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2-4 17:25 编辑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前段时间,我们讲的是作文,有些妈妈反映听作文听累了,所以现在给大家换换口味。最近讲了《观书有感》,讲了《童趣》。总体上来说,我们讲的古文都是初中课本里有的东西。我们这个群,叫功夫作文·国学经典群,其实这两个是一个东西,是一体的。讲经典,我们也多是从作文的角度来讲,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讲的。
这首诗,是曹操出兵乌桓得胜回来后,登上碣石山上写的。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背景:曹操是谁?曹操的姓氏原本是夏侯,因为曹操的老爸过继给一个大宦官——曹腾,所以就改了姓。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就知道,曹操集团的核心人物都是由夏侯氏组成的,比如说夏侯霸、夏侯渊,这些人物算起来应该是曹操的堂兄堂弟,由此可见“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的道理是一点也不假的。
我们学过历史,知道曹操很会用人,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是:用人唯才、打破门第。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曹操打破门第、用人唯才?因为曹操本来就没有门第!在东汉末年,曹操的社会地位相比起来是很低的。我们看曹操出场的时候,在朝廷里面是一个小人物,说话、提建议基本上是没人搭理他的。在当时,有几大势力:一个大势力是皇亲国戚;一个大势力是宦官;还有一个大势力是前朝元老,以刘表、袁术、袁绍为代表。而曹操与这些势力相比,就微不足道。
我们要看到,一个政权的政治斗争,说白了就是几大势力的斗争,就是几大门第的斗争。所以就当时而言,曹操不是什么大门第。因此,除了核心的堂兄堂弟之外,曹操就只能在社会上招人、用人,这样也就打破了门第。这就跟如今一个家族性质的公司与一个草根的公司一样:家族性的公司往往在家族里面寻找可用的人材,而草根性的公司只有到人才市场招兵买马。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刘表,他的家族公司就是由他的小舅子——蔡瑁来控制的。理解为什么曹操“唯才是举”了吗?
那么,为什么说曹操是一个大政治家呢?因为曹操对当时的社会、对家族集团的统治、对权力顶端的门第,进行了重新的洗牌。并且,这个牌洗得非常好,社会进步、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我们知道《三国演义》里面对曹操有一个评价: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当时曹操听完这句话,是大笑而归。这句话的意思,怎么来理解?我们来和董卓比较一下,当年宫廷发生动乱,皇权、外戚权与宦官权发生争斗,于是就请董卓来保驾,结果董卓自己有了野心,立了汉献帝。但董卓是一个“乱世之奸雄”,却不是“治世之能臣”。所以,相比较而言,“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这个给曹操的评价,就比董卓高了很多。
乱世为奸,那是为了治世而臣;乱世不奸,命都保不了。比如说,当年汉献帝周围的那些忠臣,写血书的大臣,终究是死的死、亡的亡。而曹操的奸,是因为世乱,所以不得不奸;曹操的能,是因为治世,所以就变成了能臣。相比较而言,董卓只能是奸而不能治;相比较而言的汉献帝周围的那些忠臣,是能治而不能奸——不能保命。因此,我们来看“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这个评价,是要客观地、全面地来看。
我们来讲讲,为什么当年曹操要征讨乌桓?乌桓在现今辽宁的东部,学历史首先要懂地理。这一块地方,是在魏国的北方,也就是后方。一个国家,后方不宁就真正的不得安宁。比如说,秦始皇为什么要建长城?就是因为后方——北方不得安宁。再比如,汉武帝为什么要竭尽国力跟匈奴玩命?也是要让自己的后方安宁。还有,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孟获而放之?还是为了取得后方的真正安定。也就是说,真正的无后顾之忧。当时袁氏家族与乌桓有旧交:当年袁绍忧郁而死,袁绍长子袁谭被曹操所杀,袁绍另外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则投靠乌桓,企图联合乌桓东山再起。曹操为了无后顾之忧,于是就采取了先统一北方,进而南下统一中国的战略。这与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孟获而放之,先平定后方再进行北征伐魏的意思是一样的。明白了吗?
我们再说这个碣石,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极具重要性。我们看地图,从唐山到秦皇岛这一带,是东西往来的咽喉要道。除了海上通路之外,要去东三省的话,只此一路。所以,这一带又称“辽西走廊”。走廊,是狭路,是要道,是咽喉。唐山,就是因为唐太宗北伐的时候打此路过的一座山,因此取名“唐山”。秦皇岛,由于这里是秦始皇派人渡海求仙的出海口,故名“秦皇岛”。我们用毛主席的一首词,就基本上说明了关于这一块的历史。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里的“魏武挥鞭”,指的就是后称魏武帝的曹操。
以上,就是我们要讲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
现在回到《观沧海》这首诗上来,先说这个“观”,我们在讲《观书有感》的时候讲过,“观”,不是看,本意是谛视,就是仔细地看。这个仔细,我们在《童趣》里讲过,“观”即是“察”,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而是发自内心地去看,由内心去观察,这才叫“观”。所以,我们在诗中可以看到,因为是发自内心去细看,而不只是眼睛去看,才有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因为由内心去看,所以看到的不只是海水,而是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甚至是日月星汉。比如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正因为是观,是发自内心的观,所以就会有“主观”。这“主观”的表现就是看到了日月好像是从大海中升起,好像看到了星宿的光耀从大海里迸发出来。如果不“观”,不发自内心的“观”,就没有“主观”,也就没有这么精彩的诗句。这么精彩的诗句,用我们平时讲的六根六尘,不就是意法吗?什么是意法?意法就是比喻,比喻就是主观的感受,而不是客观的真实。
我们再来说这个“沧”。这个“沧”,同“苍”,有一句“曾经苍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这里指的不是云南的那个苍山洱海,这个“苍”,指的是颜色。什么颜色?就是傍晚的颜色。这里我们只说文解字,具体是什么,还需要大家随文入观。松的颜色,就是苍色。从颜色上来讲,我们就说是“苍松”,这个“苍”是青色,但青得又接近于黑。就义来讲,有晚、有暮、有终的意思,比如说一个人苍白的脸,说明接近OVER的意思,还有苍颜、苍老,都表示了这样的意思。
说到“说文解字”与“随文入观”,又想到了一个题外话。比如说,《千字文》当中第一句话叫“天地玄黄”,意思是说:天是玄的,地是黄色的。这个“玄”,是什么意思呢?字面的意思是灰黑色。天是灰黑色,对吗?《千字文》里的“天”有几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我们站在地球上手指的天。所以这个“天”,就是刚才有妈妈讲的不同颜色的天,比如说早上的天、晚上的天、下雪的天、下雨的天,颜色是不一样的。第二层意思是,从宇宙的大范围来讲,比如我们站在月球上或是火星上看这个“天”,也就是宇宙的空间,那还真是“玄”色的。不是像我们站在地球上,白天看天是蓝色的。在宇宙里看,这个“天空”是“黑”色的。由此可见,中国古人的聪明与智慧。
前面,我们讲的“天”,还有自然的味道,也就是说,还有物理概念。那么,“天”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老天啊,帮帮我啊!上帝啊,求求你!菩萨啊,保佑我!这个“老天”的“天”,是形而上的。所以,老子的《道德经》里就讲“玄之又玄,谓之道”,表颜色的“玄”又引申为:深邃、悠远、奥秘。
所以回过头来,这里的“苍”,只能通过说文解字来让大家随文入观,让大家自己去体会、去感受了。

