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2-28 04:45 编辑
论语与老子和生命智慧
主讲:王邦雄教授(中国台湾)
华人何以输掉了一片大好江山
今天,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有其热门与新潮的东西,这些东西的流行,就如同潮流一波波涌来,又一波波快速消退。因此,我今天要谈旧学——经典,例如“论语”、“老子”、“孟子”及“庄子”等。它们和圣经、佛经一样都是经典,在世界上不过几部而已。几千年来所有中国人都是靠这些经典的支持而活下去,我们不能没有它们,不要认为它们只是旧学,惟有旧学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街头文化只是泡沫,而泡沫在转瞬间便会流逝,因此,我们要长江大河而不是泡沫。
我上个月到马来西亚参加大马十三州华人联合会首度举办的演讲活动,讲了四场人生讲座,主题是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马国共有五百万华人,而且在当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尤其郑和下西洋时是中国国威最远播的年代,我甚至远去参观了当年郑和的大船因搁浅而停靠的河岸。我有些感伤,因为现在马国政经文化均由马来人主导,当然,马来人有一千多万,而华人才五百万,但整个工商业原来是在华人手中。因此,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几百年来中国人把这片大好江由输掉了呢?这是我在马来西亚八天中压在心头的问号。我们不是要打垮别人,但我们为什么失去了主导权?我想当初华人都想回中国老家,所以大家只开拓工商业,希望赚了钱就回家。中国人老是要回家,因为那是家常日常的田园乡土,身在海外却心系祖国,所以我在马来西亚的感觉就是那里是比中国更中国的地方。
马来西亚最高指导原则是可兰经,而苏丹是永不转移的权势领导中心,我到当地才见识到今天这个世界还有这种政治生态,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当地中国人问我中国是否有可以和可兰经相真正并论,甚至分庭抗礼的经典呢?我听到这话后,才深深体会到几百年来,五百万华人内心深沉的寂寞与空虚,可能就因为没有经典,才输掉了这 一片大好江山。他们虽然有自己的教育体系,但没有文化共同体、没有人家共同的精神天地与心灵世界,也没有向心力与凝聚力。因此,整个教育体系虽是读华文、讲华语、认中国字,但就是没有中国心。老一代华人虽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但不能只靠感情,还须有理想、情意,以及共同的世界观及价值观。所以我说中国当然有经典,而且有许多部,四书、五经、十三经、二十五史,只是在马来西亚没有生根,因此五百万华人在马来西亚异域飘泊,因为马来人有可兰经,而华人却没有做为动力与方向的经典。
马来西亚化人拜的是关公与妈祖。远离国门,大家要有桃园三结义的情义,因为关公义薄云天,所以礼他;而飘洋过海,也靠妈祖保佑,才可以平安归来。问题是,当落地生根之的后,关公与妈祖,就不再能给予五百万华人可以安身立命,代代相传的文化心灵与历史传统,此为海外华人花果飘零的内在因素。失去了中国人的道,也会失去了中国人的尊严。
以“道行”来“然物”:回归中国道做中国人
首先,我引据庄子南华真经的一句话;“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齐物论)来解析当前的处境,与我们要走出的路。物是人物,人物要有自己的“然”,要“然”得住,问题是,“然”要由谓之而来,别人如何说我叫“谓之”,譬如:“好朋友”、“好学生”、“好儿女”等。这个“好”千万不要让它在人间消失,要对好同学说“你很好”,也要感谢父母、老师、永远记得他们的好,让我们的眼神中永远充满赞美、赏识与感激,因为如果不“谓之”,父母的“然”就出不来,反之父母也要“谓之”,赞美、肯定儿女,儿女的“然”也才能出来。“谓之”就是父母对儿女说,儿女对父母说,老师对学生说,学生对老师说,以及朋友相互说,也就是良性的互助,相互的观赏和感动。但在别人怎么说之前,我们得必须先怎么做,所以,自己要先行之,别人才能谓之,要行之,谓之才能出来,也就是要行之而成。
