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0-12-19 13:25 编辑
一、 闲话五帝
关于五帝说,有前期,后期,战国末提出,汉晋编定的五帝说四种,《史记》里是第一种说法,即五帝为黄帝、颛顼、喾、尧、舜。
黄帝和喾,都属于神童型的,都是“生而神灵”,其余三者书中没有提及孩童时代的聪敏,估计是占后天优势的多。
从性格来看,黄帝好战,有征服欲,不安逸,四处行走。黄帝善于打仗,整治军队,训练出象熊罴貔貅貙虎一样凶猛的军队,先是在阪泉三战炎帝,后来在涿鹿活捉蚩尤,并把他杀死。被奉为天子后,还四处征讨,开山通路,不曾有安逸的时候。(男人好战的血液也许就是黄帝传下来的,呵呵,不过也说不准,黄帝也不过是个传说,很难去考证了。)他还东南西北四处转悠,去了丸山、泰山、鸡头山、熊山、湘山等地方,估计心里想着“登高一呼,诸侯云集”,想让自己更有成就感。古时的拜天,也跟当时的鬼神崇拜有关。黄帝既然以天子自居,自然要登到高处,与“天”(他的“父亲”)接近一点,再接近一点,不能亲密接触,也至少得近距离的,好聆听天的旨意。按当时盛行的五行说,他因为享有土德的祥瑞,所以号为黄帝。中国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好象是“家国同构”,古人敬天的思想一直延续下去,让统治者具有很大的神圣性。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就自称是天之子,是代天治人,具有很大的麻痹性。
相对来讲,颛顼和喾就文静的多了。颛顼是循规蹈矩型的,他没有多大的变革,只是沿袭黄帝的做法,尊奉鬼神,制定礼仪,教化民众,虔诚祭祀。高辛和高阳一样,了解民众疾苦,仁厚威严,重视自身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以德服人”。天人力量结合,使天下归附。
尧的形象就更为高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百官对他 如众星捧月,人民对他的崇拜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尧政绩显著,尤其在任人唯贤方面做的非常好,在他的安排下,那些星星都在各自的岗位发光发热。尧制定礼仪,历法,且没有被自身高贵尊严的血统冲昏头脑,坚决不任用自己无才的儿子丹朱。尧最厉害的政措是“除四害”。他“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灌(是言字旁)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惩罚了这四恶,天下服。当然,这件事情有舜的功劳。
说起尧对舜的种种考验,颇为好玩。列举如下:
1) 把两个女儿嫁给他,通过观察他对待妻子的态度来观察他的品德,也就是看他怎么待人。舜果然将他的2个妻子调教的恭顺谦和,孝顺父母,贤淑理家,待人也平和,不敢自抬身价,也受邻居好评。
2)派9个儿子与舜共事,观察他处世的态度,舜一并将这9个人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他所在的地方,人们也都变得谦和。
3) 让舜负责推行五典,即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也做的很好,百姓们能按五教行事,又按五教整饬百官,使百官都能尊章守法。
4)让舜在国门招待各方使者。舜也不负众望,国门肃穆,各方诸侯和远道来的宾客都十分钦敬。
5)让舜进入山林川泽。遭遇暴风雷雨,舜仍然能前进,不迷失方向。古时候还没有指南针之类的,舜不会迷路,只能说明他记忆力好。但显然,古人的想法里,是上天保佑了舜,因此他才是合格的接班人。
可以说,从尧开始,推举侯选领袖有了一定的规则,选举更加严格,也可能跟舜当时是平民老百姓的身份有关系,又有一说,尧可能不愿意重用舜,是大臣们的举荐,不得不采纳,但同时就给他设置了重重关卡。(从舜即位后流放尧看出,舜对尧没什么好感。)虽然尧口口声声说:“只要是真正贤能的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至亲至友,还是被疏远和隐居的人,全都要向我举荐。可是他这么刁难舜,最后一条更是奇怪,好象有认命的意思。
所以相比前四帝,舜的经历就苦难多了。舜虽然也是黄帝的后裔,但由于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等都无所作为,他当时,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罢了,默默无闻的很。只不过,他还有一个绝招让大家都知道他的存在。舜20岁以孝闻天下。其实,中国从古代开始,就很强调忠孝观念,我们以后许多的思想观念,也可以在原始社会找到萌芽。
舜的出身苦,所以他种过田,捕过鱼,制过陶,最可怜的是他不受父母弟弟怠见,老是被追杀。自从尧赐给他两个老婆和衣物牛羊之后,他们谋害他的心更炽。先是让他上房顶,在下面放火想烧死他,幸好那天他带了两个斗笠护身,从顶上跳下来居然安然无事。接着又叫他去凿井,瞽叟和象以土填井,舜从暗道出,回到家中,见他弟弟正霸占他的房子,享用他的琴,假惺惺地说“我们正伤心你死”,这个神奇的舜居然只是说:“兄弟就应该这样啊!”不是他傻到连谎言也不会戳穿,就是这时候他的至高人生理念“忍”字占了上风。或者说,是“孝”字。舜20岁就闻名天下,30岁被尧重用,到50岁已经公认为尧的合格接班人了。
孟子感慨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舜的故事广为流行,正是符合百姓的心理,人不一定生而高贵,后天努力成功的,似乎更受人尊重。
《史记》记五帝之事,有传说也有史实,基于祖先崇拜,五帝的形象颇为光辉,有点神化的意味,遥不可及,及至曹交和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才将他们与世人的距离拉近了些,此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