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1214912157 于 2012-2-10 22:18 编辑
所谓蒙学,既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同时,在孟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我看过的关于幼童启蒙的书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外,复姓30个、共计438个。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他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对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有益。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其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关于中国的童蒙读本,人们有这样一句评价,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也是我国传统教育中著名的幼儿启蒙教材。其中,《增广贤文》几乎涵盖了我们今天经常使用的大部分谚语,而《幼学琼林》更是因其涵盖内容之广,所含知识之丰富而以“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著称。
《千家诗》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千家诗》名为千家,实际只有122家。唐65家,宋52家,五代1家,明2家,无名氏作者2家。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
《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具体作者不详,从内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它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有些还渗透了佛、道两教的因报应等思想加以选择提炼而成,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启人心智之句。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让人凡事应从长计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劝人言语之间要相互尊重;而“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则道尽了封建时代的世态炎凉。
该贴已经同步到 1214912157的微博
小孩子五岁就开始读军事文学了,很强。
很多官二代在私塾读到10岁左右就出国了。
一年4、5万的学费,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受的了。
不过现代私塾什么都学,比古代全面得多了。
老先生在用孩子是先跑而不是先走的理论
至于这样对孩子好不好,只要孩子本身无问题就无问题了
举一个例子,我们买东西要贝壳,私塾出来的一个孩子16岁研究了一晚上,无限贝了。
第二天,被网站封杀了,
结果自己研究出一套程序,挂在网上,封都封不掉了。
真是天才,全能,本身学的生物学。确精通N多专业。
现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什么工学结合,什么零距离上岗,
太扯蛋啦。
应该把根基打好,把基础学科研究好,再来专业的东西。
其实专业都是通的。
再说专业再精,最最根本的还是品格
要有责任,有自我,有自信并且信任别人,尊重,
现在的90后太差劲,动不动就跟老师顶嘴,
太自我了
由感而发,胡发一顿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