3371 查看 11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非常

    楼主 2012-2-4 17:24:1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2-4 17:28 编辑

       《观沧海》(二)


    前面把《观沧海》的写作背景作了一个交待。现在我们再发一遍这首诗: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dàn澹,山岛竦峙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们从作文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题目是《观沧海》,因而,在诗的头一句里就有了“观沧海”。可以说全诗就是以“观”来统领,处处写的是沧海。但是有一个问题:处处都在写沧海吗?与沧海直接有关的内容分明不多嘛!以前,我们讲过,如果写“苹果”这样的作文,并不止写苹果本身。同样的,我们还可以问一个问题:什么是教室?教室,并不是只要有一个房间就叫做教室。教室,本身是一个系统,比如要有黑板、桌椅、讲台等等,才能算得上一个教室。所以,就本文而言,沧海也是一个系统,而并不只是大海本身。文中沧海就包括了:水、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我们继而引申,如果作文是写“我的妈妈”(一个人物);或是写“苹果”(一件物品);或是写“一次经历”(一件事);或是写“一次旅游”(一个游记)等等,不能只是写一个人本身、一件事本身、一个游记本身,而是要写这个“本身”的系统。我们再回到诗的原文来看,沧海本身的系统是以对称的形式展开的:水与岛是一个对称;树木与百草是一个对称;秋风与洪波是一个对称;日月与星汉又是一个对称。还是那句话: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对称让作文丰满,对称让作文有了美感。

    接下来,来扯一点《金刚经》的内容: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nòu多罗三藐miǎo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首先说明一下,《金刚经》是一部佛经,但又不仅仅是一部佛经。如果说《道德经》是中国原创的话,那《金刚经》就是泊来品。《道德经》本身就超出了宗教的界限,同样的《金刚经》本身也超出了宗教的界限。所谓的: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意思就是说:不同地方的人,讲出了相同的话。在过去,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学习、钻研《金刚经》的。民国的时候,很多国学大师都把《金刚经》作为国学的一个教材来推荐大家学习的。正因为《金刚经》超出了宗教的界限,所以如果我们只是追捧《道德经》,而不在意这部《金刚经》的话,那就实在太可惜了。

