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在讨论如何学数学和奥数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是在提前给孩子灌输知识。小学数学就这么多内容,真的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去反复练习吗?数学不是靠多做题就能学好的,更多时候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真正灵活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比如在寒假作业中,老师给的提高题中有这样一道:小明和小亮想买同一本书,小明缺1元7角,小亮缺1元3角。若用他们的钱合买这本书,钱正好。这本书的价钱是多少?他们各带了多少钱?。
后来听说有些家长没有给孩子讲明白,然后又向老师求助,仍然没有让孩子理解。
这道题其实可以看做一个典型的数的概念题,解题过程体现了孩子的数学语言应用能力。这样的题和另一个题非常类似:一个数比13大17,比17大13,这个数是多少?
首先来看看数的概念,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解为两个数或更多数的和。从一年级数学课一开始就在让学生写1-10的分解,可是一些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和应用,许多孩子学会加减法后就忘记了数的基本特点。其实加减法是在做数的分解运算(乘除法也是),两个数相加就是可以合成一个数,两个数相减就是将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这两个过程是互逆的。如果孩子能够明白这个概念,他就真正掌握了加减法,将来包括一些巧算、快算也很容易掌握和应用。
第二个问题是用数学语言进行解题。尽管7、8岁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应该有意识地培养数学语言能力,不能老用形象化的事例进行比喻。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因为它的抽象,它可以完全独立于现实世界进行证明、运算,而且能得出正确、唯一的答案。所以学生应该掌握用数学语言描述真实事件,特别是在做应用题时,否则学了数学知识有什么用呢?拿这道题来说,要使得孩子明白把涉及到数学的内容翻译成学过的数学知识(就是加减法),小明缺1元7角,是在做减法,合买一本书钱正好是在做加法,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抓住题的数学本质。将来不管题的内容如何变化,孩子也知道如何应对。
一句话,学习数学就要用数学思维,刚开始可以借助于形象化的方式理解,但一旦学会后后就需要用数学的概念和语言来应用和解释。如果这样并不需要学习很多所谓的奥数知识,孩子的数学成绩一样好。反之,不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做了再多的题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