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七月的天山》

    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磷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的生机。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这里溪水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水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锻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今天我们讲的主题,是大作文小道理。这篇作文是小学语文课中的课文,能上语文教材的,想必作者不是等闲之辈。既然不是等闲之辈,那就是大作文。大作文讲的是小道理,小作文讲的是大道理。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本文的结构,本文的头是——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作文开头要见“山”,本文中是开门见到了真正的山,作文的题目是《七月的天山》,所以开头就要开门见到山,关键词是“七月”、“天山”,所以开头就有七月,就有天山。不是八月、九月,也不是地山,是七月的天山,开门见山是保证不跑题的法门,是作文的正道,这也是我们平时讲课当中一再强调的,从写作的角度讲,文章开头当然有很多的方法,但是迈步就要走正路,以后才可以跑得起来;要是迈步不走正路,搞成内八字、罗圈腿,那就不太好。本文的脚是——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文章去头去脚就是身子,身子是怎么样写的呢?我们一句一句来看。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这里突出要讲两点,一个技法是:写凉以热、对比反差,天山是有寒气的,是凉爽的,但在写寒气与凉爽之前是不是可以写一些热?本文就运用了这个技法;第二同样的技法叫写正以背,眼睛不能盯着前面,还要回头看一下后面——戈壁滩上的炎暑,人是活的、物是死的,但人一活,物就活了。一扭头,就可以看得多、想得多、写得多。我们小朋友写一个东西,往往眼睛直视前方,正襟危坐,不会环顾四周。换句话来讲写天山要写不是天山的天山,这才可以把一个东西写得丰实、厚重。
    简单来讲,这还是对称的思维,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对称词,就能理解对称。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炎暑与寒气、抛在后边与迎面送来、戈壁滩与天山,全是以对称的形式展开的。对称、对比、反差是文章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技法,一定要重视起来。我们讲,写作就是思维的训练,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道理正缘于此。有些朋友会觉得写东西要自然,这个观点有误。在达到自然之前,没有固化、没有形式的要求、没有技法的运用,光谈自然是空中楼阁。在本句中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送来”两字非常有味。我们以前讲过一个句子,说月亮升起来,在一定的场景下,不如说月亮挂起来,升起来是一个自然的动作,而说挂就有点像挂衣服、晾被子一样的,有一种主动的行为在里面,是融入了人为的感情色彩。同理,本文中如果说寒气扑面而来,也是不错,但不如“送”字。前者是一个自主的、自然的动作,而“送来”则有了一层人为的情感与体验在里面。因此,就生动起来。

    我们再来学下一句。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在这里写的是雪峰或者说主角是雪峰,如果只是写雪峰,说雪峰好白啊、好高啊、好尖啊,感觉上就是单一的、单线的,这是孩子们写作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在本文中这个技法叫什么?叫意境之法。或者说叫相片与相框的技法,为什么叫相片相框?好的相片一定要配上一个好相框;同样的好相框一定要配上一幅好的相片,这是一个整体。只有相片,比如说只有蒙娜丽莎的画而不配以好的相框,拍卖起来品相不好;反过来,如果没有蒙娜丽莎的画,而只有一个相框,那拍卖公司必定不会收这样的拍品。这里第一句就是相片与相框的关系。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蓝天是背景,就是相框;雪峰是相片,是主要的要素。这样才有画面感,才有意境美。

    同样,再看下面: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蓝天与雪峰的关系、雪峰与白云的关系、这样一摆就出现了画面。画面是什么?就是立体。什么叫意境?就是资产重组,重新配置。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这个技法的例子讲了很多,我们就不多讲了。

    前面一是写了雪山,二是写了雪峰,现在再写雪水。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里用了两个对称,两个意法,一个是: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一个是: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前者是写整体的雪水,后者是写细节的雪水,两个意法、两个比喻就把雪水写得生动活泼起来。

