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做事结果不重要,态度最重要。爱因斯坦的那两个很糟糕的手工凳子的故事,讲的其实是一个态度问题,爱因斯坦的长处不在手工,但不能说手工课我就看别的功课吧,如果是那样的话,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爱因斯坦了。
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很多问题,但是对学校给孩子布置的作业,即使认为不应该、不合适、没有意义,也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做,或当着孩子的面直接批评作业的合理性,如果需要评价,也应客观地说明老师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孩子理解。一个作业,如果觉得太幼稚,那么应该做出超水平的东西出来,譬如老师要求写字,孩子说我都会了还写什么,那么可以让孩子按书法的标准来写;如果作业太“高深”,那么更应该当做一个挑战。
以后孩子们都要走向社会,刚进入社会时多半都要从基层做起,面对前辈、领导的工作要求,如果总是抱着一种“我自己可以评价该不该做”的想法和态度的话,在工作中和人际关系上都会遇到很多麻烦。反过来,如果事无巨细,都能够以正面的心态来对待,则也会有正面的收获。
我有一个同学,大学毕业后去了一个小县城的政府机关,每天就是写“无聊”的公文,但这个同学对待每一份公文都非常认真,2个月后,就直接成为县长、书记专属的笔杆子,这个县的汇报在全市进而全省都很受器重,大约1年后,这个同学就进入了省政府。ps. 这个同学写报告的特点不是假大空,而是写对民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是真正是为民做事、请命的人。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把无聊事做出了意义的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