然而,谁来谓之与行之呢?当然是人,但人又如何行之呢?就要有一个价值标准,也就是有一个“道”,把人放进这个道中,才能行之。这个这就是经典,不论是儒家、道家、基督、佛陀、阿拉等都有其各自的“道”。马来人有可兰经,但此地华人却没有儒家、道家或佛家的道。没有“道”,物就会散掉,人也就不知如何 “行”,而后别人也就不知如何谓之。当别人无法称赞你、欣赏你及肯定你时,成不能成,然也不能然,如此也就只能异域飘泊,花果飘零,这真令人感伤。
所以我们今天要讲道,不论是人道、天道,甚至江湖道等,总要有一个道,因为在道中才能找到义。中国人的道义及亲情,是世界上最强的,如家族纪华侨心系祖国等,他们几百年来一直在办华人教育,虽然官方不承认,他们依然坚持,择善固执。因此,今天的重点在于人一定要活在道之中,让道活出来。因为这个道给我们一个世界,除告诉我们是非善恶外,也告诉我们要追寻什么,珍惜什么。我们看佛门弟子、基督徒等,凡在道底下的人都有所不同,他们很专注、凝聚而且有团队精神。我们看宗教团体,它们常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那是由道发出发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观念:人与物一定要活在道中,在道中才能找到人道,而这样的人道一定是透过文化传统中某一部经典开发出来。
今天,从新加坡、马来西亚、到香港、台湾、大陆,甚至洛杉矶等地有许多中国人,但中国人的道却逐渐在式微,尤其在海峡两岸的中国。我曾到大陆去寻找中国,但却无法找到,因为今天不论在大陆或台湾所过的不是中国式的生活,而是日本式及西洋式的生活,如此,有一天十几亿的中国人将会在大地上消失,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两岸中国的未来出路——在古都与山水之外的经典
今天,每逢清明时节,台湾所有的人都挤在高速公路上,准备回乡扫墓。虽然有几百万人在那儿大塞车,公路几近瘫痪,但没有人埋怨,因为所有的人都在回乡的路上,有什么好生气的呢?反而应该感到安慰。如果有一天,清明节高速公路畅通无阻,我们才应该伤感,因为那表示没有人回家了。所以大家往前后左右看看,都是我们的家人,回家的人就是家人,世上没有比这个感觉更亲的了。
不过,今天却不一样。我到大陆寻根,也是走在回家的路上,感情是一样的,但我请问为什么我在这儿没有看到返乡扫墓的人潮?他们没有人能回答我的问题。我问这话时,很多老先生、中年学者都很伤感。身为中国人,如清明不回家扫墓、春节不圆灯、中秋、端午不回家团圆祭祖,就不是中国人了。今天是中国人了。今天台湾的中国人也就是靠这一点,因为我们内心的经典没有消失。
中国是有经典的,但我们要行之,行之有成,就是道行。我们常说出家就或修道的人道行很高,但道行不只是出家人要修,我们大家也要修行,但修什么道呢?修中国道、人道,也就是将人的尊严、价值、人性的光辉修行出来,否则大家都活得很苦闷与寂寞,因为属于人的价值及尊严活不出来,中国人的荣耀也活不出来。
今天的台湾虽然有钱,但却过的是富有的贫穷生活,我很羡慕住的杭州、北京、南京、桂林、昆明等地的人,我认为他们是以最少的金钱过最高层次、最高质量的生活,因为中国最好的山水美景都在那儿。他们住在西湖畔、漓江边、北京城、南京城,每一步都是古迹。在台湾,我最喜欢台南,走在路上都是走在先民的路上,那种感觉真好。然而那只是历史古迹、自然山水,我们大家也都希望拥有那样高质量的生活,让生活充满山水美景与从文传统。但为什么不将这两种事物放在我们的心灵中呢?