    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写水看到鱼,这个水才有活力。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磷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的生机。不仅写到鱼,还写到了石头。如果我们把雪水化成的溪水比作相框,比作底色的话,那鱼与石头就成了相片,而这个相片便是灵动的相片。

    本段落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一、背后是戈壁滩;二、雪山,是整体上的;三、雪峰,还有蓝天、白云;四、雪水,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五、水里的石头与鱼。我们在讲六根六尘的时候就讲到了观察的顺序,在用色法的时候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先看到大的景色,后看到细小的景色;先是粗写,后是细写。一层层的深入,这叫纵向观察。比如我们说吃苹果,先品到的是甜味,接而是酸味,再接而还有一些涩涩的味道。层层深入细微下去才能叫观察,观是看、察是体会。

    讲到这里,我们还是要讲大作文,小道理。从本文中我们看到这个画面是这样构成的,前与后、上与下、白与蓝、静与动、前是雪山、后是戈壁滩;上是蓝天、是白云、是雪峰;下是溪水、是石、是小鱼;静的是雪山、戈壁滩、蓝天、是白云、是雪峰;动的是马、是鱼。全段当中有色法、触法——火热、凉爽,还有意法。这样言之有物,言之有触,言之有意,怎么能不生动呢?
我们再讲一个大作文,小道理。来看一首诗: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画意】通过对山、鸟、径、人的勾画,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反衬出渔翁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高与低:高——空中的飞鸟;低——地上的人迹。
    远与近: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多与少:多——千山与万径;少——孤舟与独钓。
    无与有:无——鸟飞绝、人踪灭;有——孤舟蓑笠翁。
    实与虚:实——孤舟蓑笠翁;虚——独钓寒江雪。
    黑与白:黑——蓑笠翁;白——寒江雪。
    是不是看出来异曲同工?
    如果说前面我们讲的是大作文,小道理,即名家的大文章,讲的是小道理,我们下面就来展示一下孩子们写的作文,小作文也可以体现大道理。这是我们前不久刚讲过的一个孩子的作文,目前收录在即将出版的新书里,所体现的就是小作文,大道理。本文的作者是江阴市初二学生杜一(14岁)。
《乡村的黄昏》
    秋天的黄昏,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夕阳的余晖留在了天空上,映在了小河里,洒在了田野上,也照进了人们的心里。
    落日的余晖像一位浪漫的画家,用湛蓝作底色、天空作画布,把云彩抹成了各种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云儿很调皮,正当余晖尽兴泼墨时,它却不停地变化自己的身姿,一会如绵羊,一会如雄狮,一会是飞龙,一会是飘衣。夕阳映衬着云朵显得那么多彩,云朵衬托着夕阳又是那样的多姿。整个天空五彩缤纷,飘动、壮丽。
    天上的霞光映在水里,河水似乎也被赋予了活力。只见波光闪闪,像天上的星星洒在了水面。星星还随着河流,一蹦一跳地淌走。我仿佛听到了“星河”下,鱼儿们成群结队地嬉戏。不时有小鱼儿跃出水面,像是被天空中耀眼的彩霞所吸引。此时,天是静的,水是流的。一闲一动,一彩一亮,显得天与地是那样的默契。

    正值收割季节,霞光照着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害羞地低下了头,远远望去,像在田野中铺上了一层黄澄澄闪光光的金子。人们正在田野里挥洒着汗水,有的在给蔬菜浇水,有的在施肥,有的在松土,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霞光一样灿烂的微笑。不时,还可以听到孩子们呼朋引伴时的奔跑声、追逐声、嬉闹声。远处,更有炊烟袅袅,仿佛饭菜浓香飘荡在村庄的上空。

    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也会慢慢地安静下来了,田野中的青蛙和昆虫将会上演他们的演奏,不知疲倦地鸣叫着……

    人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也常说,夕阳无限好。我感受到,只有去珍惜每一天的早晨,珍惜每一个开始,才会体会到美丽的黄昏,体会到完美的结果。同样,珍惜每一次耕耘,才会有丰硕的收获。

