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过去的旧名词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全国慢性病死亡率已占全部死亡人口的70%以上。传统观点以为,孩子吃得饱,不挨饿,没有明显的营养不良状况,就是好得不得了了。其实不然!
北京儿科研所儿童营养研究员吴光驰说,有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体重和身高等外部表现,忽略了孩子的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取,造成营养不良。儿童营养不良并不都表现为体弱消瘦,其实肥胖、发育迟缓、认知能力、情绪不佳,多动、语言发育延缓、代谢能力低下等等都是营养不良的表现,但有些营养不良在初期并没有确切的症状,也就不容易被发现。儿童早期营养不良影响着身体和智能发育、认知功能发育,更会影响入学后的学习能力。
营养的缺乏或者不平衡能使正处于发育期的儿童产生智力损害,还会导致儿童精神发育迟缓,在发育期内,总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缺陷,心理表现为认识能力欠缺,高级情感产生晚,是非模糊,意志薄弱,语言表达能力差,运动机能有明显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有所进步,但难以达到正常人的水平。因此,现在的营养不良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大脑在发育的阶段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必须有各种营养素提供能量,包括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必需脂肪酸和蛋白质,如果孩子在6岁前一直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入学后,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很可能不如父母所愿。
举例来说,缺铁性贫血在我国的发生率非常高,缺铁的孩子心智发育和运动发育指数均低于正常孩子,表现出反应迟钝、情绪波动、兴奋、躯体紧张度增加;计算,思维逻辑、语言和观察力落后,手指、腕、臂协调能力和灵活度较低等等。
碘的缺乏会造成智力发育迟缓,严重的碘缺乏引起地方性克汀病,患者发育落后,智力低下;而且婴幼儿缺碘对儿童智力发育的损耗是不可逆的。
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神经调质作用、神经发育促进作用、神经元保护作用,通过这些功能,锌的营养状况可以影响人的认知模仿、情绪和摄食行为调节等等。
维生素A缺乏可明显降低脑细胞中DNA和蛋白质的合成,维生素B6缺乏可影响新皮层神经元的生成,烟酸缺乏者初期就有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精神抑郁、性格孤僻等神经精神症状。叶酸缺乏除了引起胎儿神经管缺损外,还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不利影响。
此外,吴光驰指出,钙质缺乏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我国人均钙摄入量远低于推荐标准摄入量,儿童缺钙临床表现为佝偻病,近年的研究发现,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也要从儿童时期开始预防,只有在儿童时期加强钙营养,使峰值骨密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危险。他强调,综合性营养成分的补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均衡饮食,纠正孩子偏食和挑食的不良习惯。
如果从孕期甚至从受精前就开始,母乳喂养,断奶的时候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那么孩子从中得到的好处将是不可计数的。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曾经进行一项长达16年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在幼年阶段摄入最佳营养的重要性,研究者选取了424名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一部分喂食普通食物,一部分喂食添加了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18个月后,结果发现喂食均衡营养的婴儿的智力及表现要明显好于前组。当这组孩子长到8岁时,明显比前组孩子聪明得多,智商平均高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