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经典,每分、每秒、做每一件事都代表中国心,也都有经典,如此,我们的每一步都有几千年,每一个活动都是全中国的,会让我们的层次提高。我到马来西亚时,正好在举办“第一届马来西亚华文书展”,书展中有我的“人生关卡”、“做个出色的人”等著作,演讲之后,我的书立刻销售一空。他们很多人告诉我,书没有了要怎么办?由于马来西亚的物价是台湾的三分之一,而台湾去的书,还要加上邮费五十元,所以台湾的书价对他们而言是天价,但他们还是要看中国书。而我们在台北只要用很人性的价格就可以买到书,而不必用天价。其实,书应该是无价的,我之所以这样比喻,只是就个人的负担能力及社会经济的能力而言,书的价值应无法以金钱来衡量的,有些书甚至有用千年的历史,像“论语”、“老子”、“佛经”、“圣经”、“可兰经”等。
然而,我们有了经典后还要找到“然”,但先要道成而后物“然”,我们中国人一定要好好表现,因为我们成了之后就取得了我们的然,这样的然是历史的地位也是全中国的或世界性的地位。我们的重要性不要只是表现在财富上,就如我所说的桂林、昆明、杭州、北京、南京等地,真的很美,走在那里会觉得做一个中国人是不必感到惭愧的,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此外,我们走在长城上,也会觉得自己是大汉儿女。
漓江、西湖、石林燕子洞等美景,如果没有经典,就没有人懂得欣赏它们的美,因为心中有经典的人,才有眼光欣赏文化古迹及自然美景。所以不要以为每个人都能观赏世界的美好,父母及师长不是很疼儿女学生吗?但儿女学生就是看不到。儿女或学生不是很努力用功吗?但父母及师长却看不到。四周的美好都存在,但没有人看到,这是令人十分感伤的,所以有经典的人才有世界性的眼光、几千年的眼光、中国的眼光,如此才能看到每个人的好。
用经典天眼看世界
少年人或老年人都比较天真,因为老年人不争了,少年人正在读书成长,只有中年人竞逐名利权势,如此就形成了以权势及功利看人间的态度也就有所谓的势利眼,势利眼有待修行来解消。
所以我们不能光以肉眼来看世界,因为肉眼看到的比较肤浅、表面,而且肉眼离开现场后就全然消失了,例如歌星演唱的现场,几万人挤不进去,但离开现场后,就会觉得幕终人散的空虚,因而每天都希望有演唱会,如此才不会寂寞,这就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如果我们用心眼来看世界,也就是心灵的眼睛看,即使离开了现场,它仍然留在我们的心中,而留在心中就是永恒。所以用心眼来观看事物,离开现场后,它永远不会从我们心中消失,也让很多事物深印在我们的心版上。
比心眼更高的是天眼,用天眼来看世界,就是天地心,这个心也是从经典而来。孔子及老子都讲天道,佛陀、基督、阿拉等也都各有其道,这叫天,也就是天眼,但一定要从经典而来,因为有了经典才能具备天眼,如此,心眼就可提升为天眼,也就不会小心眼、死心眼,而用天眼看人间就叫经典世界。
但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拥有经典世界呢?又如何拥有西湖、石林、漓江那些地方如此高水平的生活呢?我们想象活在那些中国首都如西安、北京、南京等地方一定层次很高,但事实上我们的经典中都有西湖、石林和漓江,也同时拥有南京、北京和西安,台湾若能如此,则在拥有财富后才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人生也不只活一百年,还可以活五千年,和整个中国人同步,我们也才不会寂寞,也因此而拥有天眼及天道。
依我的感觉,中国人的经典可以带到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是“论语”及“老子”。我自己在这两家讲得最多,因为它最简单,也最高明。当然同时我们也尊重佛经、圣经、可兰经等,我深信它们的地位是和我们的儒家与道家等同,只是在中国的传统中我们的中国心毕竟是从孔子与老子而来,因此,我们也同时欣赏它们的“然”与“成”,因为它们也拥有道。