    非常点评:1、天空是相框,云彩变化是相片。相片相框,画面整齐,灵动。
             2、写黑以白,写冷以热。推而广之,写动以静,写天以地。孩子在写树的时候,不妨提醒可以写石头;在写形象时,是不是可以写写声音;写水或地的时候,不妨再把天写一下;在写静的时候,不妨让孩子想想,是不是还有动的东西可写。
             3、一个独立的事物,不好说它是快的、还是静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结论。这个原理正如拍照、画画一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背景是单纯凝重的,而主体却是光彩华丽的。只有反差,才会让人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果太靠色,那就是一团“糟”。

    孩子的作文体现了这样一种相片与相框的关系,也体现了对称的关系,又体现了立体写作文的技法,怎么能不提高呢?不管是大文章还是小作文,道理、技法是一样的。
1987 查看 6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球球

    楼主 2012-3-15 13:01:27 使用道具

         继续讲《七月的天山》。

          上午讲课的时候,讲了一个道理:大作文小道理,小作文大道理。名家的作品,讲的是小道理。不要认为名家的作品,有什么深不可测的技法在里面。小朋友的作文如果写得好,也可以展示出大道理。大道理,小道理,本是一个道理,只是参考系不一样。我们按着名家、名作中的一些技法来学习,就可以写得一样好、一样生动、一样精彩。大道理与小道理相契合,这是孩子们学习作文的方向。

          现在来看身子的第二个自然段: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这一段写的是往里走的一个场景,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动的、活的。此所谓:“人动景动,境随人移。”即便人不动,眼睛也要动,要改变角度;即便人不动,眼睛不动,思想也要动,思维也要动。这样,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变换着写,怎么会不生动呢?

          在本段中,主要写了什么?写的是森林,但是这个森林不是单纯的写树。既然是说天山越来越美,就要说出美的特点、美的个性!这个特点或个性在哪里?就是雪线以下的森林。这个雪线下的森林怎么样写实呢?用了一个意法:塔松像撑天的巨伞。用了一个驴头不对马嘴句——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这是对称。这个对称很巧妙、很灵活,也是一个对比、反差。怎么理解呢?就是疏密的关系——“密密的塔松”“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松是密密的,而落下的日影是细碎的、点点的。我们前面提到了:写东西,远近、动静、急缓、上下、前后、正背、收放、开合,这是对称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里,体现的是疏密。这样写出来,才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美感的意味。如果我们说:山好多啊!树好多啊!雪好多啊!就没有意思了。
    ---------------------------------------------------

          再来讲一句诗,大家去体会这样的美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这幅画:大漠是面,在这个面上,有一条竖的烟,这是一组关系;长河是一条线,日圆是一个点,这又是一组关系。我们把这两组关系放在一起,大漠是地面的面,有一道竖着的线,在大漠这个面上,还有一条纵向的线。在这条纵向的线的尽头,与天是相接合的。在这个天地接合难分的地方,还有一个圆的点。这是国画的构图方式,也是写作的构图方式。这样写出来,有面、有线,还有点,多么的有禅意!多么的美!

          再来看本句中的一个“漏”字。用漏字来代替“射”——日光的照射,写得很生动。我们曾经讲评过一篇作文,叫《竹海月色》,再来看一下:此时的月亮挂在了竹梢上,月光爬过了竹叶,也爬到了我们身上。无意中,看了一眼妈妈,妈妈的头上也爬上了青丝,爬上了银光。我的心紧了一下,然后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胳膊,依靠在妈妈的肩上。月亮是代表思念的,月光是有淡淡的愁的。而我没有,最值得我思念的人,就在我的身边,我要静静地体会这一份月光,体会这一份月色下的温暖。
    此时,竹海的周围一片空寂,只有我和妈妈共同迈出的脚步声。


          在这里,月光用的是一个“爬”字!日光怎么能漏?月光怎么能爬?但用了“漏”,用了“爬”,驴头不对马嘴,显得很个性。大作家的小道理与小作者的大道理,是一个道理!

