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为是个爱读书的人。可是看过我写东西的人大概都心中有数。我不过是不怕写不怕说而已,要说写的说的有多么高明就实在有点恭维我了。
从小就爱看书,不到初中,家里的白话文的书已经被看遍。那个时候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家家户户都不会藏书太多。父亲曾经提到过他不多的一些藏书,基本上都在我出生前的那个特殊年代焚毁的差不多了。所以我那个时候能看到的书是家里不多的一些《十月》《当代》的杂志。小的时候我就不爱看专门写给小朋友的杂志。父亲给我订阅了不少,《小朋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语文报》我都不爱看,买来了几乎没有翻阅过,对于童话我最没有兴趣。郑渊洁叔叔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唯一比较喜欢的是《连环画报》不过这种书成年人大概也是喜欢的。我最早的一些名著都是从编写成连环画的版本开始的。
从小没有背诵过什么古诗词,看到其他小朋友能流利的背诵成百的唐诗宋词总是让我羡慕不已。父母好像只是提倡开卷有益,尽量的鼓励我多看书。现在回想起来,基本上算是一种泛读。所以我读书涉猎很广,完全没有系统,不过因为读的多了,速度也比较快。一般来说,一天看一本《飘》那种厚度的小说是没有问题的。
家里的白话文书看完了,实在无聊,就在父亲小小的书架上继续搜寻,找出了两本古文书。一本貌似是金瓶梅。虽然小也知道跟西门庆有关,不是什么好书。丢回去。另外一本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居然是繁体字,还是竖排版的。开始看很不适应,总是看错行。干脆找了把尺子比着看。没有想到看着看着,居然就认识繁体字了。我现在的这点认繁体字的功底,就是从那个时候来的。所以什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后来看电影,就很纳闷,这么短的一个小故事,是怎么编成一两个小时的电影的。感觉古文是真的很精练,不像现代文那么啰嗦。
说起来我自己说话就很啰嗦。典型的中国人特点。从来不直截了当,铺垫太多。
这么交代一下是因为想到在学习语言方面,总有人热议到底要学好一门语言,是读些更生活化的东西呢,还是读些看上去比较经典但是貌似古老的东西能更快的到达终点呢。
从我个人这些年的浅薄的经验来看,前者大概是泛读法。这样对开拓视野有好处,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阅读的效率。因为速度快的确是效率的一个体现。后者我自己当年是没有机会实现。但是看看一些大家,无论是写还是说,都是下笔千言,而且字字珠玑。连韩寒这样的小屁孩(小我好几岁)也是文笔好的让我佩服。大概人家读书都是比较精的,至少是比较经的,经典的经。我们这种泛读的学习者读来读去都是读那种通俗易通的东西,所以水平也就是大众化的水平。每到要讲什么的时候,都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总觉得书还是读的不够多。究其原因,就是读书浪费的时间太多,读了好多比较垃圾的书,至少是没有什么营养的书,所以才水平不过了了。
所以现在不管是谁,特别是小孩子,或者是年轻人问我读什么书,我总是建议他们去读点经典的东西。汉语就去读读论语、老子什么的,至少能读读三字经、弟子规也不错;英语就建议去读读圣经、莎士比亚、爱默生,至少读读马丁路德金或者海伦凯勒。虽然这些人从现在的角度看无论谁都基本可以归为古人,可是仔细读读他们的东西,就会发现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的人类智慧。
所以学习语言,选择要读的书,可以读很大众化的流行的书籍,但是不要以为这就是文化的全部精髓,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哪怕至少半个小时,来读读这些看似晦涩的,但是如咖啡般可以让你回味的书籍吧。咖啡在嘴里的余香不过半天,而这些书籍的余味是可以回味一生的,甚至会影响读书人的一生。
人的一生,快乐是一生、痛苦是一生;麻木是一生、警醒是一生。人生的百味只能在短短不过百年尝到。与其浑浑噩噩跟着鱼群走,不如活出自己的洒脱,把这一生明明白白的活过,自我掌控的活过。
我们的孩子,应该比我们拥有更明白的人生,让经典的书籍成为他们的朋友和灯塔吧。
但是这绝对不是说,我们的孩子要重回故纸堆。绝对不是的!一切的生活可以照旧,但是可以试着从每天10分钟开始,让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也了解到经典中的语言的美。他们将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且有那个语言所承载的那个民族的智慧。我们的孩子将因此学会自己思考人生。谁说人生的哲学是成人的专利。孩子们也有了解人生的权利。也许他们看的不够清楚,不够完整,但是他们会慢慢学习,直到有一天,这些背语言承载的智慧融入他们的血液,让他们乐观自信积极动态的面对未来充满挑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