任何的人物都有道,我们活在我们的道,也成我们的道,更然我们的物,就是做中国人,台湾人、大陆都要做到。否则,即使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却还是找不到中国,也有最多人使用的华文、华语,但没有中国心。所谓中国心不只是爱国心,中国心是有一套中国的世界观、价值观、建筑风格生活情调、家庭观念以及人间道义等。你们看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男主角是韦小宝,他是江湖混混,但金庸为何将他写成小说中的男主角呢?他的师父是天地会的龙头,他和康熙皇帝又是有交情的朋友,他生平做到唯一的事,就是不出卖师父及朋友,就凭这一点可以让他在人间行走,否则此人何足道哉?他一生最大的志愿就是在扬州开一家最大的妓院,让妈妈当院长,他实在有点宝。但他却有人间道义,在重大关头宁可被杀头,也不出卖老师、朋友、这是很难得的。太多的读者不免伤感,因为金庸写武侠小说,写到最后英雄全死了,没有了郭靖、杨过、张无忌、令狐冲,最后存在的只是韦小宝。大家心都凉了,岂不是金庸小说写不下去了?要停笔了。写完韦小宝,还能写那一方面的人物呢?我却不这么想,困为韦小宝更接近市井小民,英雄仍要回到人间,韦小宝就是人间英雄。我们身为中国人,如果能不出卖朋友,永远维护人间道义,中国就有希望了。我们由此看出任何经典中都有道,就连武侠小说江湖混混都要讲道义。
儒家的道——“仁”心“义”理“礼”制与“智”慧
我现在用四个字来讲“论语”——仁、义、礼、智。人,要有仁心,我们都是人,人心是很灵的,所以叫做心灵。而人又是万物之灵,人生最重要的是将万物之灵的灵活出来,也就叫灵长类。人性的尊严、人格的高贵就在这个心,孔子称它为仁心,东方人文世界的首要,从中国到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全部在这个仁心。所以人的学问不要很多,有时能想到仁这个字就是件了不起的事了。仁心就是我们的心会有感觉、感触,尤其在苦痛、悲伤时,就会有不安、不忍。看到父母很寂寞,心中一定充满了不安;看到孩子如此辛苦读书,就会想陪他一段,看到朋友如此落寞神伤,看某些地方有灾情,都会让我们不忍。仁心就是从不安、不忍呈现出来的。
因此,有感觉才会觉醒,有感觉才能触动,“跟着感觉走”是没有错,“只要我喜欢,有么不可以?”但要层次比较高的喜欢,而不是叛逆或堕落的喜欢,那样只会让父母伤心、难过,让老师受不了,因为那是抗议。为什么抗议呢?为了青春不留白,因而让它变黑吗?白色是光明的,可以画上美丽的色彩,让它多彩多姿,为什么要变成黑或灰呢?所以青少年朋友不论是“跟着感觉走”或“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我希望在这两种感觉背后是感动,有触动、有觉醒,就是感动。感动就会有生命的动力,也就是仁。
中国经典重大的就是所有的爱、人间的美好都是从每个人心灵发出来的,中国文化所要求的成就感、充实感,层次是很高的,我们不能轻估它。我们也许没有什么特别的信仰,但我们爱父母、儿女,一生就这样过下去,因为我们有不安、不忍。所以,只要我们的心有感觉、感触、觉醒,就会发出很大的力量。中国人讲“麻木不仁”,如果没有仁,人就是麻木的,也就是瘫痪,有人等于没有人,有人生等于没有人生。因此,有仁,人才有生的力量。我们人生中有这份从“论语”中来的仁心,就可生儿女、生父母、生老师、生学生的。学生是可能生老师的,譬如今天开班会,大家决定好好用功,明天出现奇迹,每个人都考高分,让老师大吃一惊;或者儿女让父母惊喜、感动,证明我们可以认真用功,或是兄弟姐妹悄悄地在父亲节、母亲节时给父母一个惊喜;这是我们每年都会做的,但为什么不能天天做呢?仁是不安、不忍,从不安、不忍中发出爱,就叫仁者爱人。