    我们回到刚才讲的《金刚经》本身上来: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一句话,我们且不管它的意思。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一句话的逻辑上。这一句话的逻辑分明是:我说苹果,即非苹果,是名苹果。说的是苹果,但说出来的不是苹果,只好起个名字叫苹果。在《金刚经》的原文中,也是这个逻辑——讲的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但说出来的不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起个名字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在《金刚经》的整部经里,基本上都贯穿了这样的一个思维。所以,最后佛告诉我们: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大体的意思是说:对于一切东西,应这样去知,这样去看,这样去信奉、了解。

    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佛菩萨说得对不对?比如,我们介绍我的妈妈,但说出来的“我的妈妈”要具体指出长得美、心灵美等等。其实光讲这两个方面并不能代表我妈妈的全部,却只用这两个部分来讲。所以说妈妈,即非妈妈,是名妈妈。同样的,我们也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说大象,即非大象,是名大象。有谁能把大象说得完整、说得全呢?所以,我们本身就像盲人一样一样只能说出一个局部,而描述不了大象的全部本真。这也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头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件事可说,但说出来的必定不是这件事,只是这件事情的假借、命名。一切事,应如是知,如是见。对不?所以说沧海,即非沧海,是名沧海。总体的意思,我们还是要回到本诗中来。本文的核心写的是观沧海,但是我们若细看诗文,说的又不是沧海,而是沧海的系统,但只好为了给个名字,就叫观沧海。所以,就成了说沧海,即非沧海,是名沧海。

    前天,有一位妈妈问:怎么写“手套”的作文?道理亦然。说手套,即非手套,是名手套。如果写的是手套,一定是写与手套有关的事。但与手套有关的事,又不是手套本身,只好起个名字,叫手套。如果不这样写,一路手套手套手套地写下去,这篇《手套》就白写了。不写我们也知道手套是:“一家五口人,各进各的门。若是走错门,就会笑死人。”理解了没?

    在我看来,作文本来是不分文体、不分年级的,只有深浅偏圆的不同。孩子小,可以写一些简单的、短小的;孩子大,可以写一些复杂的、稍长一些的。但不管如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不能少的,小作文里面含着大道理。就如我们这两天讲的《童趣》,就是小作文大道理。现在我们讲的曹操的这首诗,字数虽少,但也含着文章的大道理在里面,这也是我们前面讲了不少背景的原因。在前面我们讲曹操的《观沧海》,讲了背景,讲了“观”也讲了“沧”。同时也讲了“观沧海”,即非“观沧海”,是名“观沧海”的道理。下面,我们就一句一句来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这三个字,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就不多讲了。现在要讲的是两个字:一个是“东”字,一个是“临”字。实在地说,诗是难以讲本意的,但为了让大家随文入观、身临其境,我们又不得不讲。“东”是一个方位,我们知道渤海是在东边,所以这个“东临”就是面向的意思。我们说方位,主要有四个:东、南、西、北,所以我们往往会讲“四方”。这个“四方”,不是简单讲的东南西北,而是东南西北的一个统称。我们知道“四夷”,“夷”就是外人、野蛮人的意思。过去常讲“东夷、西狄、南蛮、北戎”,就是说中国的四周全是没有开化、没有受到正统文化熏陶的野蛮人。这个“四”,就是周围的意思。

    还有一个就是“五”,为什么加了一个“五”呢?就是国中之国。在东南西北的中间,还有一块就叫作“中”,所以就有了“五”。还有一个就是“六”,通常来讲就是“六合”。哪“六合”呢?东、南、西、北再加上与下,立体地来看就是“六合”。如果说“四方”和“五服”表示的是一个平面的概念,那“六合”就是一个立体的概念,都是表示“圆满”的意思。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九”,中国为什么早期会说是“九州”呢?大家试着画一下,外面是一个方框,里面是一个“井”,因为加上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位,所以就有了“九”。“一而为九,九而为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中间的那个“口”,就是“中”。所以我们要明白,这是一个方位。

    我们常说“天圆地方”,不是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样理解就错了。古人不会那么笨,如果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要么是天多出一块,要么是地多出一块,想必这个问题就是小学生也会提出来。这个“天圆地方”的“方”,是四方的“方”,不是四方形的“方”。正因为是四方,所以就是一个圆,是无边无尽的意思。现在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确实是一个圆。天也是一个圆,正因为这个圆,所以才无尽。正因为是一个圆,所以走到哪里都没有尽头。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明白。不要再跟孩子讲“天圆地方”就是“天是圆的,地是方形的”。这个“方”是“四面八方”的“方”。再不理解就有一首歌词: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又茫茫一村又一庄。这里的“走四方”,不是走到“四方形”里去。中国人的汉字是立体的、多样的,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是这个意思。正如我们今天白天讲的“苍”字和“玄”字一样,大家各有深浅地去理解。