          接着再来看下一句话,“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作文要写的生动,就要言之有色、言之有声、言之有味、言之有意。本文前面是把眼睛看到的写出来,这叫“言之有色”。光有这个还不够立体,不够多样。人的感觉器官有六个:眼、耳、鼻、舌、身、意,分别代表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六个系统。把这六个系统的感官写出来,就不可能不生动。所以本文中用声法写出了声音——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这个声音又说明了什么?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这是什么技法?写黑以白,写静以声,正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这个意思。什么叫静?不是说没有声音叫静,在空旷中写一点声音,才可以真正的反应出静来!不是说大红大紫、万紫千红才叫红。“万绿丛中一点红”才是红!同样的,月亮怎么样才显得明?有一丝丝的云彩,才显得明!天怎么样显得蓝?有一片片的白云,才显得更蓝!没有声音的静,是死静;有了声音的静,才是灵动的静。没有白云的蓝,是死的蓝;有一些些白云的蓝,才是灵动的蓝!
    ------------------------------------------------

          我们现在来讲,小作文大道理。有的朋友可能会讲,这样的技法,是用来写景的啊!记人、叙事可以不可以啊?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是回答过的:作文本身,是不分文体的。了解了核心,掌握了精髓,大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来看一个孩子的作文:
      

                                                                                    我的丑爸爸
          我的爸爸叫×××,他的头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好像只有一条缝——平时我叫它“一线天”。肚子又大又圆,像一个充满气的大皮球,脸上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痘痘疤,活像一只老蟾蜍,看上去有点丑!

          爸爸是一名数学老师,讲课极为认真。当他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手舞足蹈,神采飞扬;当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聚精会神,那一线天的小缝里,总会透出一种炯炯有神的光芒。

          爸爸很关爱学生。有一次,他的一名学生去见网友,几天了也没有见她去上课,把爸爸急得团团转,四处开车去找。我看到爸爸的眼睛瞪得很大。

          爸爸喜欢唱歌,而且唱得非常好。特别是他唱《大约在冬季》的时候,声音高亢有力,充满激情。听说当初妈妈就是被爸爸的歌声给迷住了。这让我想起了丑青蛙变帅王子的故事。

          爸爸打篮球也是超级棒!篮球场上,“大皮球”就像装了一组风火轮,跑得飞快。最牛的是:他的球投的又准又远,不服也要服,爸爸还是队里的主力呢!

          我的爸爸是一个丑爸爸,但是他在学生眼里,是一个大眼爸爸;在妈妈眼里,他是一个王子爸爸;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个主力爸爸;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好爸爸!

           写美以丑,不也是同样的技法吗!

          我们再来举个议论文的例子。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就是写多以少的技法。大体上讲的是:日本是小国、人少、资源少;中国是大国、人多、资源多。所以,日本必须速胜,才有利。而中国不能速战,不能对上日本的胃口,中国要打持久战。拖垮他们,折腾他们,打不过他们,就拖垮他们。这就是《论持久战》的基本推理。基本的技法是大道就简的,真正的学好作文,要从核心处下手,如果搞什么分类作文,学到猴年马月也只是皮毛啊!
    ------------------------------------------------

          再来看身子的第三个自然段: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这里溪水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水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一开始写的是在远离天山时候的天山,后面写的是接近天山时候的天山。我们如果学会了衣帽鞋的方法,看到帽子,我们就明白本段的核心,是写走进天山里的天山。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这句话有两个对称句,一个是说山色,一个是说山形。山色柔嫩,山形柔美!这是什么技法?以前我们粗粗的讲,是驴头不对嘴句。在新书里,我们把这个技法叫通感。山色,本是眼睛看到的东西,但是我们转移到触觉上来——柔嫩山形。同样,也是视觉的感受。但本文中也是转移到了触觉上来——柔美。这样的技法,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我们不明白不清楚罢了!