然而,人我之间,我并非唯一,我只是众多之一,这时,我们就要找“义”。义就是我的爱与他人的爱可以交会,我的心及他的心都可能接受,所以我们要有公义或正义,否则若我们只有爱心,就会变成专制独断。把自己的爱看成太重要,就变成自我膨胀。妈妈比较喜欢姐姐,弟弟受不了,爸爸比较喜欢弟弟,姐姐又受不了,事实上,我们要找到一家人的义,父母爱每一个兄弟姐妹。同样地,老师也爱每一个学生,这是义,老师要负责全班,父母要负责全家,不要老是觉得自己是唯一的重要,这就要找到了公义。否则,爱会产生灾难。人生中受到最大的伤害是从爱而来,最大的苦闷也是因为爱出不去,因而产生挫折、碰壁,令人十分伤感。所以,当我们的爱发出去时,要经过义,也就是先考虑自己与对方的交情,以及对方可接受的程度,也就是爱要有分寸。中国人是讲求伦理的,如果学生对老师比父母还好,那么老师会无法承受,因此,学生身为儿女,要最爱父母,然后才是老师,对老师的爱不能超过父母的爱,如果有老师接受这样的爱,这个老师是不明事理的。所以,如果在孩子面前批评父母,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是个大原则。父母与儿女之间,有时只是沟通的问题,也就是彼此间的义出了问题,就必须找到彼此间共同的义,而千万不可怀疑对方的仁,或认为对方不爱我,不关心我及否定我,因为这会使人的地位动摇。
我看待有些男学生就像兄弟一样,因他们非常可爱、懂事,有些女学生也很可爱、体贴,所以;我觉得师生间有道义、父母、儿女间有亲情,这就是义。而当双方关系出了问题时,绝不可怀疑彼此的爱心,而应调整彼此的义,也就是彼此调适。如果彼此找到了义,就没有沟通的问题,因为原来如果有鸿沟,俟双方搭建了挢后,就彼此有了通路,这桥也就是义。否则,儿女蛮横独断、父母专制霸道、老师一意孤行、学生一意叛逆,都是不对的。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好,为什么要大家一起受苦受难呢?这都是因为没有找到义。所以儒家要从仁心为义理。
义只是价值上的会通,心情上的一致,但我们还必须通过礼制出来,所以要讲礼。在大家彼此尊重,就是礼,爱心要透过礼出来。但如果礼不传,就不知礼要如何节制,所以我们说礼制、礼节,因此,礼要有节制。如果有一个管道或一条路,使彼此的心找到通路,就叫礼。所以有婚礼、丧礼等,这些礼可以将我们的感情做充分的消化,譬如丧礼,是将我们的爱心通过整个制度而让它得到安顿。亲人过世,我们几乎活不下去,但所有繁琐的丧礼,都是让四周的人陪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如做七,是要让活着的人可活下去。此种礼制的设计,是让我们的感情或爱心得到通路, 等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后,让我们的伤感恢复回来,可以再面对生活。前年,我的母亲过世,我的感伤到今天还是非常强,我也才明白丧礼是为活着的人举办的。因此,怎么可以无礼呢?情岂不是找不到出路了吗?
礼既是一个制度,就会变成死的,所以有些礼会形成压力,因此我们就必须有“智”,智就是权变求通。例如,在现代都市公寓的小区生活中,昔日乡土的婚丧礼俗就不适合,要“穷则变、变则通”,否则就会让人怀疑传统礼教的不当,因而大家觉得礼就是繁文缛节,也令人觉得啼笑皆非。比如,中国自古以来婚礼中有所谓 “闹洞房”,但现在已不再闹洞房,而是闹结婚礼堂。当双方家长、师友皆到场为这对新人祝福时,就有某些同学认为他们有特权,完全不尊重双方的长辈,也不尊重别人祝福这对新人的心情,而在会场大闹,将椅子搬到桌上,要那对新人站上去表演很多动作。我不认为那是好意,因为他们完全破坏了婚礼的美好回忆。怎么会因为有交情,就认为有破坏婚礼的特权呢?以前闹洞房是因为这对新人从来没有见过面,他们之间需要家人或亲友来做桥梁,闹闹洞房气氛出来,所以需要亲友来带动,让他们变成牵手,成为此生最亲密的人,否则会很尴尬。但现在那里是一对新人?他们两人是最熟悉的,还需要别人闹热吗?因此,现在的闹洞房叫胡闹,所以,有些礼是必须穷变求通的。