    再比如,佛经里有一部经叫《华严经》,这部经的全称叫《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里的“方”,表示的就是“广”,意即无边无界、智慧无穷,而不是说是方方正正的一部经。说一部经“大、方、广”,这三个字简单地说,就是甚深、无边、无际、包含一切。不要看到“方”,就以为是个四方形或者长方形。说到这里又想到中国当下教育的悲哀,具体会把一个词、一个字来做一个标准和答案。那确实不是中国汉字的本意。中国汉字的音、形、义这三者统一起来,才代表了立体。立体是什么意思?就是圆融。西方的思维常常是:非对即错,是非分明;而中国的思维是:换个角度就有一个不同的结论。所以讲,低年级孩子的家长,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好好的、认真的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感觉,而不只是横平竖直的默写什么单词,或是抄个什么字词。

    下面我们再讲这个“临”,这个字好像在讲《醉翁亭记》的时候讲过。这个“临”字,我们要注意与另一个字区别开,什么字呢?就是杜甫写的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里的“凌”字。这个“凌”字,我们通常会说是:凌云、凌空、凌霄、凌虚。而“临”字,我们通常会讲:临近、临危、临街。那么本意呢?“凌”是往高处讲的,“临”是往低处讲的,往下看就“临”,往上看叫“凌”。所以,旧时的皇帝上朝就叫临朝,因为大臣们是在下面。如果说是“凌”朝,那就到泰山顶上开会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里要讲的就是“澹澹”,什么是“澹澹”呢?通常来讲,字面的意思是“水波荡漾”,但这只是一个字面上的意思。如果让孩子们只是知道“水波荡漾”,那就是跟没学一样。这个水波是大啊?还是小啊?说不清楚。我们来看一下老子的《道德经》是怎么说的: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飃兮若无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是讲:俗人看上去很精明,而“我”呢,闷得一脚踢不出来个屁,看上去“澹兮其若海,飃兮若无止”。理解前一句之前,先来理解后一句。什么叫“飃兮若无止”?意思是说“飃piāo”(很飘逸的样子)就像无止。别忘了,这里说的是“若无止”。什么叫“若无止”呢?“若无止”就是在止与不止之间的一种状态,是“止”的,是“静”的,但感觉上又是“动”的——“若无止”。说它是“动”的吧,那又是“静”的,所以是“飃”,很怡然、很飘逸。我们明白了这个意思,再来理解前面,就好一些了。这个大海是静的,但又在动,说它是动的吧,又是静的,就是这个“澹”的状态。所以这个“澹”,就是有那种恬静、安然,但又在波动的样子。

    这个样子如果我们从心性上来讲,就是一个人如如不动,但是心还在跳、气还在喘。但不是大喘气,也不是心动过速。这个大海,也是这个意思——很博大、很广阔,但不是死海,是有波动的。虽然有波动,但又很恬静、安然。我们不妨再来学一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诗: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大家来体会这一句诗:云,青得像下雨一样。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青?生烟的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真是言不尽意啊!所以只好讲,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是死水但也不是波浪滚滚。这个时候我们再来想一下,曹操凯旋而归,此景便是心境,心境便是此景。胸襟开阔,但不激动、不激荡,平静而不死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怀?就是宠辱不惊的心怀。

    再来看下一句:山岛竦峙。“竦峙”,字面上讲就是“耸立”的意思。但如果这样讲就没有意思了,这个“竦峙”我们要理解成“既有耸立,也有躺卧”。虽然高出海平面,但有高有低。高的是挺立,低的是躺卧,这样就把山岛高低不平的景写了出来。高中有低,低中有高。因为低,才得以有高;因为高,才显出了低。因为耸立,才区别出躺卧;因为躺卧,才区别出耸立。我们再从写作文的角度来讲,这里写的是多么的立体,多么的对称:有水,就要讲山。水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山岛是耸中有卧,卧中有耸。四个对称,四个状态,在一个相框中就呈现了一幅美丽有动感的画面:山水对称,动静对称,高低对称。在鲜明的对比中,又是那么的安静、飘逸。

    我们来学下一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一句从字面上讲,并不难理解。头一句是讲的树,后一句讲的是草。在这一句里重点要体会“丛”字。什么叫“丛”?分解开来看就是“从”与“一”。一代表水平线,从就是众多,很多的树在同一样水平线上就显出了“丛”,就有了层次。所以这里的“树木丛生”,也是有着高度与低度的不同,可见古人用词是极为讲究的。