          比如我们常讲:妈妈的笑很甜;这个人的棋下得很臭;你心太直,讲出来的话好硬!这些都是通感的运用。有的妈妈说:“这些话经常说,会用,却不知这也是写作的一种技法。”我们现在明白了这个技法,就可以有意识的熏习孩子,有意识地去运用、引导。比如棋下得臭。相反的,要是棋下得好,我们用这个技法该如何说呢?大家试回答?“你的棋下得好酷哦!”“你的棋下得好出彩啊!”是不是就多了许多趣味了呢?还有“棋下得帅呆了!酷毙了!”“这棋下得太惊艳了!”“这一招棋下得太黑了!”“这棋下得的太沉闷了!”“这棋下得非常灵巧!”“这棋下得软如棉”,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里溪水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水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再下面还是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写到了小溪,写到了溪边的花,这不又是一个相片相框的技法吗?溪水是相片,溪边的花,是相框。

          来看一下前两天讲过的《品西湖》里的一段:一见到西湖,我被美丽的西湖愣住了。西湖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面大大的镜子,闪着温暖的光。西湖三面环山,这些山就好像镜子的框一样。而没有山的一面,就好像是镜子的手柄。西湖岸边柳树成行,就好像是镜框上的装饰,显得幽雅端庄。所以,不能光说花,也不能光说溪。要把花与溪的关系,重新摆一摆、说一说,画面就立体了!相片相框成了整体了,这幅画拍卖起来,就有人气了。

          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这三句话,就是三个对称,三个意法,三个想像。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也是两个对称句,马在花中、人在花中。只有对称才能写出节奏、写出韵味。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这是全文的脚。有妈妈会讲,孩子的脚写不好。问题不是脚写不好,根本的原因在于身子没写好!身子写饱满了,脚就好写了!怎么写脚?用句俗语来讲:脚的写法就是抬头、收腹。抬头的意思,就是写脚的时候,看一看全文的头,是不是与头有偏离?头,想表明什么?这就是抬头。如果身子不饱满,想把脚写好那就成了喊口号,小脚套大鞋。

          这是我们要讲的:大作文,小道理。现在我们来看:小作文,大道理。来看看前一段时间,一群孩子是怎么写的。我们先来看本文写的顺序:一是天山的远处,二是天山的近处,三是天山的里面。我们曾经讲评过一个孩子的作文,也是写山的,来看看有什么相通的道理。

                                                                     《牯牛降的一天》合肥市三年级于龙静8岁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时,也照亮了牯牛降新的一天。

          大家都说牯牛降清晨的风景好,所以我们起了个大早。

          一出门,一股森林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远处,云雾如一块乳色的幕布,把青山遮盖起来。青山羞羞答答,若隐若现。稍近处,只见满山的竹林迎风舞动着,好像山上长满了绿色的羽毛。山在雾气中,润润的;山因为有了“羽毛”,变得软软的。

          我们迎着“幕布”与“羽毛”钻进了山中。山谷里,深涧处,有鸟儿清脆的声音在四处回荡。突然,一只绿色的身影从我眼前闪过,是翠鸟。看那它那匆匆忙忙的样子,仿佛是想去叫醒还在懒睡的万物。

          观音堂的水绿绿的,在光照下,又亮亮的。绿如翡翠,亮如钻石。水被风轻轻吹着,好像一块镶着翡翠与钻石的绸缎向远处飘去。

          沿着“绸缎”,有一条栈道。如果说“绸缎”是锦幡的话,那栈道便成了锦幡的长杆,一直如影随形、相陪相伴。

          走在栈道上,我和妈妈还不停地比赛打水漂。真可谓:一路打水漂,一路有欢笑。

          远处,稍近处山谷里,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人动景动,景动情移;按序行进,逐层感受。