儒家的经典讲“仁义”,仁是讲内心世界,包括情爱、理想等,而大家构成共通的情意、理想时,就是公义。这样的情爱、理想世界一家要落实在人间街头,因此要有制度,这就是礼制。礼是大家的礼,就是大家在制度中完成自己的理想和情意,但此制度要活用,否则这个制度会僵化,反而将我们的情感抹杀掉。
儒家讲“仁义礼智,每个人都有其内心世界的情意跟理想,但与天下人构成一个共通的情意和理想世界时,就是中国心。一个人只有“仁心”,但有了公义,就是中国心,甚至是天地心。我们希望这样的共同世界形成一个架构制度,就是礼。比如“宪法”,它是个制度、理想,不能随意变动,但还是容许权变求通,因为人是活的,世界也是会改变的,不能光靠一个死的制度来维系。因此,孟子称“仁义礼智”为四端,也叫善端、本心及及良知。
道家的道行——绝仁弃义,绝圣弃智
讲了儒家的经典,再谈道家的经典。道家也是以“仁义礼智”四端为主要理念,但另外加上“绝”与“弃”,老子是“太上老君”,孔子是“至圣先师”,我们要听哪一位的呢?别人是没有道,我们是道太多,别人只有佛陀、基督或阿拉,都是唯一,而我们是唯二;“至圣”与“太上”是最高的圣人与智者,“太上”与“至圣”分庭抗礼,而“先师”又封上“老君”,孔子讲“仁义礼智”,而老子讲“绝仁弃义”及“绝礼弃智”。老子的“道德经”成书年代在“论语”之后,从经典而言,它似乎在反对“论语”,唱反调,使后人为难,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两部经典,但为什么老子会反对孔子呢?所以我们必须好好理解,要让这两部经典在我们心中变成一个,而不要让它们由分庭抗礼而相互抵消。
其实,虽然老子和孔子在理念上看起来是相反的,但是我们要了解老子的绝与弃,并不是反对孔子的意思,“仁义”让我们高贵,但要忘掉我们的高贵,就叫“绝仁弃义”。父母或老师都很高贵,因为他们付出很多,但面对儿女或学生时,他们应该忘掉自己的高贵,也就是忘记自己的形象与完美,这样才能做儿女与学生的朋友,也才能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在爱朋友时,也一定要忘掉自己的高贵,否则朋友会讨厌你的优越感,你会觉得自己好心没有好报,其实不是,而是太好心,让人受不了,而且好心写在脸上,让人看到便想逃开。因此,如我们的高贵要变成真正的美好,就要先把自己忘掉,而不要每天强调自己的功劳与牺牲,也不要每天用悲壮的脸色或苦痛的眼神迎人。把自己的身段、高贵放下来就是绝弃。故绝弃不是反对好心、好意或爱心、正义,而是反对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形象。事实上,我们也都不是很喜欢和那些高贵的人做朋友,而喜欢和人称兄道弟,有亲切感,因为彼此可以随意说话,没有任何压力与负担。
“绝圣弃智”就是天下的事业不是只靠我一人,我们一定要有这份谦逊。否则在与任何人相处时,会有一种独裁专制的心态,这是绝不可以的。因此,绝对不是要我们反对爱心、公义、社会规范或应变智慧,而是忘掉自己的高贵,也不要认为天下事只有我一个可以承担,有此一悟,别人的重要感才会显现,才能有发挥的空间,别人的高贵也才可以实现。当你觉得中国不是只靠我一人时,别人才能为中国做更多的事。
所以,在家庭中我们应该让儿女与父母一起负责,在学校中要求学生与老师一起负责。我常觉得现在的孩子被宠坏了,他们必须训练对任何事有责任感,否则当父母或老师离开 他们身边时,他们就无法适应环境或生存下去。但要怎么训练呢?就是要绝圣弃智,老师和父母退后一步,孩子就可以站出来,学习自己处理问题,而不要把孩子的事都做光了。故我们自己没有高贵,天下人的高贵才能凸显出来,天下不靠我们,别人才能发挥,因此,“绝弃”是一种智慧。我们如果只有儒家的“仁义礼智”,就只是凸显自己,让自己成功、高贵,假如又有道家,则可以将我们自己的高贵放下,而进上步去看到别人、欣赏他人。所以,中国人所讲求社会责任的担当是由孔孟儒家而来,但艺术美感的生活则由老、庄道家而来。例如,中国的家庭伦理、政治道德是从儒家思想而来,而中国的山水画、田园诗等艺术美感却从老、庄思想开发而来。