    再看下一句,“百草丰茂”。“丰”是广的意思,“茂”是大的意思。我们理解了本意,再来看“百草丰茂”那就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样子。树因为高,所以可以看到丛的景象;草因为矮,所以看到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景象。可见曹操的文学功底,那是不一般滴。

    回过来,我们还要进一步地去体会,“丰”与“茂”是偏向于褒意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作者本人此时的心情,又是充满了欢喜、吉祥的。如果说这个时候曹操吃了败仗,说不定就会说是杂草丛生了。文字是有灵性的,这种灵性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爱上曹操。
  • 非常

    楼主 2012-2-4 17:24:3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2-4 17:28 编辑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们已经讲了前六句,今天接着来讲“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还是那句话,我们讲古文,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大家要随文入观。说文解字,本身不能把诗的全意讲出,只能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只有靠大家随着讲解去各自体会。这一句从字面上来讲,似乎不难理解,但里面却有一些深意。

    下面,我们重点来讲“萧”和“瑟”两字。“萧”的本意,是过去织布、绣花用的那个针的针眼,所以又接而引申为千针万孔,再由千针万孔接而引申为无处不在。大家学过这首诗: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换句话来讲,诗里的“密密”就有这个“萧”的意思。随着文字的发展,“萧”在萧然、萧瑟、萧森、萧条等词语中,就有了冷落、荒凉的意思。但如果细细地去体会,比如说去体会“萧杀”这两个字,这里的“萧”就相当于一个形容词,意谓无处不在的“杀”。

    我们理解了这个字,就能更好地理解另外一句话了。就是当年荆轲刺秦王前,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怎么理解呢?就是说秋天的风很冷、很刺骨,无处不在、无处藏身,不管在哪里,这秋风的寒冷都能让你感受到。这是第一个意思:无处不在。第二个意思,这个字还有啸声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嗖嗖”的风。我们要从根本上去理解,中国的汉字是有音形意的,一个字除了本身要表达的意思之外,还有声音,还有形象。汉字本身就是一幅画,更是一幅动漫画。所以,我们再强调一下:这个“萧”,意思是说秋风很冷,嗖嗖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我们接着来讲“瑟”字,这个字的本意是指一种乐器。古人的乐器大体上分成丝、竹、管、弦,“瑟”用现在的分法来讲,就是弦乐。由此,再引申为一个动词,就是我们在弹琴时琴弦发出的颤动。所以,这个“瑟”就有了瑟瑟发抖的意思。回到诗的原文中来,我们还可以用对称的方法来讲。“瑟”与“萧”是一个对称:既有声音在里面,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嗖嗖”或者说是“沙沙”声;也有动作在里面,意思是说颤抖。风吹万物,万物颤抖,风吹到人,所以人也感觉毛孔张开、凉意钻孔,也正是因为凉意钻孔,所以再看万物,就有一片被社会抛弃的荒凉。因为秋风带着声音,无处不在——体现出秋风的力量,所以就把海浪掀起,波涛汹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两句话,也是表达的这个意思。

    讲到这里,我们来做一个小结:前面讲到“水何澹澹”是平静的意思,是动静合一,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思。但是,这里又讲到了“洪波涌起”,是不是有矛盾了呢?一点矛盾也没有。如果只是表面地体会文字,就会觉得矛盾;但如果随文入观,像看动画一样地看、立体地去看,就不矛盾了。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文章是对称的,对称、对比才可以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我们再来分析、回顾一下,有什么样的对称呢?水与山(岛)的对称。我们看看中国的国画,有一类叫山水画,画山必有水,画水必有山。只是画山不见水,就缺少了灵气;只是画水不见山,那就缺少了气势。山主阳,水主阴,阴阳相和才是平衡。

    “澹”这个字我们讲过了,新来的朋友可以去看博客,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思。“竦峙”是说山岛有耸立、有横卧的不同姿态,正是因为耸立与横卧,所以才有了一种对比的美。“树木丛生”,从画面上来讲是竖的关系,“丛”即从与一;“百草丰茂”,从画面上讲是横的关系,意思是一片片的。大家试着画一下,这一片片是不是要横着构图?是不是要横着画?而树木、大树要竖着画?对不对?

