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有言: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除了一般的大众所了解的意思外,还包括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功能;还包括了家庭教育优先于学校教育的意思。如果把一个孩子的教育全推给学校与社会的话,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如果减弱甚至是放弃庭教育,更是危险的。以上出自《作文多大点事》作者非常老师之笔下。 非常老师,我把你的话摘录到博文里了,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去思考和体悟,相信你一定会支持,教大家如何写作文,如何欣赏文字的优美,本身就是在分享,我就替你分享了,先在博文里请个假啊。
现在听闻已经上学的家长口述:老师明确表示了,现在六对一模式,你们不管孩子谁管?老师连作业都不检查了,全推给家长了。我等言微,不敢说这是哪里出了问题,在现行体制下,我等无力去改变的情况下就适应规则。培养孩子,离不开家庭氛围,刚才看到有人评论说有的孩子天生是来报恩的,有的孩子是来讨债的,无论哪个孩子初生之时,都如善良的天使一般纯净。为什么随着年龄的成长反而孩子们花开N朵,各自为政呢?如果说孩子在初生之时都是一样的善良,那么只能结论是后天气氛,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是报恩还是讨债。可见家庭教育之重要。
我主张如果想让孩子学什么,家长先会什么。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这种理解算不算是应了耳濡目染的古话呢?还有一句俗语叫:门里出身三分会是吧。如果家长都做不到学习,那何苦还要向孩子要成绩呢?家长身为孩子的傍样,最初的偶像都是这个样子,不思进取,不爱学习,那为什么非要逼孩子好好学习?更有甚者说:正因为我现在是这样,我后悔了,我知道错了,我不能重来了,所以我才要好好要求你。可是,但是,学习从什么时候都不晚,忘了吗?还是惰性在作怪。我记得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也提到过,如果休息几天,大人们习惯就是什么都不做,看电视,娱乐,潇洒,很少有愿意沉静下来学习的,我也不能免俗,我也愿意逍遥。可是孩子们不是这样,孩子们天生有一种自律性,他们的内心知道他们该干什么,该学什么,该看什么,孙瑞雪用了一个比喻来解释孩子的这种特性,大意是说蝴蝶还是毛毛虫的时候,它需要吃嫩嫩的叶子,可它的弱小不足以让它看见叶子在哪里,毛毛虫天生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就是对光的敏感性,凭借这一生理功能,它得知光最亮最强的地方肯定是叶子最嫩的地方,当毛毛虫慢慢长大了,学会自我分辨以后,这种功能就消失了。这个比喻正像是在说我们的孩子,孩子的童年时期短的话可以算是六年,长得话可以算是十二年,不要问我,这是孙瑞雪爱和自由里说的。而孩子在童年也有某种能动的特性,具体是什么名称我没记住,这种特性致使孩子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想要玩什么,就像是感光的毛毛虫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动慢慢会消失。如果在幼儿时期,保护好孩子的这一特性,也许长大了就不会变成你我这般普通,只知道在放假的时候大肆的打发时间。我们在幼儿期被压抑的太久,所以长大以后,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如何分配时间和利用时间了,我们只知道被动的等待安排,我们已经习惯被安排,当我们没有被安排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放弃。
孩子都是热爱学习的,这就是天性。天赋再高,如果没有后天的引导,终将会被埋没,如果家长不会,如何引导自己的孩子呢?孩子这张善良纯净的白纸经不起擦拭、重写啊!
家教,环境,成长氛围,我认为都在于家长自学能力,什么也不说了,好好学习,天天上当。
别问我上当是什么意思,嘿嘿,卖个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