因此,我们除了需要家庭伦理、政治道德的理想人间之外,还要有山水画、田园诗的美感世界,与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调,故儒家与道家两者必须兼顾,也就是同时拥有“论语”中的善以及“老庄”中的美,这也叫做尽善尽美。所以“绝弃”绝非不好之意,而是放开、忘却,我们就不会如此辛苦,也才能看到蓝天白云以及人间街头的美。不要觉得街头只有摊贩与游行,其实站在街头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美好与精彩。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是没有心情看,心情是从“绝仁弃义”及“绝圣弃智”而来,我们平日被责任所压迫,没有余力、闲情去欣赏别人,哪天能暂时放下压力,放自己一天假,就会看到许多美好的东西,那是平日挤车、赶车所看不到的人间美景,所以,老庄经典与孔孟经典的结合,才是中国心的大传统。
至圣先师与太上老君的同步流行
我对父母、师长是用儒家,我要孝顺父母、敬爱老师;但对儿女及学生,我就用道家,我要忘掉自己做父母及老师的身份与权威,而和儿女学生打成一片。在人生实实在在的事业活动中,我也用儒家,因为必须有责任感、有理想性,我有爱心,也尊重别人的感受。但人生除此外,如下班、放学之后,及周未、渡假时,我们可以用道家,使自己空灵一点,而不要每天二十四小时总动员,让自己暂时放下紧绷的心情,放慢行走人间的脚步。如此做个调整,当第二天再上班、上学时,精神会更好,这叫做休息是为了再出发。但这种休息一定要通过道家的经典,有道家的虚静悠闲,否则,休息过后会更累。各位看到现在放假时大家都挤在路上,困在风景区,假期结束后身心更累。其实,休养生息不是要大家挤到另一个地方,只要我们心中有老庄,任何地方都可以休闲。中国历史上叫黄老治术及魏晋名士,魏晋名士就是个人生命的休养生息,而黄老治术是政治上的休养生息。经过秦、汉的大乱后,中国政治需要休养生息,也就是要用黄老治术;历经东汉党锢之祸后,文人读书要休养生息,所以有魏晋名士的生活情调。所以休息与休闲不是要大家去名胜古迹,选个良辰美景,那会使人更加疲累。花季时全部的人都在阳明山,但其实最能休息的地方是在台北街头,因为那儿反而没有人,如同春节时的台北街头,是最可爱的时候。所以,不是要找一个原始的岛屿部落,然后搭飞机前去,才叫做渡假。渡假在那里?就在经典世界中,在内心的感觉里。
我们有经典世界,才有真正的休养生息,今天的社会动荡与生活压力,只要有经典便能化解。我们看出家、修道的人,他们并没有每天搭飞机四处跑,但他们很悠闲,因为他们心中有经典。所以,我要劝告所有的朋友,正面的人生要靠儒家的经典,孔孟的“仁义礼智”,但休养生息是为了再出发,是为了能欣赏别人,更为了能有美感的生活,故要有老、庄的经典,如此,我们表面上虽有两个经典,但事实上只有一个。因此,“至圣先师”与“太上老君”是合而为一的,我们无需把老子变成孔子的学生,或将孔子变成老子的学生,为什么我们不做他们两人的学生呢?让他们两位进到我们心中,使两者合而为一,就是经典世界。
我们立身处世,除要做人做事,担当责任外,还要休养生息、消除压力,给自己也给别人宽广的空间。我们愈老庄,给别人的空间愈大,因为把自己放下,别人的世界就会开阔,让自己后退,别人就可以前进,这就叫给别人更宽广的路,更开阔的空间,也就是我讲的余地和闲情。此外,在我们付出奉献的同时,也请忘记我们的高贵,不要给别人太多亏欠的压力,这样的爱也才没有杀伤力。
结论:行中国道做中国人
我想将几千年的“论语”和“老子”的精神,用最简单的几句话——“仁义礼智”的本心良知,再加上“绝弃”的空智慧,向大家讲经典,用我的说法叫“野人献曝”。阳光到处都有,随时普照人间,但是我今天急切地将阳光带过来,因为那是心里的阳光、历史的阳光、传统的阳光,也就是永恒的阳光,叫做走入“经典世界”。
有了中国道,有了中国人的道行,我们才是中国人,“然”我们自己的一生,“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