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举例:
今天和一个在JG幼儿园上大班孩子的家长,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双方颇有些无奈。该园中班涉及简单的大小写数字书写,简单拼音入门。大班进入复杂拼音和数学加减法要求,并有较多作业。某天作业内容,除了加减法一页大约40题,还有4个复韵母书写各20遍共80遍。还有朗读5分钟需要大人监督。隐性的和显性的作业加起来,没有一个小时以上根本完不成,说是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也不过分。
对家庭教育的伤害:
婴幼儿因其自身成长发育的特点,是不具备小学化的主动、严谨、求实和勤奋的作风的。该家长本来也不计较这些超前的东西。孩子因为不会完成不好,回家说出了诸如“全班除了某某最笨,我是第二笨”、“好同学都不和我玩,和我玩的都是差的同学”等等令人心寒的话。这些话严重刺激了家长既有的教育理念,情势所迫,奋勇追赶。家庭教育出现基因突变,孩子必须像小学生那样回家首先要端坐座椅完成作业;据称除以前用废的3只苍蝇拍外,本周日去超市孩子主动要求购买不同颜色的7付苍蝇拍备用监督学习(哪项用哪种颜色惩戒);父母在教育过程用了唯一性给孩子选择,逼迫孩子接受现实,养成习惯(只有才能,如果要就要)。经过一段时间后,现在孩子习惯挺好的,回家都懂得坐到课桌上做作业,甚至半小时不到就能完成;晨起读书5分钟;各方面能力也都跟上了,上周五获得大红花以及本周一的国旗下好宝宝孩子从放学见到家长后一直念叨好几个小时。
看到这个情况,老师和家长该做何感想?
我讲讲我和该家长交流一个小时的主要意思。涉及几个内容。
第一,选择是双向的。你选择了该园,不管你之前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你应该尽量去适应它。
第二,为了占据主动和优势,可以完善自己的方法,直至给孩子打不必要的提前量也在所不惜。但是因为是主动认识,方式方法和进度可以自己把控,不会追着形势的屁股跑。就能化被动为主动。虽然这个主动有点过分啊。
第三,在该园,既要享受它的“好名气”,又不想参与它的“不好的教育理念”。孩子和大人都很难开心,除非孩子能唯我独尊,家长能眼不见为净,耳不闻不烦。但是后果很严重,严重影响孩子的情商。
第四,现在培养出来的好习惯,可以用到好小学阶段。下一步如果想奔着好小学去,幼儿园可算是预演了。需要尽快认识和掌握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家庭教育。多关爱,少逼迫。年龄不到,心智不到,拔苗助长只会看到短暂的效果,而负面因素是效果所无法配比的。
第五,我的表态,你的这种方法适合你园,不适合我园。我要培养到你孩子现在那个能力和作风,只需要很短的过渡,但是我选择现在不过渡,大班下学期慢过渡,标准也会比你的低。因为我后面选择的可能是差小学,够差小学的标准就够了。
我们今天再提一下能力问题。
孩子越小,各方面能力越差。越小的孩子越笨而不是越聪明。(部分语言能力除外)。3岁前会的东西,5岁只需要一天就全会了。5岁前的东西,到了7岁只需要一个月就全会了。美国人高中的数学能力只等于我们的初一二的水平,但是他们用大一一个学期就完全学会了我们直到高三和大一的高数,水平和我们相当,然后大一后半个学期和之后,他们的优势凸显,而我们走下坡路去了。我们赢了12年,他们只用了一个学期就追上了,好笑吧?所以如果为了应试考试或者学校教育的需要,后学并没有弱势,而且性价比超高,用最小的时间代价换来最大的效果。
所以前面之所以学,是因为学也是玩的一种途径,一种花招,一种享受过程。是不需要用去横比或者用某个标尺去衡量的。如果体会不到前面学的快乐和享受,我的意见是大可不必去先学,等年龄到了直接给他灌输应试的东西就ok,先学先厌学,只有输在起跑线上的高风险。
天呐!