    我们来看现在学到的这一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一句与前面几句是什么关系呢?是缓与急的关系。前面我们讲过“澹澹”,不是不动,但也不是大动,而是轻动、缓动。写文章跟听音乐是一个意思,要有平缓、起伏、静动。平缓是为了高潮,放是为了合,伏是为了起,抑是为了扬,离是为了收。如果一直是缓啊缓啊缓啊,差不多就是哀乐了,所以在缓中突然要来个急的。秋风一起就是急,就意味着高潮。就跟我们吃饭一样,一开始推杯换盏、客客气气,但到最后,兴致来时,一站而起、一饮而尽、一醉而倒、一塌糊涂!要是从开吃到饭终,一直是客客气气的、文文雅雅的、斯斯文文的,多没意思啊!所以,从本文来看,由景的静演变到动,从缓动到急动,诗人的情绪也从原来的“平”到现在的“起”,从原来的“抑”到了现在的“扬”,从原来的“坐”,到现在的“站”,然后就大喊一声:走着!(一饮而尽的意思)


  • 非常

    楼主 2012-2-4 17:24:5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2-4 17:28 编辑



      上午,我们对前面讲的内容做了下回顾和小结。我们看到了本诗中的山与水、动与静、急与缓、远与近的关系,也讲到了秋风萧瑟中的“萧”与“瑟”都是有声音的。所以,我们还要看到色与声的对称。以前在讲作文的时候,就提到过要立体地写一篇文章,特别是写景的文章,必定是要有声音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声、言之有味、言之有意。

    下面我们再来学这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我们刚才分析了山与水、动与静、急与缓、色与声的对称。这时,诗人的心绪达到了一个高潮,于是看事情、描写景也达到了一个高度。如果说前面写的是“地”的话,这个时候写的就是“天”。这是一上一下的对称。下(地),指的是海、林、岛、草;上(天),指的是日与月,还有星辰。我们在讲本诗开头的时候,讲到了“东临碣石”,如果说刚开始还有一个方位(东)的话,这个时候可以说就没有了。在天地宇宙中,在苍穹的环圈下,这个时候就没有方向了,主人翁最多最多就是一个点罢了。换句话来讲,如果说刚开始作者看到的是沧海,是面向东方观海的话,这时,作者的视野不只是面向东方,而是看到了天地上下,因此就不存在这个“东”了。看的东西越开阔、越博大,就感到自己越渺小。

    我们先从方位、角度、视野上理解,再来看本文中作者大胆奇物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话,通常的翻译是——太阳与月亮好象在波涛中运行;灿烂的星辰好象在波涛中闪耀。从文字上讲,这样的翻译是没有错的,但意趣少了许多。

    一则,日月一般是不会同时现示的,怎么这里又讲到日月之行了呢?二则,这里讲的是若出其里,若出其中,是好像,是仿佛。这也是我们在六根六尘中讲的,是一个意法。这个意法是很大胆、很奇特的。我们要体会到,这里的日月星辰不只是一个物理上的存在,还是对于“天”、对于宇宙的一个想法。日月只是一个代表,不能简单地把日月理解成太阳与月亮。再则,这个时候,我们看诗中说的是“若出”两字。什么叫若出?好像是出自,好像是,但又不是,好像是这样的,但又不是这样的。

    我们学过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面有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诗写的是白天的景色,也就是说,往远了看,水天一色、天水不分,因此说是长江天际流,这江水好像在天上流、在天边流,在这句诗里,说的是水在天上。再回到本诗中来,本诗说的是日月星辰在水中,结合这个“若出”、好像,我们可以随文入观地想象:这个时候水天一际,日月星辰若出水中、若在水里,而同样的沧海洪波是若出天上、若在天里,是浑然一体、圆通成趣、相互融合、不分彼此的。

    刚才,为大家讲解了这一句的意境,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作文技法呢?就是《作文,多大点事儿》中所讲的意境之法。什么是意境之法呢?就是摆关系。现在有两个物体,一个是“天”,即日月星辰,一个是“地”,即大海波涛。如果我们从纯文字的角度来翻译:大海波涛的闪耀,好像是星星沉落在海面;天空中星光的烁动,又好像是波涛在天上的浮动。把两个东西的位置重新摆一下、重新置换一下,就体现出了文字意境的美。

    我们再来讲一下“日月”。这个日月,一个是具体的,是指太阳与月亮;一个是抽象的,是指阴与阳;还有一个是指更“玄”的,即宇宙。我们这里就讲具体的太阳与月亮。

    在《千字文》中,有一句话叫日月盈昃。大家都学过、背过,对这一句话并不陌生,但能真正理解这一句话的却又不多,这很遗憾。盈指的是月的盈缺,也就是月圆月缺。昃指的是角度,是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角度,因为有了这个角度,地球才有了四季的变化,才有了气候的变化,才有了农作物的生长等等。

    古代中国是天文水平相当高的国家。为什么中国的天文水平相当高呢?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天气的变化对于粮食作物的欠与丰,甚至对于国家的稳定、民生的贫富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在朝廷里还有行政职务,叫天官,专门观天象、察气候。

