多大点事儿》中我们讲,这种技法叫写黑以白,写冷以热,对比反差,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技法。
    我们在书中举过一个例子——登泰山。李健吾写的是雨中登泰山,通常来讲,登山需要晴天日,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样的写法,对孩子来讲有什么好处呢?一是开阔思维,逆向思考。写冬天的时候,能不能写炎热的夏天?写妈妈美的时候,能不能写妈妈生气火爆的丑?写好吃的东西的时候,可不可以忆苦思甜?写天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写地?写山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写水?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就可以提醒孩子,去反向思考,对比反差。
    记得在年前,我们讲过一个小朋友的作文《美丽的大海,我爱你》,开头大体上是这样写的:在看到海之前,我想象中的海应该是和天空一样的,如天一样的蓝,有天一样的深。放假的时候,我终于见到了真正的海。其中的技法在哪里呢?就是写海不说海,写海先写天,写不是海的海。
    同样,在本文中写的是海燕,那我们可以先不写海燕。本文中作者要赞颂的是海燕“飞如闪电”与“高傲”的精神,那么作者之前就反其道而行之,写的是笨重、胆小、怯弱,这样,通过对比来衬托出海燕的勇敢精神,显得更加鲜明。本文最大的看点,就是这里运用了对比反差。对比反差,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写作手法,希望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这不仅有助于作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手法可以训练孩子反向思维的能力。
    可以这样讲,开门一定要见山,但在身子的部分,开门见山就会撞墙,所以要有衬托,有铺垫。换句话来讲,身子要放,要开,只有身子放了,结尾才能收;只有身子开了,结尾才能合。很多小朋友的作文,结尾有问题——份量轻,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身子放得不够,开得不够。身子放开,脚收合就容易。如果身子放不开,脚收合的时候收不住,就成了空口号、套话。
    我们提前来看本文的脚: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正是因为身子放开了,脚就可以收得大,收得拢。如果身子不饱满,不富态,脚下却穿着亮皮鞋,让人一看,觉得是借来的一样,有点假、有点虚。
    刚才讲到了身子,现在我们接着来看。因为有了前面的对比与衬托,现在我们就可以彰显海燕了,或者说可以大写、特写海燕了,就可以把开头有关海燕高傲、独立自强的精神写实了。怎么写实呢?
    还有一个次第,就是——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前面我们提到过,写了几样东西:有海浪,有乌云,有风,这些是动的,是变化的——这是我们在讲“头”时讲到的画面。而这个时候画面还在动,怎么动的呢?就是“越来越……”——风更大了,浪更湧了,环境更恶劣了,但越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海燕是越飞越勇。通过这一段,我们是不是可以体会到,好的文章处处讲呼应?不能说写过了,就不写了,要呼应。回过来重新写海浪、风、乌云,这些是动的。呼应是什么意义?就是变化角度,重新观察。一棵树,正面看、反面看;顶着光看、迎着风看;白天看、晚上看;冬天看、夏天看。这就跟拍电影一样的,角度变,画面就变,画面变了,味道就变,这才是立体的东西。
    我们来看——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与文章的头比较——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乌云是越来越暗了,狂风现在是争鸣了,海浪现在是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这样的场景,画面更加剧烈,条件环境更加恶劣,而此时的海燕是越挫越勇,俨然是《老人与海》的另一个翻版。
    我们再去比对开头中乌云听到的东西——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开头的海燕是——用翅膀碰着波浪,而现在的海燕是——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现在海燕不仅如闪电,且如精灵,如箭一般。前面是乌云在听海燕,听出了欢乐。现在海燕在更加恶劣的条件下的表现是——“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海燕也在听,在听风,在听乌云,在听海浪。听出什么?——“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听出了雷声的震怒里有了一些困乏,体现出海燕的自信、顽强、高傲,此时——条件更加恶劣:狂风吼叫……雷声轰响……我们在这里要体会到的是文字的声音,或者说,文字的生动在哪里?在文字中,我们要写出动与静,写出色与声。文字里有声有色,言之有味,言之有声,必定生动。
    接下来——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在这一段里,还是有两点需要讲解的。我们前面讲过,本文中写了四个对象:海浪、乌云、狂风、海燕。现在作者又重新组合,变化角度来进行深入地刻画。这一段将闪电(乌云)与大海进行了重组。换句话来讲,这一组画面中,摄入了两样东西,即闪电与大海。怎么摄入的呢?用了意法:
    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这是一;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是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这是三。
    写得非常美,非常雄壮。怎么样去体会呢?我们举个例子,记得在一个文学作品里,有一段说太阳升出海平面的场景,大体的意思是这样的:当太阳滴尽最后一滴海水的时候,它就从海平面上完全地升起来了。这与本文中的“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是反向的意境,体会到其中之妙了吗?
    我们现在再来总结一下,如果用本文作为剧本来拍电影的话,有三幕:第一幕是开头,说的是天气很不好;第二幕写的是暴风雨就要来了;第三幕写的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场景是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而随着场景的递进,情绪也在递进。虽然本文中,没有提到、也没有写到情绪两字,但随着场景的递进,文字的情绪随之递进。境由心生,情随境动,最后达到高潮。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转播,谢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