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天气虽然不尽如人意,至少比寒冷的冬天,着实还是暖和了许多,孩子们也难得下了幼儿园可以在广场空地跑跑跳跳。 凡是老人带的孩子,都是:别跑,别跳,别上高,小心摔着。孩子的天性就是探险啊!!,还是看成长的秘密,我终于知道了,为啥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喜欢破坏的经历,比方说把架子上的书扔一地就走;比主方说把整理好的玩具弄一堆就走,总之就是极尽破坏之事,通常是把整齐的东西弄乱,就走了。
在大李老师的指导下,弄明白了,我的芽芽小时候也有这个问题啊,似乎这是每一个孩子的又一次的必经之路沙发安了隔板,用于放书,她爬上沙发上,再站起来,那时候一岁半左右吧,只能爬上沙发,再把靠垫弄倒,扶着沙发背踩到靠垫上,再慢慢探着身子一边扶着墙的站起来,抓住隔板,这就开始了,一本接一本的往下扔,直到所有的书全都扔下来为止。她就完成任务了,没事人一般走了,乐此不疲的,而且。原因就是,孩子要探索自己的世界,她要挑战自己的能力,那些整齐的书,她知道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弄的比你更整齐,就只能把整齐的书破坏掉来显示自己的新的能力了。这就是原因。为了章显个人能力。
话还说回来,班里好几个孩子在一起,每当他们此起彼落的叫喊着小朋友的名字时,我总是感到他们很快乐,无忧的快乐,傻乎乎的快乐。或许这就是令人神往的童年吧,我们只是为了追寻那曾经的单纯,曾经的一句没心没肺的叫喊。
不快乐的事转眼即生,芽芽摔倒了,我远远看到了,本以为他可以撑住地,可能跑得太快,以至惯性太大,手没撑稳,脸擦到地上,擦了几道血痕。芽芽纵声哭着,这个时候,你别哭了,没事,类似这样的话,其实不管用,真正能说到孩子心里的话是被认可的。想想我们大人也是这样的,似乎只有被认同被理解以后,委屈才能尽情宣泻,雨过天晴。孩子也是。有进步了,咱就换个方式,我搂着她,从情绪上同情她,安抚她,搂住她就等于告诉孩子妈妈和你在一起,你有力量。用纸巾擦擦眼泪,再擦擦脸上的土,当孩子被这个举动引逗的破涕为笑,坏心情自然就一扫而光,剩下的只需要我轻轻的问问她:你是想继续玩,还是想回家。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且尊重她的选择。芽芽可是哭着说还玩。
这祸不单行,她跑过去,不知道从哪里突然冲出来一个小姑娘飞速的跑着,眼看他们要相遇了,那个小姑娘伸手用力的一推,可怜的芽芽再次无情的摔倒。摔到了草丛上,都是干草,也不疼,只是刚摔了,又摔,换谁心情也不好吧?
就这二连摔了,还要继续玩。曲终人散,孩子们都被各自的家长纷纷拉了回去,我们也回家吧。没走两步,那个小姑娘再次出现,这火是突冒,芽芽说:妈妈,你去找那个小姑娘,你问问他为啥推我。那你自己去,刚才是他推你了,你自己去,你可以说你刚才推倒我了,请跟我说对不起。他会的。妈妈,那你跟我一起。走到那群孩子中间,我稍退后两步,并不打算说什么,只为煅练啊,给芽芽解决自己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就见芽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说道:你刚才把我推倒了,请跟我说对不起。那个小姑娘吓坏了,眼睛里闪过了一丝慌乱,显然,没见过这阵式,被芽芽的气势吓到了吧?也可能是因为狐假虎威的芽芽后面有我?不得而知,小姑娘没敢说话,一群小哥哥小姐姐在旁边说阿姨,你让他们俩到一边玩去,我们要在这玩。那我就告诉芽芽说:你可以跟这个姐姐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姐姐会帮你处理的。于是芽芽再次表述,她刚才把我推倒了,应该对我说对不起。孩子气们扮演起了正义的角色,孩子的事情就交给孩子处理吧,姐姐们哥哥们纷纷要求小姑娘道歉。小姑娘还是很害怕,小声的说了一句对不起,我说芽芽你原谅她吗?大李老师也是这样处理的,你原谅她吗?芽芽回复说她没说。估计是声音太小,芽芽没听到,又或许芽芽认为他的声音不够大,他的道歉不够诚恳。小姑娘又说了一句对不起,我问芽芽,你现在原谅他吗?他道歉了,那我们抱抱吧?我们又是好朋友了?芽芽不动,因为芽芽不想跟她成为好朋友,小姑娘不动,可能是没见过这情形。那这样吧,折中一下,如果不想抱抱,就拉拉手吧,大家都是好朋友好吗?
小手拉拉,好朋友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