    我们知道,中国的历法中有阴历与阳历。这个阴历与阳历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刚才我们讲到,月亮是阴,太阳是阳。所谓的阴历,就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所谓的阳历,是指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大约是365天。这就是阴历与阳历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月与日在古代起着这么大的作用呢?或者换句话来讲,为什么会用日月作为一年的划分依据呢?因为月亮和太阳离地球较近,便于观察、便于比较。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时间是相对的,所谓的一年,也是相对的。参考系数不一样,时间也就不一样。

    当然,更进一步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用佛经的话来讲,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始亦无终,这才是真正的时间。因为时间不存在,或者说,所谓的时间存在着相对性,所以,我们才感觉到,听课的时候时间过得快,工作的时候时间过得慢。也正是如此,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度日如年;心情好的时候,是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当我们抢时间的时候,时间就过得快;当我们不抢时间的时候,时间就过得慢。心是能转境的,心是能改变时间的。说得再通俗一些,心情的好坏急慢,是可以改变一个人寿命长短的。

    再来回顾一下前面讲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我们讲到,作者从一开始看到了沧海、山岛,接而看到了树木与百草。如果说,作者的心情原本还是平静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一阵秋风刮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秋风,不仅吹到了大海上,也吹在了作者的心田上。于是,作者的视野更加开阔——观到了日月星辰,感情也更加奔放了。于是,作者从山水的视觉,一下子开阔到了对天、对宇宙的一种观,感情上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因此,诗的最后一句就表明了这一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现在我们就来讲这最后的两句。

    我们刚才回顾了前面讲的,作者的视觉从山水到了日月,情感从江海到了星辰。于是就感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那么,怎么样来理解呢?“幸”字,一般来讲是高兴的意思。但这样理解还不细微,所以我们还是通过说文解字的方式,来让大家随文入观。“幸”,一个是吉利的意思,与吉利相配的,还有一个就是命运。比如我们说:幸福、幸运、幸存,还有侥幸,都有一种命运与吉祥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这个“幸”指的是吉而免凶,不是凶就是吉的意思。

    话题再扯远一些,在佛学里,什么叫乐?离苦得乐。简单地说,不苦即为乐,是天人之乐。所以话说回来,在生活中,有不少人本来生活得很好、不苦,但因为非要追求一种更高的快乐,于是就又回到了苦上。离苦得乐——换句话来讲,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当一个人有智慧体会到平淡、体会到不苦,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一种幸福必须要靠丰厚的物质来满足,这种幸福往往是苦的。

    刚才我们讲到了这个“幸”字,就是吉而免凶的意思,没有灾、没有祸,即为吉。这是古人的智慧所认识到的,这是智慧的古人的价值观。说句玩笑话,我们总想着天上掉下一个大金锭,以为这是吉。但在古人看来,不让金锭砸着才是吉。因为金锭掉下来的时候,会把人砸成屎锭。

    所以,古人与今人的智慧不同,价值观也就不一样。在古人看来,无过便是功,无苦便是乐,无凶便是吉。而在我们看来,抢不着别的,非要抢功;脱离了苦海,非要进入里海、咸海。本来无凶,还要恶狠狠、凶巴巴地去求“凶”。本来平淡是真,非要吃麻辣烫;本来平安是福,非要搞得家里家外风烟四起。这兴许是知识的进步,但肯定地说,这是智慧的退步。希望大家记住:离苦得乐,免凶而吉。

    回到诗里,这里的“幸甚至哉”,作者并没有吃香的、喝辣的,这个“幸”就是对命运青睐的一种高兴,是对命运垂青的一种感叹。如果说这个“幸”翻译成开心的话,那也是对命运的一种庆幸、感叹。“甚”是什么意思呢?本意来讲,是指超过。比如我们会讲:甚好、甚至,表示的是更进一步的意思。“至”呢,就是指达到。但这个达到,进一步引申来讲,就是极点、顶点、极致的意思。比如:《大学》里的头一句话——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止于至善”,就是到达了善的极致,到了极点、顶点。

    我们再来回观本句诗,就不会简单地认为是高兴到了极点。而是说,在命运中、在侥幸中、在冥冥中,因为某种安排,到了一个吉祥的境界,因此作者心生欢喜、感谢、开心。这种心情达到了一个极致,所以才“歌以咏志”。

    最后一句“歌以咏志”,我们通常读完这一句,就一带而过了。我们要讲,古文为什么有意思?因为古文没有标准答案。有标准答案的话,就意味着处处开了门,结果却让后人破不了。经典的东西,处处留门,处处又关着门。为我们留着无限的想象、猜测,这也便是经典的魅力。如果有标准答案,那就“尽信书不如无书”了。正因为处处留门,待人来破,因此读经典就意味无穷。今天读是这个味,一年后读又是另一个味。

    那么这最后一句——歌以咏志,我们不禁要问,咏的是什么志呢?不是一直在写景吗?不是一直写的是山水、林木、百草,还有秋风、洪波、日月星辰吗?怎么结尾来一个“歌以咏志”呢?咏的是哪门子“志”呢?所以,我们就可以来无限的猜测、遐想、臆断。