    我们再来看一篇同类的作文:
                                                                          《半截沟》新疆昌吉州二年级陈宇哲9岁

          暑假的一天,小姨带我去奇台半截沟玩。半截沟是我们新疆天山脚下的一个小镇。我小姨夫的外婆家就在那里,早就听小姨说起过这个地方,现在我终于能亲眼去看看了。

          我们的车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快速地行驶,天山山脉陪我们走了一路。听小姨夫说他小的时候,这里根本没有这么好的路。那时都是石头路,很窄,所以半截沟就成了一个很封闭的地方。因为道路难走,进去不易,能走出来也不容易。所以过去小姨夫每次回去,都要住上一个多月。小姨夫还说过呆在沟里,觉得半截沟好宽好大好长,而天山却远在天边,显得很小,现在交通发达了,又发现天山近在眼前很高很大,半截沟又觉得小的不起眼。

          天山脚下的半截沟不仅漂亮又好玩,还相当有气势。这里有山、有水、有沙子,还有奇形怪状的石头。我站在高高的山上看云、听风、寻石、玩水,感受着自然的鬼斧神工!

          刚下车我看到山那么高、那么陡,心想能爬得上去吗?可是走近一看,山没那么陡,于是,我跟尘尘哥哥打头阵,一口气爬到了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忽然听到哥哥大叫一声“你们看!”原来是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有一个圆圆的坑,大家推测这一定是被水滴打成这样的。我受到哥哥的启发,也开始到处寻找奇形怪状的石头,还真被我找到了,有一块像菜刀,有一块像斧头,还有一块像一把步枪。我开开心心地拿着这些石头下了山,来到山下的小溪旁。

          这些小溪是从天山上流下来的雪水,看起来就像一条条血管,有的粗,有的细,还有“毛细血管”呢!这些水有的地方很浅,连脚背都没不过,有些地方深一些,差不多到我小腿肚子那儿吧。水很清很清,我把手放进水中使劲挥舞,让水沾满双手,然后猛地把手举过头顶,水珠四处飞溅,就像下雨一样,好玩极了!我拿瓶子装了些水,喝下去,冰爽可口,小姨说,这才是真正的“农夫山泉”呢!

          据说东汉时期这里曾经有一位大将军,率领数百名兵将,同匈奴英勇奋战,坚守古城。半截沟的奇石如将士们挥舞的刀枪,天边飘荡着的云里,好像充满着战士的雄魄,站在高处,边有小溪,仔细聆听,水声咚咚如战鼓,风声呼呼如铁骑。耳边似乎传来将士穿越几千年依旧的呐喊。想不到看似这么平静的地方曾有过那么激烈的厮杀。眼前的这一条条“血管”里,会不会流过古代将士们的鲜血呀!

          天山脚下的这个地方,不仅有大气磅礴,还有流水人家;有自然的旷达,也有人文的温馨与宁静。下了山,我们回到镇上,一位叔叔还带我们去摘他们自己种的大豆。我们在大豆地里像小老鼠一样窜来窜去。不一会大大的篮子里被我们装满了颗粒饱满的豆。外婆把大豆煮熟了,不撒盐,不浇油,吃起来好香啊!半截沟的人很少,也没有什么象样的高楼大厦,但这里的一人一物都很纯朴,一草一木都是清新,连这里的空气都是安静的。

          半截沟真是个好地方,我真想有机会再去!

          看完的,再体会大作文小道理,小作文大道理!

  • 荸荠泡泡

    2012-3-15 13:38:52 使用道具

    学习一下,以后有用
  • 水樱

    2012-4-14 19:52:05 使用道具

    老师讲的真好,学习……
  • evaneu

    2012-4-15 13:48:23 使用道具

    自己先学习一下,谢谢
  • carolliu

    2018-3-22 21:48:42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
  • ll9800

    2018-3-23 12:59:10 使用道具

    谢谢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