    我们之前讲到了这首诗的背景,是在征伐乌桓得胜回来的路上,在碣石山上写的一首诗。那么,此时的志是什么呢?赞叹风景,有之;赞叹宇宙,有之;追问命运,有之;背负历史的责任,有之;自诩——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之;扼首,浪花淘尽英雄,有之;在历史的长河中,建功立业,有之;“不斩楼兰终不还”的壮志,有之。

    刚才,我们假装当了一回曹操,身临其境了一下,臆断了一下当时曹操在歌什么、咏什么。为了让大家有个比对、有一个参照物,下面我们来讲一首唐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先来讲一下画意,通过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声的组合,饱蘸激情的笔触,铿锵激越的音调,将一幅急与缓、从容与悲壮的边塞画展现出来。用我们过去一贯的对称来看,有这样的立体的组合。比如,色与声:色——葡萄酒色与夜光杯的剔透;声——琵琶之声与战马的嘶鸣声。缓与急:缓——美景留人多停留;急——号角催人上战场。从容与悲壮:从容——视死如醉卧,从容君莫笑;悲壮——征战的将士,几人能回还?过去与未来:过去——古来征战;将来——醉卧沙场。

    特别要体会的,是本诗的一条主线,即急与缓、从容与悲壮的矛盾。葡萄酒是美的,夜光杯是美的,这里的“美的”不是空调,这样的“美的”是让人驻足、流连的。但另一方面,琵琶声起,马蹄声催(有点悲摧)。这一组矛盾,写出了一个因素——急促。这也是我们在讲作文时讲的八法之一:对比鲜明,写黑以白。什么是真急促?不能说心一急就急促了,而是葡萄美酒、夜光宝杯面前,不能再多作停留,这才是真急促。这个意境,大家可以想象:桌前山珍佳酿,但急急地需要如厕更衣,这样急不急?

    第二个矛盾就是从容,用我们平时讲的技法来说,就是从容里的悲壮与悲壮里的从容。怎么从容呢?两字:醉卧——不是挠挠。把死当成醉卧,便是悲壮里的从容。什么是从容里的悲壮呢?几人回。因此,我们又要讲到写作的技巧了,什么是真悲壮?从容里的悲壮才是真悲壮。什么是真从容?悲壮里的从容才是真从容。我们这里有当导演的,下回拍悲壮的戏,就从这里找灵感。别一上来就喊什么万岁、打倒,这个不悲壮,也不从容。

    刚才这首唐诗,是讲征战的。现在我们回到《观沧海》上来,也是讲征战的。那么,这两首诗有什么区别呢?从气量上讲,区别在:唐诗写的是小景,曹诗写的是大景;唐诗里还有“葡萄美酒夜光杯”,而曹操面前连根羽毛都没有啊;唐诗中有“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个是真的悲催。但曹操的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多么的自信、从容、开阔、淡定!唐诗中写的是悲壮——马革裹尸、醉卧沙场的悲壮,而曹诗中却写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唐诗中写的是将士自我命运的思考,而曹诗中却写的是历史责任,甚至是天地宇宙的追问;唐诗中写的是醉啊、死啊、活啊的,而曹诗中写的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快慰;唐诗中写的是沙场,曹诗中写的是日月;唐诗中写的是古往今来——古来征战几人回,如今醉卧君莫笑。曹诗中写的是天上地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唐诗中写了悲壮,曹诗中也有悲壮——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但悲壮中,前者是对人的命运的感怀,而后者却是对历史、对宇宙的慷慨。从比对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本诗及诗人的胸怀、气质、精神。

    --------------------------------------------------



  • 天才二宝妈

    2012-2-4 17:34:22 使用道具

    非常老师好有才学,
    钦佩钦佩,
    来拜读学习了.
  • 相视而笑811

    2012-2-4 17:45:50 使用道具

    {:soso__18139566269185074158_4:}拜读!
  • yutian2005

    2012-2-4 19:05:46 使用道具

    太有才了!
  • 绿叶

    2013-6-26 23:57:34 使用道具

    学习,复制,打印出来慢慢学。
  • 宫小燕

    2013-7-22 10:45:14 使用道具

    好厉害!!!!!!!!!
  • ponderxdq

    2013-7-22 11:04:25 使用道具

    学习了,谢谢。
  • yaoyaojs

    2013-7-25 12:43:37 使用道具

    写得太赞了,真是要好好拜读!
  • 非常

    楼主 2013-7-25 21:11:29 使用道具

    yaoyaojs 发表于 2013-7-25 12:43
    写得太赞了,真是要好好拜读!

    呵呵,凑合着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